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在廉颇前面的两个男人:父亲一战封神,儿子一战背负千年骂名

招财妙思 2025-01-15 20:15:43

公元前270年,秦国对赵国发起进攻,将阏与之地团团围住。这可把赵惠文王急坏了,赶忙把廉颇召来,心急火燎地问廉颇是否能出兵去救援阏与。廉颇思索片刻后,对着赵惠文王就说了简短的六个字:道远险狭,难救。

在廉颇眼中,那地方又远、又险、还很狭窄,这种情况下去救援,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儿。至少就廉颇本人而言,他是不赞同出兵救援的。因为即便真的出兵了,能把人救下来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权衡利弊之后,觉得还是不救为好。

赵惠文王再度召见了乐乘,而乐乘所给出的意见竟与廉颇如出一辙。在廉颇以及乐乘的认知当中,想要成功解救阏与的希望极为渺茫,此次出兵能够取得成功的几率也相当低,正因如此,他们二人都不敢贸然出兵前往救援。

廉颇、乐乘这般大将皆不赞同救援阏与,由此可见,要救援阏与着实困难重重。然而,赵惠文王并未就此罢休,仍旧心存一丝希望,于是又将赵奢召来,想看看他对于救援阏与之事有着怎样的看法与主张。

赵奢可不是仅仅只会带兵打仗的武将哦。其实呢,他最初是负责征收田租的一名官吏。在履行职责时,哪怕面对平原君赵胜,他也坚决依法行事,丝毫不给平原君面子。而恰恰是这份刚正不阿,让他获得了平原君的举荐,进而被赵惠文王予以重任,掌管赵国的赋税之事。

在赵奢的精心治理之下,赵国呈现出“国赋大平,民富且府库充实”的良好局面。从这便可看出,赵奢着实是一位极为了不起的能臣。不仅如此,他后来还以武将的身份外出征战沙场呢,其中有明确记载的是在公元前280年,赵奢曾领兵一举攻取了齐国的麦丘。

在多数情况下,赵奢是以文臣的身份现身的。他对赵惠文王的心思揣摩得颇为透彻,知晓赵惠文王有心要解救阏与。并且,赵奢自身也觉得阏与并非全然没有被救下的希望,基于此,他便对赵惠文王这般说道:

那条道路遥远又险峻狭窄,这情形就好比两只老鼠处在同一个洞穴之中啊,在这样的状况下,往往是更为勇敢的那一方能够取得胜利呢。

“狭路相逢勇者胜”,此刻就看谁的勇气更胜一筹啦。赵奢说出的这句掷地有声的话,仿若一道曙光,让赵惠文王从中看到了救援阏与的希望。于是,赵惠文王当机立断,即刻下令让赵奢率领兵马前去救援阏与之地。

赵奢心里明白得很,想要成功救下阏与绝非易事,只能靠智取才行。当他率领兵马离开邯郸三十里地时,便就此驻扎下来。并且下达了极为严厉的命令:“任何人要是敢来进行有关军事方面的进谏,那就直接对其处以死刑。”

他务必要将整个军队稳住,对于救援阏与一事,他心中自有盘算。在军队之中,绝不能任由过多其他的声音出现,不然的话,军心势必会乱,而他所制定的计划也会被打乱,这是他绝不允许发生的情况。

这一驻留便长达一个月之久。在此期间,赵奢既不朝着前方进发,还接连下令增筑营垒。有侦查人员因请求急速赶赴阏与救援而被赵奢斩杀,而当秦国的间谍潜入进来时,赵奢却以好吃好喝的招待将其送走了。

当秦国间谍回去禀报说赵奢似乎并不在意阏与之地时,赵奢这边已果断下令,军队急速行军,历经两天一夜便抵达了前线。紧接着,他又安排骑兵在距离阏与五十里处扎下营盘。直至此时,秦国方才察觉到赵奢的真实意图,于是赶忙手忙脚乱地集结兵力往那边赶去。

在许历给出的建议下,赵奢率先占据了易守难攻的北山。待秦军匆匆赶到时,先机已然丧失。随后,赵奢率领兵马与阏与的守军相互配合,形成内外夹击之势攻向秦军。这一番攻击下来,致使秦军伤亡超过半数,无奈只能撤军。就这样,阏与得以成功被解救,此即为著名的阏与之战。

廉颇有所顾虑而不敢去打的仗,赵奢却毫不畏惧地冲上前去。他不但有胆量接下这仗,而且还漂亮地打了一场大胜仗。通过这关键的一战,赵奢在各个诸侯国之间声名远扬,一下子就如同战神般崛起,被赵惠文王册封为马服君,得以和廉颇、蔺相如地位相当。

赵奢之子名赵括,大概是因父亲的缘故吧,赵括打小就对兵书熟读于心。就如同那初生牛犊一般,毫无惧意,单就谈论起用兵的方法策略,赵括满心认为,这世上根本没人能与他相提并论呢。

哪怕是与父亲赵奢探讨起兵打仗的事宜,赵括都能应对自如,丝毫不被难住,这使得赵括越发骄傲自满起来。然而赵奢对此却忧心忡忡,毕竟赵括所懂的兵法皆是从书本中习得,未曾经历过真正战场的磨炼,说穿了就是浮于表面,难以切实落地施行。

书上所记载的内容,即便阐述得再多、再精妙,那终究也是刻板僵化的。可战场的形势却是瞬息万变、鲜活灵动的。倘若赵括此前能有机会在真正的战场上亲身经历、磨砺一番,把从书本中习得的兵法知识灵活运用起来,或许他真能成为一代杰出的名将呢。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长平之战爆发之前,赵括压根就未曾踏上过战场。

长平之战一打响,赵孝成王便派廉颇率军去抵御秦军的攻势。起初经历了几回失利后,廉颇就定下坚壁不出的策略。要知道,廉颇向来以善守著称,在战场上向来稳扎稳打,可这般打法却让秦军和赵孝成王都心急如焚起来。

赵孝成王见廉颇始终按兵不动,心里焦急万分,毕竟这远距离作战,消耗实在太大,根本耗不起呢。他急切盼着能打一场胜仗,好扭转赵军当下的颓败局势。可廉颇就是坚守壁垒不出兵,如此一来,赵孝成王便起了更换将领的念头。恰在这时,秦国为赵孝成王提供了一个抉择。

秦国眼见廉颇坚守营垒不出战,心里那叫一个着急。要知道秦军也是大老远跑来作战的,要是真就这么让廉颇一直守着耗下去,就算最后能打赢,那自身的损耗肯定也小不了。于是呢,秦国就想出一招,派了间谍前往赵国去四处散布谣言,宣称秦军压根就不惧怕廉颇,反而是对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有所忌惮呢。

赵括此前从未有过亲临战场作战的经历,那么秦国故意散播这样有关赵括的谣言,赵孝成王难道会轻易相信吗?答案是会相信的。

赵孝成王着实着急了,心里头就想着把那一直只守不攻的廉颇给替换下来呢。可关键是,当时压根儿就找不出合适的将领能去取代廉颇。就在这么个当口,有人提及了马服君的儿子,赵孝成王呢,也算是到了病急乱投医的地步喽。

再者,想当初马服君率军与秦军交战,把秦军打得死伤超过半数,这可让秦人实实在在地对马服君畏惧不已。而如今赵括作为马服君的儿子,自幼熟读兵书。秦人因惧怕马服君,进而对其儿子赵括也心怀忌惮,这么说来,秦人害怕赵括倒也在情理之中。

总而言之,赵孝成王居然轻信了那则谣言,并且真的起了用赵括去取代廉颇的念头。然而,赵括的母亲却并不赞同,她是亲眼看着儿子一步步长大的,心里十分清楚儿子与丈夫之间的差别,就单说对待将士这一方面,儿子跟丈夫相比那可真是差得远了。

况且,想当初赵奢望着那副洋洋自得模样的儿子时,就已把内心的担忧讲给了他听。赵奢当时就说,赵括老是把无比残酷的战争说得极为轻松简单,照此情形,要是真上了战场,那是必定会遭遇惨败的。

有一位父亲,心中满是对儿子的担忧,哪曾想这担忧竟成了现实。待他离世之后,赵孝成王全然不顾赵括母亲的极力阻拦,坚决让赵括出任将领,取代廉颇去迎敌作战。而面对秦国这般强劲的对手,从未有过战场经历的赵括却是信心十足,一心想着要如同父亲那般,凭借一战便立下赫赫威名,把秦军打得狼狈溃逃。

他的想法确实不错,只可惜根本没办法达成。这是因为当时不但赵国做出了临阵换将的举动,秦军这边同样偷偷进行了临阵换将之事,而且换上的还是赫赫有名的大将白起。

白起究竟是何人呢?他可谓是战无不胜。一旦踏上战场,取胜并非其唯一追求,他热衷于最大程度地歼灭对方的有生力量。同时,他作战经验相当丰富,在战场上能精准料敌,常常出奇制胜。并且,对于赵括,他早就研究得极为透彻了。

一方是作战经验极为丰富的名将,对与之抗衡的对手情况可谓了若指掌,其身后更是有着强盛的国力作为支撑;而另一方呢,虽熟读兵书,可实际上从未涉足过真正的战场,完全就是个战场新手,甚至都不清楚自己真正要面对的对手是谁,并且其背后的国力已然呈现出下坡之势。

有这样的两个人,他们在战场上碰面之时,结局似乎便已被注定。赵孝成王要求出兵攻秦,赵括依此行事,这恰好落入白起所设的圈套。没过多久,战事便有了分晓,赵括不幸战死,赵军无奈投降,而白起随后竟一下子坑杀了多达45万的赵军。

赵括经历的这一战啊,结果与他父亲相差甚远。他父亲能凭借一战封神,可到了他这儿,非但没取得辉煌战绩,反而因此被人诟病了千年之久,还由此引出了“纸上谈兵”这个成语,一直流传至今呢。

赵括领兵出战,最终致使赵军多达45万人惨遭坑杀。然而,就此而言,就能认定长平之战赵国遭遇的惨败全要由赵括来承担责任吗?答案是否定的,他并不需要为此负全部责任。

其实,赵括是在秦人设局的情况下,被赵孝成王的意愿强行裹挟着奔赴战场的。甭管他自己心里乐意与否,这个从未有过实战经历的人就这么被推了上去。并且,还得依照赵孝成王的要求必须主动发起进攻,也正因如此,才最终导致了后来那惨痛的败局。

就算不是赵括领兵,换作其他将领情况也不会有啥不同。在当时那种形势下,廉颇采取坚壁不出的策略已然是最优选择了。因为赵军要是出战,根本就没有取胜的可能,所以不管换谁去出战,最终的结果都是失败,只是失败的程度会存在差异罢了。

在当时那个时候,赵国的情况是除了廉颇之外,就再难找出能独当一面、较为出众的将领啦。赵奢已然离世,李牧又一直驻守在雁门郡,如此一来,赵国在将领方面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状况。也正因如此,赵孝成王实在是没办法了,才会启用从来都没有上过战场的赵括呢。

自秦国换上白起来指挥作战,长平之战于赵国而言,实则已然陷入必败无疑的绝境,差别仅在于会败得多惨罢了。可谁都未曾料到,最终竟是如此惨痛的结局,45万赵军遭坑杀,虽说这一数据或许存在些许夸大之处,却也足以表明赵军惨败之状,赵国实力由此大幅下降。

诚然,要是把长平之战中的赵将换成李牧,由白起来对阵李牧的话,赵国说不定能有一次取胜的机会。就算退一步来讲,即便赵国最终还是会战败,那失败的程度相较而言也会轻上许多。不过呢,这终究只是一种假设罢了,毕竟李牧并未现身于长平之战,也就没能改变赵国的命运。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