
国际空间站(ISS)已运行超过22年,远超原定15年的服役期,如今却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据美媒披露,空间站存在4处可见裂缝和50处“隐藏隐患”,每日泄漏空气约2至2.5磅,宇航员的生命安全岌岌可危。
漏气历史回溯:2018年“联盟MS-09”飞船上发现直径2毫米的孔洞,俄罗斯宇航员用环氧树脂临时修补;2020年NASA确认美国舱段漏气,俄罗斯“星辰”舱随后也出现同类问题。老化加剧风险:空间站电力系统、生命维持设备老化严重,NASA内部文件称其“随时可能瘫痪”。
面对空间站危机,SpaceX创始人马斯克公开建议“两年内脱轨ISS,专注火星任务”,却遭到滞留宇航员的强烈反对。
威廉姆斯的怒吼:59岁的女宇航员苏妮塔·威廉姆斯已滞留太空9个月,她直言:“ISS仍是科学探索的宝库,现在放弃等于背叛人类未来!”。滞留背后的荒诞剧:2024年6月,威廉姆斯与搭档搭乘波音“星际客机”执行8天任务,却因推进器故障和氦气泄漏(泄漏量达警戒值25倍)被困空间站。NASA最终决定让飞船空舱返航,两人被迫等待SpaceX救援。
波音“星际客机”的首次载人试飞演变为史诗级灾难,彻底暴露传统航天巨头的技术缺陷:
致命设计漏洞:肼燃料遇催化剂破碎引发高温烧蚀阀门,氦气泄漏导致推进系统瘫痪,工程师至今无法复现故障。NASA的无奈选择:宁可让宇航员搭乘SpaceX二手“龙飞船”返航(成本仅波音的40%),也不敢再赌波音的维修方案。
宇航员滞留事件沦为美国两党斗争的筹码:
特朗普的“救援表演”:在社交媒体喊话马斯克“尽快接人”,并将责任归咎于拜登政府911。NASA的妥协方案:原计划3月底发射新飞船,因时间紧迫改用翻新的“坚忍”号龙飞船,预计3月19日接回宇航员。
当国际空间站濒临退役,中国“天宫”正成为全球航天新焦点:
稳定运行三年:自2022年建成以来,天宫已完成数百项实验,涵盖生命科学、微重力物理等前沿领域。国际合作扩容:与巴基斯坦签署航天员培训协议,未来将接纳多国宇航员,填补ISS退役后的空白。
国际空间站的命运,折射出大国航天的兴衰轨迹。当美国陷入技术泥潭与政治内耗,中国天宫的稳步推进或许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正如网友所言:“马斯克的火星梦再美,也救不了锈迹斑斑的空间站。”
互动话题:你认为国际空间站应被放弃还是修复?中国天宫能否取代其地位?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