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4日,普京挥师西进,发起了所谓的“特别军事行动”。
那时候的克里姆林宫,踌躇满志,给自己设定了两个目标:“去军事化”和“去纳粹化”。
三年过去了,局势却彻底变了样。
在最新一轮的博弈中,美国方面直接拒绝了俄罗斯提出的“乌克兰非军事化”要求,俄乌战争想要草草收场,已经不可能那么简单了。

曾经喊得震天响的“去纳粹化”,也早就成了一句口号。
普京最初的算盘,是让泽连斯基下台,换一个亲俄的新政府,然后宣布“去纳粹化”目标达成。
为了这个目的,从2023年5月开始,俄罗斯多次在国际场合质疑泽连斯基政府的合法性。
3月底,普京在一场公开讲话中,还专门提到,俄罗斯无法和“基辅现政权”谈判,建议由联合国协调乌克兰的“政治进程”。
按照普京的设想,由联合国派人管理乌克兰,直到选出新的总统,最好是一个对俄友好的中立派。
美国的反应直接且强硬,特朗普在公开场合表态“若当选将优先通过谈判结束战争”,同时重申承认泽连斯基政府的合法性。
乌克兰政府的存在,是美国在欧洲影响力的象征。

一旦承认泽连斯基不合法,等于承认俄罗斯有理由出兵,那美国还怎么在北约盟友面前站稳脚跟?
更重要的是,特朗普急着结束战争,不是为了乌克兰的安危,而是为了美国自己能捞到更多好处。
所以,他嘴上支持乌克兰,背地里却想赶紧拉双方坐到谈判桌上,最好能拿到一个对美国有利的和平协议。
而普京这边,虽然放弃了对乌克兰“去纳粹化”的执念,但另一个目标“去军事化”也没那么容易达成。
“去军事化”分成两步走:第一,乌克兰不能加入北约;第二,乌克兰军备必须受限,不能搞远程武器,不能接受西方军事援助。
第一步,从目前来看,俄罗斯多少是占了点便宜。
美国和欧洲大国,像德国、法国,态度越来越保守,对让乌克兰入北约并不积极。

可问题在于第二步,西方给乌克兰的武器只多不少。
未来,乌克兰的军队不但不会弱化,还可能彻底变成一支按北约标准武装的现代化力量。
这跟普京当初的算盘,南辕北辙。
早在战争爆发后的第四天,2022年2月28日,俄乌在白俄罗斯举行第一次正式谈判。
俄罗斯就甩出了一个裁军提议:要求限制乌克兰军队规模。
草案里还明确限制了坦克、火炮、导弹、战机的数量,几乎要让乌克兰变成一个毫无自卫能力的国家。
乌克兰当时勉强答应了大方向,但希望提高军队上限,至少维持基本防御力量。
毕竟,自2015年签署明斯克协议以来,乌克兰吃够了军力薄弱的苦头。
2014年顿巴斯战争中,乌军被打得落花流水,到了2022年,已经不是原来的那支弱旅。
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的帮助下,乌克兰训练了大量职业化部队,装备也焕然一新。
2022年3月,随着基辅和苏梅州的局势稳定,乌克兰在谈判桌上的姿态也硬了起来。

俄罗斯那边咬死不让步,双方就这样僵持着。
直到布恰事件爆发,一切彻底崩了。
2022年4月初,乌克兰布恰市发现大量平民死亡的现场照片传遍世界。
无论俄方怎么解释,西方媒体和政界一致认定,这是俄军犯下的战争罪行。
美国、欧盟迅速加码对俄制裁,舆论彻底倒向乌克兰。
从那一刻起,泽连斯基政府坚决拒绝与普京政府直接谈判,提出俄罗斯必须为战争罪行负责的条件。
俄乌之间原本还有点余地的和平谈判窗口,彻底关闭。
普京的雄心,在布恰血案之后,第一次出现了明显的挫败感。

从那以后,俄罗斯不得不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战场以外,比如希望西方国家内部自己先分裂,比如寄希望于特朗普重新上台。
2025年,俄罗斯内部,经济疲软,兵员紧张,普京政府的底气明显不足。
最新传出的消息是,美国近期通过610亿美元新援乌法案,俄方则表态愿在不设前提条件下重启谈判。
这和三年前的强硬口气,判若两人。
当然,俄罗斯也不是全线退让。
在其他领域,比如克里米亚归属问题上,美俄均未改变原有立场。
三年战争,改变了太多东西。
普京当年的豪情万丈,早已被冷酷现实打得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