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拉拢宋希濂反蒋,为何失败?有一人坐镇华中,监视黄埔将领

笑蓝阅览过去 2024-11-11 03:53:23

1948年底,随着淮海战役的全面展开,国民党军队在徐州战场节节败退。当黄维兵团在双堆集被围,杜聿明集团在陈官庄陷入重围之际,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看准时机,决意借此良机逼蒋下野。他首先将目光瞄准了手握重兵的华中"剿总"副总司令兼十四兵团司令官宋希濂。1948年12月15日,在黄维兵团覆灭的当天,白崇禧在武汉秘密会见宋希濂,试图说服这位黄埔一期生联合其他将领,共同劝蒋下野。然而,这场密谈最终以失败告终。原来,在华中"剿总"内部,还潜伏着一位深不可测的人物 - 秘书长袁守谦,正是他牢牢掌控着华中黄埔将领的动向,成为蒋介石制衡白崇禧的关键棋子。

兵团调动暗藏权力博弈

1948年8月,国民党军事战略发生重大调整。蒋介石将宋希濂从西北调往华中,委以重任。

到了9月中旬,宋希濂的十四兵团已经初具规模,与黄维的十二兵团、张淦的第三兵团一起构成了华中"剿总"的三大主力。这三个兵团中,黄埔一期生宋希濂和黄维都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

张淦的兵团虽有桂系精锐第七军和第四十八军,但兵力最为薄弱。在这个时期,华中的军事力量天平明显倾向黄埔系,桂系首领白崇禧不得不与蒋介石维持表面和谐。

为了增强实力,宋希濂盯上了第二军这支主力。这支部队拥有四万人马,装备精良,是蒋介石集团为数不多的骨干力量。

1948年10月下旬,第二军所在的第十三绥靖区司令王凌云撤离南阳,退守襄阳。随后在12月1日,蒋介石将王凌云和宋希濂召至南京,商讨调动事宜。

蒋介石下令王凌云的第二军立即开赴沙市,暂归宋希濂指挥。王凌云心知这个"暂归"只是托词,背后实则是蒋介石不放心将主力部队交给杂牌出身的将领。

不甘心失去控制权的王凌云转投白崇禧求助。白崇禧试图以华中"剿总"总司令的身份直接指挥第二军,但宋希濂早有准备。

当第二军抵达沙市后,宋希濂立即宣布将其划归十四兵团建制。白崇禧向南京国防部提出抗议,蒋介石干脆下令正式确认这一调动,彻底堵住了白崇禧的嘴。

这一系列军事调动背后,是蒋介石在华中的精心布局。他让黄埔五期生陈克非出任第二军军长,又以第二军为基干组建二十兵团。同时任命宋希濂为湘鄂边区绥靖司令部司令官,统领十四、二十两个兵团。

至此,宋希濂掌控了华中地区的重要军事力量,成为蒋介石在这一战略要地制衡白崇禧的核心力量。这场看似简单的军事调动,实则暗藏着国民党高层错综复杂的权力博弈。

白谋算尽 反蒋图穷见匕现

淮海战役前夕,南京的国民党高层闹出一场有趣的风波。何应钦、顾祝同力荐白崇禧担任指挥所主任,统领徐州"剿总"和华中"剿总"的百万大军,白崇禧却在答应后突然变卦,拒绝上任。

这一举动背后,实则暗藏玄机。1948年10月30日,当蒋介石任命白崇禧为徐州作战总指挥时,白崇禧连夜研究了刘峙的战略部署图。

他发现刘峙的部队已经摆出一字长蛇阵,正好撞进解放军在津浦、陇海铁路两侧布下的大网。时间紧迫,已无力重新调动部署,这个总指挥的位置就成了一个危险的陷阱。

表面上看,白崇禧是不愿背负战败的罪名。实际上,这场拒绝背后牵扯出二十多年前的一段恩怨。1927年8月,正是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趁着蒋介石在徐州战败之际,逼迫其第一次下野。

如今历史再次重演,徐州战场危如累卵,这正是桂系二度逼蒋的绝佳时机。当第七兵团在碾庄覆灭,兵团司令黄百韬战死沙场时,白崇禧尚且保持克制。

但当黄维兵团被围双堆集,杜聿明集团在撤往徐州途中又陷入陈官庄之围,白崇禧终于露出了獠牙。他一面拉拢华中地方派和杂牌将领,一面开始在黄埔将领中寻找突破口。

白崇禧最先看中的是黄埔一期的陈明仁。这位虎将战功赫赫,却不被蒋介石重用。直到1947年,陈明仁还只是71军的军长,四平之战后才升任兵团司令官。然而好景不长,蒋介石很快就以"撤职查办"为由,将其调离东北,贬为南京的中将参军。

1948年9月,白崇禧向蒋介石推荐陈明仁出任华中"剿总"副总司令。蒋介石念及师生之情,同意了这个请求,还让陈明仁重建第一兵团。

白崇禧本以为已经成功笼络了陈明仁,却不知这位将领早已暗中与国民党湖南省主席程潜联络,密谋起义大计。在表面上,陈明仁对白崇禧唯命是从,让白崇禧一直误以为掌控了这位黄埔将领。

1948年12月15日,黄维兵团在突围时遭遇覆灭性打击。司令官黄维和副司令官吴绍周被俘,副司令官胡琏负伤逃脱。白崇禧认定蒋介石已失去军事资本,立即向刚从南京返回沙市的宋希濂发去电报。

白崇禧用了一个"要事相商"的借口,将宋希濂召至武汉官邸。在关起门来的密谈中,白崇禧提出要利用和谈争取时间,在江南重整旗鼓。但这一切的前提,是要蒋介石下台。

他希望宋希濂能领衔联络陈明仁、李默庵、霍揆彰等人,共同向蒋介石施压。这一密谋终究没有得逞,反而加速了白崇禧势力的衰落。

袁守谦处 暗线牵动大局势

在华中"剿总"这个复杂的政治舞台上,袁守谦扮演着一个特殊的角色。表面上看,他不过是白崇禧手下一个普通的秘书长,实则是蒋介石安插在白崇禧身边的一颗钉子。

这位黄埔一期生不仅是复兴社的骨干,还是三青团的元老级人物。他与蒋经国、陈诚的私交甚密,在黄埔系统中具有特殊地位。

当深夜里,宋希濂从白崇禧官邸出来后,他没有回临时住所休息。而是直奔袁守谦的家中,将刚才的密谈内容详细汇报。

袁守谦立即通过专线向蒋介石发去密电。他告诫宋希濂要提防白崇禧可能采取的过激手段,建议宋希濂火速返回鄂西,没有他的电报绝不要再见白崇禧。

蒋介石之所以不能给袁守谦"剿总"副总司令或兵团司令官的职务,是因为他从未指挥过一线作战。但这丝毫不影响袁守谦在华中的实际地位。

他掌控着一部可以直接与蒋介石联络的电台。蒋介石还特意嘱咐华中的黄埔将领,遇到重大事情必须告知袁守谦。

这种特殊身份使得袁守谦成为华中黄埔将领的幕后统领。他不仅要监视白崇禧的一举一动,还要盯着其他黄埔将领的动向。有他在,华中的黄埔将领根本不敢参与白崇禧的任何"反蒋"活动。

袁守谦的地位在1950年2月得到了最好的证明。在此之前,蒋军的黄埔将领中无一人获授上级军衔,就连号称"天子第一门生"的胡宗南,也只是"中将加上将衔"。而袁守谦却成为第一个正式晋升为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的黄埔生。

在华中的日常工作中,袁守谦展现出高超的权术。他在公开场合对白崇禧极尽恭敬,称其为"健公",表现出事事以白崇禧指示为重。

但在暗地里,他通过与华中黄埔将领的频繁联系,掌握着白崇禧的一举一动。这些情报都会通过密电第一时间传到蒋介石案头。

白崇禧逐渐发现蒋介石对华中的情况了如指掌,意识到这是袁守谦在背后搞的鬼。但他却无计可施,只能在私下恼怒地称袁守谦为"毒刺"。

在华中"剿总"的工作中,白崇禧最头疼的就是两个人。一个是掌握着重兵的宋希濂,另一个就是这个看似平凡的秘书长袁守谦。后者就像一根无形的线,牢牢地牵制着华中的局势走向。

蒋虽下野 暗斗却未休止息

宋希濂拒绝了白崇禧的拉拢后,华中局势急转直下。白崇禧派人前往寻找宋希濂时,发现人已按袁守谦的建议火速返回鄂西。

宋希濂的这一举动,让白崇禧的反蒋计划遭遇重大挫折。但他并未就此罢手,开始在其他方面寻找突破口。

1949年1月,华北战场上传来了一个重磅消息。面对解放军的凌厉攻势,傅作义的部队已经岌岌可危。国民党在北方的最后一支主力即将失守。

与此同时,徐州战场的形势更加糟糕。淮海战役进入最后阶段,杜聿明集团在陈官庄地区全军覆没。蒋介石的军事实力已经所剩无几。

在这种形势下,桂系开始全面发力。白崇禧利用各种渠道,积极联络各方势力,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反蒋联盟。这场酝酿已久的政治风暴终于在1949年1月21日爆发。

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蒋介石不得不宣布下野。国民党元老李宗仁出任代总统,这标志着桂系人马正式上位。白崇禧等人一时间志得意满。

然而,这场政治博弈远未结束。蒋介石虽然离开了南京,但他并未真正放弃权力。在浙江溪口的老巢里,这位老谋深算的政治家依然掌控着局势。

一方面,他通过袁守谦这条暗线,继续牢牢控制着华中的黄埔将领。另一方面,他利用与各方势力的关系网,不断削弱桂系的影响力。

就连宋希濂的十四兵团,也在这场较量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蒋介石通过这支军事力量,继续在华中地区与白崇禧分庭抗礼。

李宗仁虽然坐上了代总统的位置,但实际上并未掌握真正的权力。蒋介石和桂系的争斗不仅没有因为他的下野而停止,反而变得更加激烈。

这场较量已经超出了单纯的军事范畴,演变成一场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双方都在为即将到来的最后决战积蓄力量。

历史无情地证明,这场争斗最终以两败俱伤告终。国民党内部的分裂和内耗,加速了他们在大陆的失败。而这场发生在1948年底的密谈,则成为了这段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1 阅读: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