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造反,18万唐军竟然全军倒戈,没一个反对的,真是离谱到家!
安禄山,唐朝的“三镇节度使”,手握重兵,管着河东、范阳和平卢三大边防重地。这哥们儿出身复杂,母亲是突厥人,自己还认了张守珪当干爹。
靠着一手拉拢关系、一手搞军权,18.39万唐军成了他的私家军。可问题是,他造反的时候,居然军中没人跳出来反对,全都跟着他干了。
这事儿要说没点门道,谁信呢?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安禄山的“提拔术”人情绑架,恩情还债

别看安禄山粗壮得像个“球”,脑子却精得很。他当节度使时,专挑那些没背景、没后台的军官提拔,什么史思明、李归仁、安守忠这些人要么是少数民族,要么是落魄士族,全靠安禄山一手捧起来。
换句话说,这些人没他就没今天的地位。再加上他还搞了一堆“养子”,直接把军中亲信变成了“家里人”。
人情债最难还,这些人自然死心塌地。
更要命的是,他还搞“分赃制”。
每次打下城池,抢到的财物直接分给部下,跟着他干不光有前途,还有实打实的好处。这种利益绑定,谁还会为了忠诚唐朝跟他对着干?

2. 军令如山反唐打的是“官方旗号”
安禄山反唐,不是直接撕破脸,而是打着“奉密诏讨伐奸臣杨国忠”的名义。
这个杨国忠是谁?当时唐朝的宰相,权倾朝野,民怨沸腾。安禄山这么一说,许多基层士兵还真信了,以为自己是在替天行道。

而且军队是讲究军令如山的地方,士兵服从将领,尤其是像安禄山这样的手握重权的节度使。普通士兵根本没有选择权,就算心里存疑,也不敢公开反对。
再说,当时三镇的军队基本都在北方,家属也住在安禄山的地盘上。要是敢违抗,他随便抓几个家属威胁,谁敢不听?
3. 职业军人反正谁给钱就跟着谁混

那个时代的军制已经从府兵制向募兵制转型。
府兵制讲究“兵农合一”,带着点为国效忠的意味。而募兵制就是职业军人,谁给钱就为谁卖命。
安禄山当了节度使后,用唐朝的财政招了一堆职业军人,还雇了不少同罗骑兵这样的雇佣军。这些人本来就没什么忠诚观念,只要安禄山给钱,打谁都无所谓。
再加上安禄山带兵打仗,还允许抢掠城池。这些士兵跟着他,既有工资拿,还能抢个盆满钵满,反唐对他们来说就是赚钱的机会,哪管什么忠诚不忠诚?


安禄山之所以能让18万唐军倒戈,靠的是一套“人情+利益+军权”的组合拳。
那些士兵不是看不出这是造反,而是没得选,也不想选。毕竟,在这些人眼里,忠诚不过是奢侈品,活下去、赚大钱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