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抗美援朝烈士,他们的名字,镌刻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内高3米、近200米长、由138块黑色花岗岩构成的烈士英名墙上。
他们中有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孙占元、杨连弟五大烈士,也有其他久负盛名的战斗英雄,还有更多的是未曾听闻过的名字。红色记忆永不褪色!这197653位烈士,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中国人民志愿军”。
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特别指导下,芒果TV出品了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纪录片《超时空寻找》,节目与湖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特别合作拍摄,特别鸣谢退役军人事务部秘书局的支持。今日10:00芒果TV、19:30湖南卫视播出第六集《念·魂归》。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英名墙上,镌刻着197653名抗美援朝烈士名字,一批又一批游客驻足深思、追忆历史。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和后代来到这里,再次唱响战歌、缅怀战友。这里还发生了哪些新故事?
战友们,你们终于“回家”了!
每年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时,迎接的队伍中总有一位身着军装、两鬓苍白的老人。他挺直腰杆,目视前方,抬起右臂敬一个标准的军礼……“只要听说兄弟们回来了,我都要去接他们。想再看看战友,告诉兄弟们‘他们的血没有白流’!”91岁的志愿军老战士李维波说。1950年10月,18岁的李维波随志愿军高射炮兵第501团投入到抗美援朝战争中,负责保卫中朝通道辑安鸭绿江桥和朝鲜满浦。从那天起,直到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将近三年时间里,他几乎没离开过自己的炮位。
李维波回忆起当时的作战情形,仍感到非常自豪骄傲, “1952 年 12 月 28 日,我们在集安(原辑安)上空打掉了一架 F-84 美国战斗轰炸机,只有这一架掉在中国。”被击落的这架飞机驾驶员是美国的高级驾驶员,他的名字李维波到现在还记得:拉尔·卡麦隆。战场艰苦,陪李维波挨过那段日子的,是一个个难忘的战友。如今,已是耄耋老人的李维波回忆起战友们在一起的时光仍满脸荣耀。
2014年,第一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得知这一消息的李维波激动不已。这么多年过去了,战友们终于回家了。当载着棺椁的车队驶近陵园门口时,李维波摘掉军帽,挺直腰杆,对着车队缓缓抬起右臂敬了一个标准军礼,直到最后一辆礼车远去。那一刻,他仿佛又看见一个个熟悉的面庞:他们戴着红花,穿着军装……
“我忘不了那段烽烟岁月,更忘不了献出生命的战友。”李维波说,他要替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友尽责,把他们的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要让更多的人知道抗美援朝胜利的伟大意义与和平的来之不易。
铭记,以祖国和人民的名义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不光承载了70年前这些战斗英雄们的故事,也承载了这70年间祖国的发展,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来追寻这些烈士们的故事。让英雄们从“无名”变有名,从回国到“回家”。英雄的形象,在找寻中愈加清晰。从2014年3月28日到2022年9月16日,国家迎回了9批共计913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他们大多数都是无名烈士,在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的寻找下,现在已经成功地寻找到了几位烈士的亲人。陵园讲解员杜若飞非常自豪自己能够讲述这些英雄们的故事,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浴血奋战、英勇捐躯的197653位烈士,每一位背后都有一段悲壮的记忆。作为一名文化传播者,杜若飞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述把这些红色故事和英烈丰碑,变成年轻人的精神高地。致敬先烈,我们从未忘记!
传承,让抗美援朝精神世代发扬
70年后,在缅怀英烈们的陵园里,每天也在发生新的故事,抗美援朝老战士们的讲述朴实、真挚,没有华丽辞藻,只有峥嵘岁月的赤诚初心,对年轻的一代更是一场深入灵魂的精神洗礼,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不管是90后的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讲解员杜若飞,还是志愿军老兵帮扶计划里年轻的志愿者们,或是从寻找亲人到帮助更多烈士后代寻找亲人的黄军平。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砥砺前行,永续传承、接力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这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铿锵回应!
“很想谢谢你,在我还来得及的时候”70年前,那一代的中国年轻人在战场上赢得了荣光和胜利。70年后,这一代的中国年轻人不会辜负前辈们的期望,将继承他们的精神,向着未来奋进。先烈若有知,泉下当含笑。他们盼望的幸福,已经实现;他们守护的祖国,山河无恙!
铭记,是最好的致敬!这一次,跨越时空,我们与英雄同在。更多精彩敬请关注纪录片《超时空寻找》10:00芒果TV、19:30湖南卫视正在热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