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汽车行业的冬季测评,将比亚迪和华为这两个顶流品牌再度拉进了公众视野。
测试那天,漠河的零下30℃寒风裹挟着积雪,挡住了测试人员的视线。
而围绕比亚迪和华为旗下车型的智驾系统表现,网友的讨论也开始升温。
当天的结果有些出乎意料:比亚迪车型在稳定性上表现均衡,霍然跃升榜首;另一边,搭载华为ADS2.0的问界M7却三次未能识别静态障碍物,只能屈居第七。
就在大家以为余承东会对结果坦然接受时,他却在微博上发了一篇引人注目的长文,质疑测试条件“违背了用户真实需求”。
他的言论迅速引发了一场口水战,而他后来的“选择性发声”模式,更是让网友们不解:怎么曾经的“技术先锋”变成了“规则守护者”?
智驾平权运动与行业变革时间回到一个月前,比亚迪宣告将其高阶智驾系统“天神之眼”功能下探到7万元级别车型。
这项技术本来是高价位汽车的专属,但比亚迪的这一步让更多人能以较低的成本体验到高级辅助驾驶功能。
很多消费者因此送上满满的掌声,甚至觉得整个汽车行业都因此进了一大步。
但华为方面的反应却颇为复杂。
余承东随即在社交媒体上给这一现象盖上了“基础辅助包装成高阶智驾”的标签。
他还提到,“凑合能用的技术和真正安全可靠之间有很大差距”。
这些话,不仅让比亚迪感到尴尬,也让本来以为有好事的消费者搞不清状况了:为什么一次技术下放,反而迎来了这么多反对意见?
实际上,这次所谓的“智驾平权运动”,不仅是消费者之争,更是一场行业技术话语权的较量。
余承东的发言把行业内的分歧推到了台面上,也让华为的一些争议行为显得格外扎眼。
技术透明与双标态度余承东的“双标”并不是空穴来风。
在行业测评中,他“利己则用,不利则弃”的行为屡屡引发争议。
一位科技博主翻出了2023年华为NCA路测的视频,指出其中可能存在人工干预。
原本向来自诩为“技术透明”的华为在面对这个质疑时却选择了沉默。
而当有网友追问“为何鸿蒙智能驾驶技术也采取渐进式路线”时,余承东又套上了另一个说辞:“技术迭代需要过程”。
这话和他之前批评比亚迪技术下放的言论看起来完全对不上号,也让很多人觉得他是在为自己“找台阶下”。
事实上,大多数消费者对技术的了解有限,他们更多依靠品牌的公信力来判断产品的好坏。
而品牌的一言一行,往往比技术本身更能影响公众认知。
余承东作为华为智能汽车领域的领军人,本应该用更中立和清晰的态度回应问题,但他的一系列选择,显然没有达到这个预期。
让人觉得疑惑的,还有他对测试结果的选择性认可。
今年冬天,他说冬季测评“脱离量产,形同行为艺术”;但紧接着在春季城市NCA测评中,问界M9拿下了高分时,他却大加赞赏,说这是“最有参考价值的评估结果”。
相似的测评体系,不同的结论,让人不得不开始怀疑:评价标准,到底是基于数据,还是基于利益?
这种做法并非毫无痕迹可循。
从过去到现在,余承东在面对华为不利局面时,常常会用一些策略性发言来化解危机。
从外界看,可能会觉得这些言论更像是为了维护华为在行业内的地位,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逐渐拉低了华为在人心中的中立形象。
品牌领袖与现实的割裂网友们对余承东的讨论越来越多,其中很多声音是从“粉转路”、“路转黑”来的。
他们回忆起2023年他推广“开放合作”时的样子——那时候的余承东看起来确实是一个敢于为行业发声的人。
但如今,他却通过批评友商技术投机、强调自身优势,试图捍卫现有市场地位。
两种形象的巨大反差,怎能不让人感慨?
许多人甚至用“屠龙少年终成恶龙”来形容他。
当然,作为企业负责人,余承东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技术领先,还有市场份额和利润。
只是,消费者更愿意看到一个坚持原则、有道德感的行业领袖,而不是一个“选择性发声”的企业家。
结语:技术之外的信任之重余承东的故事,其实并不单单关乎一家公司或一个人。
华为从一个挑战行业规则的创新者,逐渐变成了守护规则的既得利益者。
这是每一个行业中的领先者都会面临的转变。
但这个过程中,该如何平衡市场竞争和消费者信任,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技术的进步固然重要,但技术之上的态度、公信力,甚至是领军人物的个人言行,更能决定一家公司在公众眼中的高度。
双标可能短时间内让人获得利益,但从长远看,只有始终如一的坚持,才会树立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品牌信任。
如果说“屠龙”象征着挑战不公与创造未来,那如何避免变成“恶龙”,则是每个品牌和领袖需要面对的更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