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2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的北京城风景及人文影像

小哎历史 2024-12-01 14:37:47

此系列《杜德维的相册》的拍摄者为晚清担任中国海关福州和宁波的税务司,此套相册共含照片三百多幅,其内容记录此时期北京、福建、江浙沪、广州、澳门等地风景人物及杜德维家人及其朋友人物肖像,大致拍摄于 1876-1895 年间。

Edward Bangs Drew(杜德维:1843-1924),美国人,1865 年来到中国,曾任中国海关福州和宁波的税务司,并长期在中国任职,是一位老资格的中国通。

这是北京的一个历史城门,位于北京内城南垣正中,是通往内城的主要通道之一。前门原名丽正门,后来改名为正阳门,俗称前门。它是北京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北京历史的象征。

北京故宫的入口。

北京的御河和英国公使馆。

御河,也称为玉河,是北京的一条历史运河,曾经是元大都的漕运通道,后来成为北京内城的一条重要水道。

英国公使馆,位于北京东交民巷,是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外国使馆区的一部分。在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英国公使馆和其他外国使馆被围困,后来由八国联军解救。

通往北京海岱门的街道。崇文门,也被称为海岱门或哈德门。

这些照片显示了城墙的顶部、城墙上的大炮以及从城墙上俯瞰北京城的视角。北京城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明、清三个朝代,其中明朝时期对城墙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和加固。

北京的景山公园,也称为景山,位于故宫的正北面,是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的一个重要地标。

景山公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辽金时期,但在明朝永乐年间(15世纪),为了保护紫禁城免受北风侵袭并根据风水原理,用挖掘紫禁城护城河和附近水道的土堆筑起了一个人工山丘,形成了现在的景山。

黄寺,位于北京市区东北部朝阳区安定门外黄寺大街,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因其外墙涂有黄色,故称为黄寺。黄寺分为东黄寺和西黄寺,合称为双黄寺。

东黄寺又名普净禅林,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是为活佛脑木汗所建。西黄寺建于顺治九年(1652年),达赖喇嘛五世在当年12月来京时住此。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班禅额尔德尼六世来京,清高宗指定把五世达赖曾经住过的西黄寺作为他的安禅之所。

北京故宫(紫禁城)内的宗教建筑。故宫不仅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皇家进行宗教活动的地方。

北京的大钟寺,也称为大钟寺古钟博物馆。

英国驻北京公使馆(British Legation in Peking)成立于1861年3月,公使馆的主要任务是促进英国贸易和保护在中国的英国国民。

1900年6月19日,清政府发布法令,要求所有西方人和外国人在24小时内离开北京及其使馆区。外国势力决定不离开,因为离开使馆区的围墙几乎等于自杀。1900年6月20日下午4点,最后期限到期,所有外国外交官、他们的家人、朋友、商人、宗教传教士、平民外籍人士和中国基督徒被困在使馆区内,随时可能遭到义和团和清帝国武装力量的攻击。围攻持续了55天,直到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到达北京,围攻才被解除。围攻期间,使馆区内的外国势力几乎耗尽了弹药供应,并损失了45%的战斗力量。慈禧太后带着她的整个朝廷逃离了紫禁城,直到1902年才返回。

英国驻北京公使馆大臣住宅,照片记录了英国公使馆大臣住宅的外观和内部情况。

美国驻北京公使馆大臣住宅的外观。

清朝官员的娇子。

中国出行的马车。

通往西山三山庵的桥,三山庵是八大处公园内的一座尼姑庵。

通往北京西山大悲寺(Ta-pei-ssu)的桥梁,大悲寺是北京西山的一座寺庙,位于八大处公园内。

通往西山(北京西郊群山)香界寺的桥。香界寺是北京西山著名的佛教寺院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香界寺是位于北京西山八大处公园内的一座古寺,香界寺的大雄宝殿内藏有被遗忘的“乾隆楹联”,这对楹联可能为乾隆皇帝所题,尽管在《钦定日下旧闻考》中未有记载,但根据字体和运笔推测为乾隆御笔。寺庙内还存有嘉庆皇帝的墨宝,显示了寺庙与清朝皇室的联系。

碧云寺位于北京西山,也被称为普陀寺。它始建于元代,后在明清两代进行了扩建和重修,碧云寺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汉藏元素,寺内有金刚塔等特色建筑。

碧云寺内的大理石塔,也被称为金刚塔或大理石经幢。

其金刚宝座塔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 年),是按照西僧所贡奉的图样建造而成,至今留存,为中国现存最高的金刚宝座塔之一。该塔高 34.7 米,分塔基、宝座、塔身三层。塔基呈方形,砖石结构,外以虎皮石包砌,台基两侧有石雕护栏。塔身全部为琢磨过的汉白玉石砌成,四边还雕刻有藏传喇嘛教的传统佛像。

1925 年,孙中山先生在京逝世后,曾在该寺的后殿停过灵柩,之后此殿改为中山纪念堂,而在塔院还建有孙中山先生衣冠冢。

西山(北京西郊群山)宝珠洞寺,它始建于1781年,即清乾隆四十六年。

宝珠洞临崖而建大殿两层,其中“眺望轩”观音殿连同左右配房形成一层院落。观音殿后有一石洞,宽广约四米,洞内砾石如珍珠黑白杂陈,晶莹闪烁,因此该洞以“宝珠”命名。

相传康熙年间有一海岫禅师在此梵修,多次受到皇帝召见。据记他能诵经驱鬼,故又得名“鬼王菩萨”。洞内原有他的肉身法像,早经毁坏,现为汉白玉石雕像。

北京颐和园内的十七孔桥,颐和园最初建于金代(12世纪),后在清朝(18世纪)进行了扩展和翻修,十七孔桥作为翻修的一部分而建成。

十七孔桥是一座联拱石桥,全长 150 多米,桥面下宽 14.6 米,桥面上宽 6.56 米,高 7 米。由 17 个券洞组成,是颐和园内最大的一座桥梁,也是中国皇家园林中现存最长的桥。桥正中的大孔从桥两端数来正好是 “9”,“9” 被称为极阳数,是封建帝王最喜欢的吉利数字,体现了当时皇家对吉祥寓意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尊崇。

北京西山地区的皇家狩猎公园内的一处建筑。

皇家狩猎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时期,在中国至少从周朝开始,狩猎就是贵族身份的重要象征,与战争、祭祀等活动密切相关,是一种军事训练与礼仪活动。到了清朝,皇家狩猎活动更加制度化和规模化

北京英国公使馆的使馆街。北京英国公使馆成立于1861年,是清朝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根据《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规定,允许外国在北京设立公使馆的结果。

北京西山的香界寺,香界寺创建于唐朝,起初称 “平坡大觉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汉传佛教寺院;明朝时重修改称 “大圆通寺”,清朝康熙年间再次重修改称 “圣感寺”,到了乾隆年间又经重修后改称 “香界寺”,并沿用至今。

0 阅读: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