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曼思考法:“玩”出真知

模型视角 2025-01-22 16:16:03

提到“玩”,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这是不务正业、不够严肃的事情。玩常常被贴上“浪费时间”、“逃避现实”、“不够努力”的标签,似乎只有那些埋头苦干、专注严谨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就。然而,看完《费曼思考法》之后,我发现,真正的学习和探索恰恰需要一种“玩”的心态。

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我之前曾写文章介绍他,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这篇:费曼不怎么读书,也不怎么听讲,他想要的是自己动手的乐趣。这位杰出的物理学家用一种“玩”的心态看待世界,通过好奇心和创造力打开了科学探索的大门。他的“玩”当然不是无所事事的消遣,而是一种内驱力和好奇心的外化。本文将从费曼的思考方式出发,探讨如何通过“玩”来重新认识世界和学习。

玩得纯粹:重新“看”世界

试想一个场景:小孩子第一次接触肥皂泡,他们会试着用手去碰、去吹,甚至尝试弄破它。没有目的,只是被那透明的色彩吸引,玩得不亦乐乎。费曼的“玩”,正是源于这种最纯粹的好奇心。

在《费曼思考法》中,费曼提到了一种有趣的观察方法:想象自己是刚来到地球的火星人,放下所有成见,重新看待这个世界。如果你没有任何先验知识,水为什么会流动?苹果为什么会掉下?这些问题不是天生就有解答的,现有的解答也不一定就是真理。当从“火星人”的视角来看时,许多看似平凡的现象反而充满了神秘感。重新“看”世界,是用好奇心驱动的探索方式,帮助我们摆脱习以为常的思维束缚。

这种对知识的反思能力,让费曼能够突破传统框架,发现隐藏在表象之下的规律。生活中最简单的现象,往往是科学的起点。从生活现象到科学探索的转化,本质上是一种对世界的好奇和开放态度。

玩得纯粹的另一层含义是:内在驱动,而非外在功利。

费曼曾经被问到,他是否认为自己在物理学方面的成就值得荣获诺贝尔奖,他的回答是:

我不这么认为。我对诺贝尔奖一无所知, 不明白它到底是什么,有什么价值。但如果瑞典皇家科学院认定张三或李四可以拿奖,那就这样吧。我和诺贝尔奖没什么关系……这是个麻烦……[笑]我不喜欢荣誉。我对自己所做的工作感到自豪,我也注意到其他物理学家采纳了我的成果。我不需要别的了。我觉得,其他任何事情都没什么意义。瑞典皇家科学院的什么人认为一项成果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奖”,我不觉得这有什么意义。反正我已经拿到奖了, 奖励是发现的乐趣、探索的兴奋感,以及看到别人使用我的发现的满足感。这些都是实在的东西,而荣誉对我来说是不真实的。

很明显,费曼的科学探索,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驱动,一种对宇宙奥秘的持续好奇。这种源自内心的动力让他能够专注于科学本身,而不是社会给予的评价标准。正如他所说:“我从来没有感到自己是为了获得什么而做事,我做这些事情只是因为我喜欢。”

玩得科学:猜测、计算、验证

很多人以为,科学是一种“严肃”的智力活动,与“玩”毫无关联。但在费曼的世界里,科学的过程就像游戏通关:大胆假设、小心验证,每一步都充满挑战和乐趣。

费曼在20世纪60年代的一段演讲视频对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进行了解释。在视频里,费曼用不到一分钟轻松地呈现了问题的关键:

现在我要讨论一下该如何寻找新定律。一般来说, 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首先,是猜测。然后,计算猜测的结果,我们要看一看这个猜测的定律是否正确, 它意味着什么。接着,我们将计算结果与自然现象进行比较,与实验结果 或经验比较,或者直接与观察结果比较,看看它是否有效。如果新定律与自然现象(或实验结果等)不一致,那它就是错误的。这个简单的陈述就是科学的关键。无论你的猜测有多漂亮,无论猜测者姓甚名谁或有多聪明,都没有用。……只要新定律与自然现象不一致,那它就是错误的。就是这样,没别的。

费曼总结的科学探索的基本步骤:

猜测:提出一个假设,就像在游戏中选择一个可能的通关路线。计算:验证假设是否成立,类似于测试每一步行动的效果。验证:将结果与现实对比,找到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玩得谦逊:保持“初学者心态”

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懂得太多”而忽略了深层次的思考。然而,费曼提倡保持“初学者心态”,始终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和谦逊。他曾说:“你不能欺骗自己——因为你是最容易被自己骗的人。”这种谦逊并非妄自菲薄,而是他始终保持对未知的开放心态。

费曼的“玩”是一种深刻的自省。他不怕承认自己不懂,而是愿意从零开始探索。他提倡用简单语言解释问题,因为只有真正理解的东西才能用普通语言讲明白。这种对自己诚实的态度,让他避免了自以为是的陷阱,也让“玩”的过程更加充满探索性和趣味性。

玩得创造:建立自己的“世界地图”

费曼强调,学习的目的是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世界地图”。这幅地图不仅要反映世界的真实样貌,还要足够简洁,方便我们理解和使用。

在生活中,我们常用“桥梁”来比喻沟通,用“流水”来形容情感。费曼也擅长通过类比和隐喻,将复杂的科学概念转化为易懂的模型。例如,他用水的流动类比电流,用橡皮筋的拉力解释分子间的作用力。这种思维模型的构建,就像搭建乐高积木——每一块都是探索的成果,每一次拼接都能带来新的认知。

更重要的是,费曼的“玩”并非单一视角的死板探索,而是多模型、多层次的思维切换。他能够在宏观和微观之间自如跳转,从数学模型切换到实验模型。这种灵活的思维方式,让“玩”的过程更加多样化和充满创意。

0 阅读:1

模型视角

简介:一个资深数学建模爱好者的知识、视角和建模乐趣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