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学智逆境翻身:抗战前两年一度低迷,幸遇到一贵人开启大翻盘

史晓生追寻历史 2024-12-19 10:21:04

在我军中,洪学智将军是唯一一位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的人,第一次是在1955年,第二次则是在1988年,不仅如此,他还曾两次出任总后勤部部长。

更难得可贵的是,脾气火爆如彭老总,还有用人挑剔如101,都对洪学智将军的评价颇高,能做到这一点,可以说是相当不易。

不过,纵观洪学智将军的征战生涯,也不全是一帆风顺,曾经在抗战爆发的头两年,他罕见的陷入了低谷,甚至一度有牢狱之祸。

怎么回事呢?得从当时延安发生的一件事说起。

一、延安出走

洪学智将军的革命生涯,始于1928年。

当年冬天,15岁的洪学智参加由我地下党领导的农民武装联庄队,次年,该农民武装联庄队并入赤城游击队,而洪学智就成了游击队的一员。

也就是在参加游击队的当年,洪学智正式入党。

在此之后,赤城县游击队又编入红一军,而洪学智从红一军的一名班长开始,先后历任排长、连长、支部书记等职务。

到1932年时,洪学智已经是红四军政治部主任。

值得注意的是,发生在1936年的西路军西征,洪学智作为红四军的政治部主任,也参加了此次行动。

不过相对于先行渡过黄河的几个军来说,洪学智的红四军还是较为幸运的。

当时原计划是要求红四方面军的红30军、红9军、红5军以及红4军、红31军都要渡过黄河,其中,红30军、红9军、红5军是作为第一梯队先行渡河,红4军、红31军则是作为第二梯队渡河。

结果,在第一梯队渡河完毕后,上级命令发生变化,这就造成了红4军、红31军没有渡过黄河,而这么一来,红4军就避免了西路军九死一生的奋战。

也正因为没能渡过黄河,洪学智在1936年年底去了延安,并进入红军大学学习,而“出走事件”,便是发生在第二年。

关于“延安出走事件”,不明真相的人总是各种揣测,实际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是相当简单。

事情的起因,还是源自西路军西征。

1936年,西路军(即红四方面军一部)西渡黄河,计划对“青宁二马”实施打击,但在渡过黄河之后,由于敌众我寡,加上马家军战力强悍,西路军虽说取得了一定战果,但自身的损失也极其惨重。

出发时三万余人的队伍,到1937年3月时,仅剩3000人左右。

西路军失利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延安,而就在大家为牺牲的红军干部、战士惋惜之际,出现了另一种声音。

具体的说,就是对红四方面军干部的指责和批判。

但当时留在延安的红四方面军干部,哪一个不是为革命出生入死?并且,这些干部中不乏有性情刚烈之人,因此面对这种无端指责,心里自然气不过。

甚至当时还有谣传,说要枪毙一批红四方面军的干部。

这么一来,红四方面军的干部就十分气愤,而在气愤之余,又听说了自己可能会被枪毙的谣言,更加无法忍受。

在这种情况下,有几位刚烈的将领,甚至做出了伤害自己的举动。

比如许世友,当时就被气的当场吐血,还有刘世模,他一度要举枪自尽,好在没有打中要害,最终在医院里抢救了回来。

而在之后,几个人一商量,做出了一个违背组织原则的事情。

他们觉得前途暗淡,甚至有可能会被枪毙,所以干脆心一横,就计划直接离队,回老家找地方打游击去。

其实这件事并不复杂,如果他们几个能直接去找毛主席,以毛主席的洞察力,是不会发生后来的事情的。

但他们几个当时也是气愤大过了理智,因此在一番筹划之后,定下了离队出走的日子,以及离队的具体计划。

不过最终,他们并没有出走成功,原因是有干部把这一消息进行了上报,所以他们被拦了下来。

但拦下来之后,麻烦也来了,毕竟不管到什么时候,未经批准的“拖枪离队”,都是一件性质十分严重的事情。

所以,按照规定,这几个人均被判了刑,这其中就有洪学智。

最后,还是毛主席出手解决了这件事,在得知几个人被判刑后,毛主席详细的了解了事情的始末缘由,认为他们这么做,并非是有其他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是事出有因。

所以,在毛主席的直接干预下,几个人被一一减轻了刑罚。

有人就说了,既然事出有因,毛主席为何不把洪学智他们给放了呢?实际上毛主席的这种做法是最正确的。

事出有因确实不假,但不管什么原因,未经批准就“拖枪离队”是一项极为严重的错误。

所以,毛主席这么做的宗旨就是,要对犯下的错误有警戒,但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得给出路,同时还要维护部队的团结、保护优秀的人才。

并且,此次事件里被判刑的六个人,在后来的革命生涯并未受到此事的影响,均担任了我军的高级干部,其中有三位还被授予上将军衔。

不过,洪学智在遭遇这么一档子事情后,确实沉寂了两年,而在这两年里,与他同时期参加革命的都已经是指挥一方的将领了,但他却一直在后方,连前线都没能去。

所以说,这两年也算是洪学智人生中的一个低谷了。

二、遇一贵人开启翻身

洪学智的贵人,正是以为真理敢做敢言著称的黄克诚将军,而说起来,洪学智能遇到黄克诚将军,真的是相当的机缘巧合。

1939年7月,洪学智与抗大第三大队学员一同奔赴太行山抗日前线。

这里面,有不少是红四方面军的将领,比如王树声、王宏坤、陈再道、王建安、詹才芳、李志民、许世友以及洪学智等。

而这些将领,在抗战时期大部分都去了太行前线工作,但不久后因为各根据地的需要又进行了分流,其中大部分继续留在太行前线,一小部分去了山东,比如许世友、王建安。

除此之外,还有几个人则是去了新四军,而这其中,就有洪学智。

原本在1939年时,洪学智是去了太行前线的,但在次年,也就是1940年,他按照组织上的安排,就率抗大总校华中派遣大队奔赴苏北抗日前线。

历经艰难险阻,跨越了晋、冀、鲁、豫、皖、苏6省,最终在1941年4月,洪学智抵达新四军军部。

之后,洪学智先是任抗大第五分校副校长,为新四军培养出不少干部,鉴于工作表现出色,在1941年10月,又任新四军盐阜军区司令员。

到了1942年,他调任新四军第三师参谋长,而第三师的师长,正是黄克诚。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洪学智与黄克诚将军开启了长达数年的合作,在此期间,他在后勤统筹方面展现出的高超能力,得到了黄克诚将军的高度认可,职务也由参谋长提为副师长。

到了新四军第三师进军东北时,洪学智随黄克诚将军第一批抵达,并在不久之后,担任了六纵司令员。

从离开延安奔赴前线时,再到担任主力纵队司令员,洪学智能走到这一步,除了与他自身的能力有关之外,还有就是黄克诚将军对他的培养和提携。

正是黄克诚将军发现和发掘了洪学智的能力,这才有了他施展、发挥才能的机会,所以,说黄克诚将军是洪学智的伯乐也不算为过。

三、朝鲜战场放异彩

当然,就军事指挥能力来讲,洪学智在东野几大主力纵队里,确实排不到前三。

不是六纵和洪学智不优秀,而是东野能打的太多了,韩先楚、李天佑、黄永胜以及邓华、刘震,这些都是东野善战之将。

而洪学智是属于那种干啥都行的全才,但在军事指挥上与上述几位对比,就略有逊色。

比如在德惠战斗时,六纵就存在有步炮、步坦协同上不到位、火炮太分散等问题,导致此战打的极为不理想,事后,刘亚楼还为此大发脾气。

其实这也不能完全怪洪学智,毕竟人有所长,而洪学智的长处,就在于搞后勤工作。

抗美援朝打响后,后勤保障工作就显得无比重要,一场战役的胜利与否,除了前线官兵英勇奋战外,后勤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但后勤工作是个琐碎的活儿,且情况特殊导致压力极大,其他人均“望而生畏”,最终,彭老总“点将”洪学智,让他负责整个后勤。

说实话,这个工作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干的。

战场军情似火,而后勤工作繁杂如牛毛,尤其是当时我们的条件并不是太好,因此,如何做好后勤保障,是一个极为考验能力的事情。

二战时,德军在意大利半岛顽强抵抗,美军久攻不下,最后还是靠着用空军绞杀德军的补给线才将其击败。

而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军原本的计划是照单抓药,也就是继续使用老办法克制我志愿军。

但在洪学智将军的组织下,我志愿军在敌人的狂轰滥炸之下,依然保住了运输线,这就为抗美援朝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份成就,就连美军都极为惊讶,战后美军就说,很想见见志愿军的后勤部长,问问他是怎么在那种极端艰难的情况下维持运输。

到了中美建交,美军对此仍然印象深刻,专门提出要见见洪学智将军。

洪学智将军有个绰号叫做“洪大个子”,原因是他的身高有1米85之多,而他的心态和身体,如同他的身高一样都相当不错,特殊时期,已经60岁的他不仅泰然自若,还能扛起两百斤的麻袋。

并且,将军的记忆力更是极好,好到什么程度呢?詹才芳将军曾经是洪学智将军的老上级,到了80年代时,已经年逾古稀的洪学智将军还记得詹才芳将军不爱吃肉的小事。

1977年,洪学智将军第二次出任总后勤部长,在他的努力下,我军的后勤正规化迈进了一个新的阶段。

1988年,洪学智将军再次被授予上将军衔,这也使得他成为我军中唯一获此殊荣之人。

晚年的洪学智将军,生活简朴且低调,2006年,洪学智将军病逝,享年94岁,按照他的遗愿,骨灰于2008年被安放在他的老家安徽金寨。

80年前,洪学智将军义无反顾离开家乡踏上了革命道路,80年后,他叶落归根、魂归故里。

0 阅读: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