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曾言:“巾帼不让须眉”,这句话几乎点破了诸葛亮的真实想法。诸葛亮在公元223年接班后,很快成为了蜀汉的实际掌权人物。他对李严进行无情的压制,将其限制在永安,不许其返回成都。李严虽然名义上负责中外军事,但很快就被诸葛亮排挤,只能被迫偏居永安。此外,他还建议杀害了刘备的儿子刘封,清除了最有实力的宗室力量。
历次北伐中,诸葛亮都亲自带兵,把控着军权,同时还继续管理朝政事务。所有这些行为都让人联想到当年的曹操,都有着不臣之心的疑虑。一旦北伐成功,他的功绩可能还会超过当年平定北方的曹操,他的声望将会大增,获得更多大臣的敬仰和支持。相对于愚钝的刘禅而言,他统一国家没有丝毫的功劳,那些由诸葛亮提拔并逐渐成长起来的将领和大臣会如何对刘禅忠心耿耿呢?这就好比是当年的献帝与曹操的关系,整个集团都由曹家说了算,而皇帝只是个招牌。在蜀汉,整个天下几乎都是诸葛家一人在打天下,而刘禅只是个虚名,诸葛亮随时都有能力轻而易举地摆脱这个虚名,即使小小的宛如一个招牌。
然而,直接篡位对诸葛亮来说是不可能的,因为皇位是神圣的。虽然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但他并没有在蜀国建立起绝对权威的能力。古人有云:“人不畏威,则畏德”。要想累积足够的资本来觊觎皇位,必须拥有战功的加持。诸葛亮在刘备在世时一直负责后勤工作,没有独自领兵作战的经验,因此,为了建立显赫的军功,他必须发起北伐。
曹操在权倾朝野之际,被全天下怀疑要篡位的时候曾经说过一句话,也早早地揭示了诸葛亮的内心想法:“做忠臣但不放权”。显然,曹操这句话只是给自己圆了个谎,他并不是真正的忠臣,只不过没有亲自篡位而已,最后那关键一步由曹丕来踢。而诸葛亮则是真实怀有这样的想法。
诸葛亮年轻时就展示了自己的抱负,他希望成为像管仲和乐毅一样的人物,他们都是曾经权倾一时,并受到君主的深切信任的权臣,他们的功绩也是空前绝后的。诸葛亮也想成为这样的人物,所以他没有选择刘表,因为这个人没有什么作为也没有才干,也没有选择曹操,因为曹操麾下英才辈出,他选择了刘备,因为他自己具备了那样的能力,同时他需要一个缺乏人才的领导者,这样自己一离开就能够成为他的心腹大臣。
诸葛亮不愿意放权是因为他不放心,他不想让先主辛辛苦苦创下的基业被轻易摧毁,所以他小心翼翼地处理事务。李严虽然名义上是辅政之人,但他却没有辅政之德,他不仅贪图奢华,还荒废了应有的职责。同时,李严总是试图分权,这使得诸葛亮无法容忍他。刘封年轻有为,但他只是刘备的养子,本来就不姓刘,如果刘备没有传位给他的打算,留着他只会引发潜在的麻烦。诸葛亮牢牢掌握着军政大权是出于他不放心的原因,刘禅智商平庸,年幼继位,也没有接受过良好的帝王教育,因此诸葛亮不敢轻易将整个蜀汉交给他。
诸葛亮为了对先主的恩情,为了自己的理想,最终在五丈原的余晖下牺牲了。他心中只有匡扶汉室,还于旧都,至于后人如何看待他,他并不在意。他只是遗憾自己的时日太短暂,北伐大业无法实现,对于外界的诽谤言论,对他来说都只是浮云而已。最终,他踏着忠诚、国家、人民的道路,背负起了举国之望,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智慧,使得他永远成为历史上令人景仰的谋士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