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的浩渺烟海中,有些人如流星划过天际,短暂而耀眼;而有些人则似恒星,永恒而坚定地散发着光芒,邓友梅先生无疑是后者。每当我想起与邓老的三次会面,那些画面便如电影般在我脑海中缓缓放映,每一帧都饱含着深情与敬意,让我心潮起伏,难以平静。
2009 年初冬的那次拜访,仿佛是命运之神轻轻拉开了我与邓老深入交流的帷幕。那时,平原县作家协会刚刚诞生,就像一颗充满希望的种子,渴望着知识与智慧的浇灌。在领导的鼓励与支持下,我在北京文友王伟先生的陪伴下,带着对家乡文化的热望,敲响了邓老家的门。此前在京城的文学研讨会上,虽与邓老有过匆匆数面,但那仅仅是礼貌性的问候,犹如夜空中闪烁即过的微弱星光,未及深探其璀璨。而这一次,当门缓缓打开,邓老亲切的面容出现在眼前,一种温暖而亲切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是久别归家的游子见到了亲人。
2009年11月作者与邓友梅先生留念
在那间充满文化气息的屋子里,邓老精神矍铄地与我们交谈起来。他的话语,如同一股清泉,缓缓流淌出他年少时离开家乡平原,投身八路军宣传队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从一个青涩少年,在战火纷飞中摸爬滚打,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到逐渐成长为一位闻名遐迩的大作家,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在他口中却似轻描淡写的过往,但我分明从他的眼神中看到了岁月沉淀后的坚毅与深情。当我提及创办《大平原》文学季刊的构想时,邓老的眼中瞬间燃起了光芒,那光芒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熠熠生辉。他毫不犹豫地拿起笔,饱蘸墨汁,那苍劲有力的笔触在宣纸上游走,写下了“大平原”三个大字。那一刻,我看到了一位游子对家乡文化的拳拳眷恋之心,那深情厚谊如同陈酿的美酒,香气弥漫在房间的每一个角落,也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间。
时光回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邓老的一篇《我的家乡平原》在《人民日报》文学版头条刊登,宛如一颗石子投入我心湖,泛起层层涟漪。那篇文章,用细腻而真挚的笔触,勾勒出家乡平原的山水田园、风土人情。我仿佛看到了家乡那广袤无垠的田野,在微风中摇曳的麦浪;听到了村头老树下,人们的欢声笑语;闻到了农家烟囱里袅袅升起的炊烟的味道。那文字,不仅仅是对家乡的描绘,更是一种深情的呼唤,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
邓友梅先生为作者题写的《大平原》刊名
正是这篇散文,如同破晓时分的启明星,照亮了我在文学道路上迷茫探索的方向。在它的激励下,我拿起笔,书写着家乡的故事,我的散文《心中的大平原》也得以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县歌《大平原》也登上了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这一切的缘分,皆源于邓老那如诗如画的文字,他用文字为家乡编织了一件绚丽多彩的文化锦衣,让家乡在世人面前展现出独特而迷人的魅力。
2010年11月3日德州文学讲座的会议上,我再次与邓老相逢。那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79 岁高龄的邓老应德州市文联、德州学院等单位的邀请,前来分享他的文学人生。我和众多文学爱好者怀着崇敬的心情,聆听着邓老长达三个小时的讲座。
邓老的讲述,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缓缓展开在我们面前。从他年少时在日本的艰难求生,到回国后义无反顾地投身新四军抗日宣传队,那是一段热血沸腾的青春岁月;从最初因目不识丁在宣传队里只能扛器械、打呱哒板的懵懂少年,到解放后进识字班刻苦学习,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文学的执着热爱,一步步走上自学成才的道路;从 1946 年发表作品时的初露锋芒,到 1955 年在中央文学讲习所学习结业后的厚积薄发;从五十年代作为大陆最活跃的青年作家的意气风发,到 1957 年遭遇命运的重创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从 1962 年摘帽后在鞍山话剧团、鞍山市文联默默耕耘,到 1979 年迎来人生的转机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乃至后来担任中国作协理事、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协副主席等重要职务。
2010年邓友梅先生来德州讲学时留念
这一路走来,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与坎坷,每一个脚印都浸透着汗水与心血。他的人生,就像是一部宏伟壮丽的史诗,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和人生的坚韧。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在文学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坚守初心,不惧风雨,砥砺前行,才能在黑暗之后迎来黎明的曙光,在风雨之后见到绚丽的彩虹。
会议间隙,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与邓老交流,并诚挚地邀请他回家乡平原走走看看。邓老的眼中闪过一丝渴望与遗憾,由于行程安排紧张,这个愿望最终未能实现,只能留下一张合影作为纪念。照片中的邓老,笑容和蔼可亲,眼神中却透露出一丝疲惫和对家乡深深的眷恋。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一位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的无尽思念,虽然身不能至,但心早已飞越千山万水,回到了那片魂牵梦绕的平原大地。
如今,2024 年12月5日,当我第三次踏入邓老家门时,一种莫名的酸涩涌上心头。岁月如同一把无情的刻刀,在年已93岁邓老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他静静地躺在沙发上休息,曾经那矍铄的精气神已被岁月的沧桑所掩盖。当阿姨轻声告知邓老我来看望他时,邓老的眼中瞬间闪过一丝光亮,那光亮如同夜空中微弱的星光,努力地闪烁着。他挣扎着想要起身迎接,我赶忙上前搀扶,看着他那略显吃力的动作,我的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2024年12月5日作者与93岁高龄的邓老留念
在与邓老的交谈中,我详细地向他汇报了家乡平原的发展变化情况。我告诉他,家乡的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宽敞明亮的道路四通八达;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图书馆、文化馆里常常座无虚席,人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邓老静静地听着,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那笑容如同春日暖阳,温暖而明亮。家乡,对于邓老来说,是他心中永恒的牵挂,是他灵魂深处永远无法割舍的情结。
当我说明此次拜访的来意,一是受朋友之托为一部长篇求邓老题字,二是为爱孙的诗集《生命的记忆》恳请邓老题写书名时,邓老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缓缓起身,尽管步履蹒跚,但眼神中却透露出坚定的神情。在我的陪伴下,邓老走进卫生间,稍作整理后,便坐在书桌旁,拿起笔,饱蘸墨汁,挥毫泼墨。
那一刻,整个房间仿佛被一种神圣而庄严的气息所笼罩,邓老的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庄重而有力。我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他专注的神情,心中涌起一股感动。我仿佛看到了一位文学巨匠对文字的敬畏和对晚辈的关爱,那是一种跨越年龄、跨越时空的传承与期许。题字完成后,我们再次合影留念。这一次,邓老只能坐在椅子上,那曾经挺拔的身躯已被岁月压弯,但他的精神却依然如松柏般坚毅。照片中的邓老,眼神深邃而宁静,那是经历了岁月洗礼后的从容与淡定,也是对文学事业一生奉献的无悔与坦然。
78岁时的邓老依然精神焕发
临别之际,我怀着不舍的心情再次邀请邓老找机会回家乡看看,然而邓老只是轻轻地挥了挥手,微笑着说:“身体不允许了。”那一刻,我的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心中明白这是我与邓老最难忘的一次见面了,也或许是最后一次见面了。一位93岁的老人,为文学事业奉献了一生,如今却因身体原因无法再踏上家乡的土地,这怎能不让人感到痛心和惋惜。但我也深知,邓老的精神早已深深扎根于家乡的每一寸土地,他用自己的文字为家乡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家乡人民的心中,成为平原人民的光荣和骄傲。
邓老,您宛如文学天空中的一面旗帜,在岁月的风雨中高高飘扬,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学爱好者在文学的海洋中奋勇前行。您对家乡的深情厚谊,如同那潺潺流淌的溪流,滋润着家乡的每一片心田;又如同那明亮的灯塔,照亮了家乡文化发展的道路。家乡的黄土地因您而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家乡的人民因您而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在这漫长的人生旅程中,您用自己的坚持和努力书写了一段传奇的人生篇章,您的故事将在家乡的土地上代代相传,成为激励后人不断奋进的精神动力。
尊敬的邓老,愿您在岁月的余晖中,幸福快乐、健康长寿,您的文学之光将永远闪耀在我们心中,永不熄灭。
鲁源写于 2025 年 1 月 2 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