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9日16时10分,京剧舞台的幕布永远落下了一角。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派艺术创始人赵燕侠同志在京逝世,享年97岁。

这位用一生诠释“艺术为人民”的艺术家,以独创的唱腔和鲜活的角色,在京剧史上镌刻下永恒印记。
1928年,赵燕侠出生在河北武清一个京剧世家。
七岁那年,她随父亲赵筱楼在杭州城隍庙的戏台上初试啼声。

父亲在后台盯着她扮相,小丫头却偷瞄台下观众的笑脸。
这一登台,便与京剧结下八十余年的不解之缘。
十四岁入京求学,她叩开荀慧生先生的大门,荀派艺术的婉转俏丽,在她心里埋下创新的种子。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二十四岁的赵燕侠组建“燕鸣社”,带着一班青年演员跑码头。

上海大舞台的追光灯下,她演《樊梨花》能文能武;天津劝业场的茶座前,她唱《红娘》俏皮灵动。
观众说她“七龄红”的艺名没白叫,嗓子亮得像刚启封的酒坛。
1952年,赵燕侠参与北京妇联工作时,总爱把戏曲学校的孩子们带到后台。

她发现传统青衣唱腔在高音区乏力,便试着将真假嗓结合。
这种唱法初听像春雷惊蛰,细品如清泉穿石,在《白蛇传》里化作白素贞的柔肠百转,在《碧波仙子》中凝成鲤鱼精的仙韵灵逸。
1964年排演《芦荡火种》时,她特意到沪剧舞台观摩丁是娥的“阿庆嫂”。

三个月的体验生活,她跟着渔民学摇橹,和炊事员唠家常,把江南茶馆老板娘的机敏泼辣揉进京剧程式。
首演当晚,台下掌声几乎掀翻屋顶,有老戏迷感慨:“这阿庆嫂,比沪剧还够味儿!”
“文革”期间,赵燕侠被下放劳动,却偷偷在田间地头练嗓。

1977年重返舞台时,她在《辛安驿》里扮演周凤英,一个亮相就引来满场喝彩。
八十年代末率团赴美巡演,三个月83场演出,她在华盛顿肯尼迪中心的化妆间给弟子示范水袖,镜子里映出白发与胭脂的碰撞。
晚年担任艺术顾问时,她常坐在侧幕条看戏。

有青年演员忘词,她悄悄比口型提醒;见灯光角度不对,她拄拐杖上台调整。
她说:“舞台是老友,得用心疼着。”
赵燕侠创立的“赵派”艺术,像一株嫁接的梨树。
主干是荀派的娇媚,枝条上结出她独创的刚柔并济。

弟子阎桂祥继承《红梅阁》里李慧娘的痴癫,再传弟子朱虹在《花田错》中演绎春兰的俏丽,三代人同演《玉堂春》,唱腔里流淌着不变的梨园血脉。
她生前留下的《赵燕侠唱腔曲谱集》,扉页题着“愿后来者踏我肩上前行”。
2023年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时,她仍念叨着要排新戏:“观众需要新鲜玩意儿,咱们不能停步。”

与梅兰芳相比,赵燕侠的唱腔创新更具民间智慧;较尚长荣的现代戏探索,她的女性角色塑造更显细腻层次。
当昆曲传承人守护古老水磨调时,她将京剧的根扎进现代土壤,让传统戏码在异国舞台绽放。
逝世消息传来,长安大戏院的灯光暗了一夜。

戏迷们自发在社交平台点亮虚拟蜡烛,留言区飘着“再听一遍《沙家浜》”的刷屏。
她的女儿张雏燕说:“母亲总说,只要有人听京剧,赵派就不会消失。”
赵燕侠走了,但她塑造的无数个艺术生命仍在舞台上鲜活。
那些真假嗓转换的华彩,那些突破程式的身段,都在诉说着一个真理:真正的艺术家,永远活在观众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