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选中一谋士送成都,结果害死一员大将,险些让蜀汉早亡30年。
蜀汉后期最让丞相诸葛亮痛心揪心的一件事,那便是军界之首魏延和政界之首杨仪不和睦。这件事情甚至都让东吴孙权知道了,孙权还曾经预言过诸葛亮死后,魏延和杨仪必然会打起来。《襄阳记》记载:杨仪、魏延,牧竖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
果真被孙权言中了,诸葛亮死后,军界之首魏延认为凭自己的资历,足可以接任诸葛亮带着数万蜀军继续北伐,没必要被杨仪带着退回汉中啊。杨仪则奉丞相诸葛亮的遗命主持大军撤退回到汉中的军事事宜,且杨仪早先就和魏延有很深的过节,魏延肯定不听杨仪的军令,于是就发生了震惊三国的魏延造反一案。
《华阳国志》对于魏延和杨仪之间的恩恩怨怨,有很明确的记载:魏延常举刃拟杨仪,杨仪涕泪交流。惟护军费祎和解中间,终诸葛亮之世,尽其器用。意思很明确,魏延和杨仪两个人性格都很极端,急躁任性,脾气都是一点就炸,气头上的时候魏延甚至都拔刀要杀杨仪,然后杨仪就大哭一场,一个军事大将,一个政务高手,吵起架来跟小孩子一样偏激。
杨仪更离谱的是,一个文臣,竟然能如此睚眦必报,在魏延被斩首死后,杨仪甚至还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并骂道:你这小兔崽子,我看你还敢作恶不?《三国志》记载:杨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魏延三族。正所谓死者为大,杨仪的性格太偏激了,心胸不够宽广,再怎么样的恩怨也没必要用脚踩死者啊。
翻开杨仪本人的履历,很奇怪的是,杨仪竟然是关羽在荆州选中的谋士人才,杨仪原来竟然是关羽的功曹,和廖化是主簿一样,都是关羽身边的辅助文官。在公元214年-公元219年期间,关羽派遣杨仪入川做使者去和大哥刘备通信联络,恰好刘备和杨仪聊起了国家大计,刘备发现杨仪有点头脑,便留杨仪在成都了,升官为左将军兵曹掾。
杨仪挺会把握机会,原来是军区董事的辅臣,现在升任了董事长的辅臣。公元219年,杨仪升任到了尚书,《三国志》记载:及至刘备为汉中王,又升任杨仪为尚书。可见杨仪本人干活绝对一流的,刘备和诸葛亮都喜欢他,是个能臣。
但杨仪这种性格,是非常不利于大局的,因为一点个人恩怨会不顾国家大局。假若和魏延真斗争起来,搞不好蜀军会被分为两派,魏延直属部队会和杨仪所属部队打起来,一旦真打起来,司马懿曹军便有机可趁了,蜀汉可能要早亡近30年。关羽恐怕也没想到,自己在荆州选中的一个谋士好心好意送到成都,竟然差点让蜀汉亡于公元23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