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参考文献:
《中国慢性肾脏病防治指南》2023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尿毒症诊疗规范》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慢性肾脏病管理共识》
在很多人眼里,透析仿佛是尿毒症患者的“死亡通行证”,一旦开始透析,就等于“命不久矣”。更有甚者,民间流传着“十个透析九个死”的说法,让不少肾病患者谈“透”色变。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这种说法不仅夸张,而且误导。尿毒症固然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透析并不代表绝对的死亡,而是为了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治疗手段。
尿毒症并非到了这个程度就必须透析,还有很多办法可以帮助患者延缓病情进展。
什么是尿毒症?它真的那么可怕吗?尿毒症(终末期肾病,ESRD)是慢性肾病(CKD)的最严重阶段,当肾脏功能下降到不足正常的10%-15%时,体内的代谢废物、毒素和多余的水分无法排出,从而导致身体多个系统受损。
但尿毒症并不是“突然降临”的,它往往是慢性肾病长期发展的结果。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炎、遗传性肾病(如多囊肾)等,都是尿毒症的主要“幕后黑手”。可怕的是,很多慢性肾病患者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等到发现时,病情往往已经进展到了中晚期。

尿毒症的主要表现有哪些呢?
排尿异常:尿量减少,甚至无尿,或者泡沫尿、尿色深黄。
全身乏力:总感觉精力不济、容易疲劳,像是“电量不足”。
恶心呕吐:体内毒素堆积,影响消化系统,导致食欲下降、恶心。
皮肤瘙痒:由于尿毒素不能排出,皮肤可能出现顽固性瘙痒。
水肿:肾脏无法排水,导致下肢、眼睑浮肿,甚至全身水肿。
高血压:肾脏调节血压的能力下降,导致血压升高。

呼气带尿味:严重尿毒症患者,口腔可能会散发氨味。
尿毒症确实很严重,但它并非“绝症”。如果能早发现、早干预,完全可以延缓肾功能衰竭的进展,甚至避免透析。
透析,是救命手段,不是“死亡宣判”!很多人对透析有误解,认为透析=死亡,其实这是极大的偏见!透析分为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它们的主要作用是清除体内的毒素和多余水分,维持电解质平衡,并不是让人“等死”,而是帮助患者继续活下去。
一位真实案例分享:一位58岁的男性患者,因糖尿病导致的慢性肾病进展至尿毒症期,医生建议他进行透析。但患者坚决不肯,认为透析后“活不了几年”。

结果,他坚持不透析,短短几个月后,因心衰、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住进ICU,最终还是不得不接受透析治疗。如果他能早一点接受正规治疗,生活质量可能会更好。
透析真的那么可怕吗?
透析患者的生存时间,与多个因素有关,包括年龄、原发疾病、是否合并心血管病、是否严格控制血压、饮食管理、透析质量等。许多透析患者活过10年以上的案例比比皆是,有些甚至可以维持较高的生活质量,并非“活不过几年”。
透析也有副作用,比如低血压、感染、透析不充分等,但这些问题可以通过科学管理来减少影响。

既然透析并不是“唯一的出路”,那么尿毒症患者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尽量避免透析呢?
1. 控制基础病,保护肾脏高血压、糖尿病是慢性肾病的两大“杀手”,如果能严格控制血糖和血压,可大大降低尿毒症的风险。
2. 低蛋白饮食,减少肾脏负担合理控制蛋白质摄入,可以减少尿毒素生成,延缓肾功能恶化。饮食上建议:
优质蛋白(如鸡蛋清、鱼、瘦肉),而非豆制品(因含有较多磷)。

少盐、少油、少糖,防止高血压、糖尿病进一步伤害肾脏。
限制高钾、高磷食物(如香蕉、坚果、动物内脏),以防电解质紊乱。
3. 避免肾毒性药物,减少肾损害某些药物可能对肾脏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如止痛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部分抗生素(庆大霉素)、中草药(含马兜铃酸)等,肾病患者必须谨慎使用。
4. 中医辅助调理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尿毒症的发生与“脾肾阳虚”“气血两亏”相关。中药如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黄芪等,在医生指导下适量使用,有助于改善肾功能,但不能替代西医治疗。

慢性肾病患者,每3-6个月定期检查肾功能指标(如肌酐、尿素氮、蛋白尿等),一旦发现病情进展,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结语:尿毒症可怕吗?是的,但科学应对更重要!“十个透析九个死”这种说法,既不科学,也容易误导患者。尿毒症确实严重,但透析是救命手段,而非绝症宣判。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延缓尿毒症的进展,甚至避免透析。对于肾病患者而言,正确的治疗理念,比盲目恐慌更重要!

你身边是否有透析患者?他们的生活质量如何?欢迎留言讨论!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