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 3 月 21 日,路透社爆出一条震撼性新闻:印度总理莫迪政府决定终止价值 230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1700 亿元)的 “生产关联激励计划”(PLI)。 这一原本旨在振兴印度制造业、吸引全球企业入驻的宏伟计划,在短短四年后以失败告终。这一决定不仅让全球投资者倍感意外,也再次引发对印度制造业前景的深刻质疑。
梦碎制造业,印度的“野心”为何难落地?PLI 计划的初衷可谓雄心勃勃。 2021 年,印度政府推出这一政策,希望通过巨额激励,吸引国际制造业巨头迁入印度,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官方设想,到 2025 年,制造业在印度 GDP 中的占比要从 13% 提升至 25%。更重要的是,这不仅关乎经济增长,也被视为印度成为“世界工厂”的关键一步。
然而,现实往往比梦想更冷酷。根据印度商业和工业部的统计,截至 2024 年 10 月,参与企业共生产了价值 1519.3 亿美元的商品,完成率仅 37%。 而政府实际发放的激励资金仅 17.3 亿美元,占比不到 8%。更令人尴尬的是,许多企业甚至连启动生产的机会都没有,而即便完成生产目标的企业,也在政府审批补贴的“马拉松”过程中望眼欲穿。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印度为何再次折戟制造业?
“你做得再快,也快不过我们的审批流程。” 对于许多印度企业来说,这可能是 PLI 计划的真实写照。补贴申请的流程冗长复杂,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效率低下,导致即使企业达成生产目标,也要经历漫长的等待才能拿到补贴。
一位匿名印度官员直言:“我们确实想推动制造业,但我们的行政效率并没有同步提高。很多企业被困在繁琐的审批程序中,等补贴等得心力交瘁。”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积极性被严重打击,原本热情高涨的投资者也开始对印度市场望而却步。
二、产业链短板:想独立?没那么简单尽管 PLI 计划在制药和手机制造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2024 年 4 月至 10 月间的 6.2 亿美元激励资金中,约 94% 流向了这两个行业。但在其他关键制造业领域,如 钢铁、纺织、太阳能电池板,印度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
以太阳能行业为例,参与 PLI 计划的 12 家公司中,有 8 家难以达到政府设定的目标。这不仅仅是企业努力不够的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印度制造业的 产业链基础薄弱。印度许多行业仍高度依赖中国的原材料,而本土供应链尚未建立完善,加上物流成本高企,使得印度制造在全球竞争中失去优势。
三、政策环境不稳定:投资者被“劝退”如果说官僚主义让企业“跑不动”,那么印度政府的政策多变,则让投资者“心发慌”。近年来,印度频繁调整关税政策,并对外资设立各种限制条款,导致许多国际企业对印度市场持观望态度。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对“邻国投资”的限制,使得许多来自中国的供应链企业难以进入印度市场。这种 “一边想吸引外资,一边又设置障碍” 的矛盾政策,不仅让企业犹豫不决,也进一步削弱了 PLI 计划的执行力。
事实上,早在 2014 年,莫迪就曾提出 “印度制造” 战略,至今已超过十年。然而,现实的成绩单却让人汗颜:制造业在印度 GDP 中的占比不仅未增长,反而从 2015 年的 16% 降至如今的约 13%。 这不仅让莫迪政府的目标化为泡影,也让外界对印度制造业的未来信心大打折扣。
当然,印度并未因此放弃制造业梦。印度政府已开始制定替代方案,考虑通过直接补贴工厂建设成本,让企业在建厂初期就能获得部分投资回报,而无需等待生产和销售后再申请奖励。但分析人士认为,如果不解决根本性问题,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恐怕难以真正推动印度制造业崛起。
结语:印度制造,梦醒时分?印度 230 亿美元制造业激励计划的失败,暴露出其制造业发展的深层问题。从 官僚作风 到 产业链短板,再到 政策多变带来的不确定性,每一个环节都对投资者和企业构成了挑战。
更现实的问题在于,全球供应链竞争激烈,中国已经建立了成熟的产业体系,而印度短期内难以复制这一模式。一位印度经济学者直言:“中国能提供的,印度在现阶段做不到。”
当然,印度的制造业梦并不会因此终结,但如果它始终将中国视为最大的竞争对手,而不是一个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对象,那么这个“制造梦”或许最终真的只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