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韩国国会弹劾尹锡悦法案通过。204票赞成,85票反对,这巨大的差距意味着尹锡悦即将退出“历史舞台”,韩国即将在两个月之内举行大选选出下一任韩国总统。
从检察官到韩国总统,尹锡悦的政坛风格一直都极为强硬,可上台仅仅两年就从青瓦台退位,从民调就可以看出来他究竟被多少韩国民众所唾弃。
在外交问题上,“亲美”的这个标签在他身上极为明确,甚至在即将下台之前还在“碰瓷中国”,这一点更是让许多韩国高管十分不满。
就在弹劾案通过之后,韩国外交官就立马找到了中国大使馆,许下了郑重承诺。
尹锡悦跌宕起伏的政治生涯
在韩国政坛上,尹锡悦的政治生涯堪称跌宕起伏:从检察官到总统,从权力的巅峰滑落至风雨飘摇的深渊,不过短短两年多的时间。
如今,这场被外界形容为“宫斗剧”的现实版本正在韩国上演,跌宕的剧情既充满戏剧性,也透出一丝令人唏嘘的宿命感。
尹锡悦曾是韩国政坛的“黑马”。作为检察总长出身的他,凭借“反腐斗士”的形象迅速崛起,赢得了民众对清廉政治的期待和信任。
在2022年的总统大选中,尹锡悦以微弱优势胜出,成功入主青瓦台。然而,从权力的顶峰到如今的弹劾危机,他的政治旅程并没有走得多么稳健。
上台之初,尹锡悦被寄予厚望,但他治国的方式却屡屡引发争议。他将强硬的检察思维带入政治决策中,过于直接的作风不仅得罪了在野党,也激化了执政党内部的矛盾。
外交层面,他对美国的“过度亲近”和对华关系的“失衡”让韩国夹在大国竞争的漩涡中,动荡不安的地缘政治局势又加深了韩国社会的不满。
而国内经济问题更是雪上加霜,物价飞涨、青年失业率高企,政府的改革措施非但未能缓解民生压力,反而让尹锡悦的支持率一路暴跌。
12月12日,面对国内的批评声浪,尹锡悦试图通过视频讲话重塑权威。他的策略本是强硬回击,展示不妥协的姿态,但这场讲话却成为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讲话中,他高调拒绝自动下台,甚至间接指责反对党与批评者煽动内乱,这不仅未能安抚民意,反而引起更多愤怒。
更关键的是,他的态度彻底激怒了执政党内部的中立派,12名议员果断倒戈,弹劾案的通过已成定局。
投票通过的那一刻,尹锡悦的命运似乎已被写好,但他显然没有打算束手就擒。
韩国媒体披露,尹锡悦正组建一个豪华的法律辩护团队,核心成员包括经验丰富的弹劾辩护律师和前高级检察官。
这场战斗的焦点将转移到宪法法院,180天的审核期成为他的最后机会。
而民意数据显示,他的支持率已经跌至11%,反对率飙升至85%,再无翻盘的社会基础,反对党更是加紧指控他犯下了“内乱罪”,将这场危机从政治斗争延展到法律审判的层面。
此时此刻,尹锡悦的“盟友们”已纷纷选择自保,政府部门与他切割,政界同僚保持沉默,甚至连曾经支持他的财阀集团也选择观望。
韩国政坛这个舞台上,尹锡悦孤身一人,迎来了最大的政治危机。
弹劾案通过后,韩高官拜访中国大使馆
在尹锡悦弹劾案引发韩国政坛巨震的当天,韩国外交部次官补郑炳元火速出现在中国驻韩国大使馆,这一幕透露出的深意比表面更加耐人寻味。
弹劾风暴来势汹汹,而中方的态度,始终如同一潭平静却深不可测的水——不喧哗,不动摇,始终以“稳定”两个字为核心基调。
韩国政局动荡,中方的反应却没有一丝慌乱。即使尹锡悦此前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对中国释放出不友好的言论,中方依然保持着“风雨无痕”的克制姿态,没有点名指责,也没有火上浇油,而是选择静观其变。
从中方的外交惯例来看,这种态度并非简单的被动忍让,而是一种精心考量后的战略定力——地区稳定压倒一切,合作才是硬道理。
事实上,中韩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经济上,韩国是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而中国市场也对韩国出口有着无法取代的吸引力。
随着半导体、汽车、电子产品等产业链的高度依存,韩国无法承受与中国关系进一步恶化的后果。
在这种背景下,郑炳元的表态——承诺韩国将继续贯彻对华合作的外交基调,更像是为中韩关系打了一剂“稳定针”,以平息可能因政局动荡带来的不安因素。
与此同时,中方并没有停止向外界传递合作的信号。在韩国风雨飘摇之际,中方重申了深化中韩经贸合作、促进人员交流的意愿,并通过既有的外交渠道保持沟通顺畅。
这种举动看似平淡无奇,但在政治波动剧烈的背景下,更凸显出中国希望通过务实的外交政策,稳住中韩这艘大船,不让其随风漂泊。
然而,稳定并不意味着冷眼旁观。尹锡悦的弹劾案背后,是韩国政坛内外剧烈的权力角逐,而韩国接下来的政治走向,必然会牵动整个东北亚的局势。
拜登用“顽强”评价韩国政坛
12月15日,尹锡悦弹劾案的余震尚未平息,韩国总理韩德洙迅速拿起电话,拨向了大洋彼岸的华盛顿。
在这种时刻,这通电话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内容——它无非是一种表态,表明无论韩国政局如何动荡,韩美同盟的“牢固”绝不会动摇。
然而,站在华盛顿的视角来看,韩国的这场政治风暴,既是一个棘手的麻烦,也是一个展示“民主韧性”的绝佳机会。
然而,这样的“民主韧性”评价,多少有些刻意乐观,甚至带着一层薄薄的外交辞令的外衣。
一个总统被弹劾,执政党分裂,反对党咄咄逼人,整个国家仿佛在政治的泥潭里挣扎,这样的局面真的能称得上民主的““民主韧性”吗?
如果说华盛顿的“顽强”一词是对韩国政治的一次外交性鼓励,那么它背后的逻辑更值得推敲。美国需要一个稳定的韩国,需要一个可以信赖的盟友,尤其在东北亚这样一个暗流涌动的地缘政治角力场上。
无论韩国国内如何动荡,美国的首要目标都是确保 韩美同盟不受任何冲击。就像一个老练的玩家,哪怕棋盘上混乱一片,依然要保持姿态——对外宣布一切尽在掌控。
然而,细看韩国当下的局势,那所谓的“民主韧性”里暗藏的危机显而易见。一个国家的总统拒绝退位,执政党内部倒戈,反对党指控其触犯“内乱罪”,而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达到顶峰。
韩国这种撕裂的局面,与其说是“韧性”,不如说是摇摇欲坠的民主表象。
但在美方的视角里,任何问题都可以被包裹成“民主制度运转的例证”——即便是危机四伏,也可以称之为“自我修复的过程”。
于是,华盛顿默契地选择了忽略那些被撕裂的社会共识和高度对立的党派斗争,给出了一份安全的外交辞令。
拜登的“民主韧性”二字,或许更像是送给韩国政局的一个遮羞布,让外界看到的,不是一个陷入风暴的盟友,而是一个“能够自我恢复”的民主样本。
参考资料:
新华社新媒体 2024-12-15 《韩德洙与拜登就韩美同盟等事宜通电话》
环球网 2024-12-15 《韩媒:尹锡悦被国会弹劾后,美国白宫、布林肯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