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婚——来自原生家庭缺失的爱

青青溪上草 2021-10-11 08:46:43

恐婚,这个21世纪常见的词汇比几年前热度高了许多。最近几年的低结婚率,低生育率,高离婚率,映射出尖锐的社会问题,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究其原因,有社会生存成本和压力的因素,也有社会风气潜移默化的因素。

印象中父辈们的婚姻相对牢固,对婚姻的要求也不高,吃饱穿暖已是幸福的时代平淡而又稳定。那个年代的家庭地贫人多,僧多粥少,吃饱是头等大事,其他的欲望几乎不会成为话题。他们有的经历过集体大锅饭,有的经历过初期的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也有一些率先下海成为首批先富起来的人,但终归还是物质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大家活得思想统一,目标统一,也就没有太多别的想法。

如今的年代,生活水平提高,物质生活丰富,但相对的生活成本和压力也与日俱增。灵魂跟不上脚步的疲于奔命,让原本就无暇顾及的精神生活更加匮乏。房子、车子、票子绑定的程式化婚姻让很多年轻人开始疑惑婚姻的本质意义,也让两代人的生活陷入共同压力的痛苦。

随着女性精神与物质的双重独立,自主人格表现更为鲜明,这半边天也拼得风生水起。原本婚姻中的强依附关系变得不再明显,更多的是独立自主和公平相交。女性也在婚姻之外找到了更多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婚姻也从一个人生中水到渠成的必经阶段变成了可选择性情节,人们更加渴望简单的人际关系以及简单的生活方式。而中国式婚姻却往往比较复杂,两个家族的结合让原本的二人家庭凭空多出了很多角色,性格各异,剧情曲折。几项相加,围城的大门就让人有点望而生畏了。

原生家庭的话题一直存在,热度也一直未曾降温。常听人说幸福的家庭大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而原生家庭能给予下一代的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后盾,更重要的是精神和性格塑造上的强大支持。然而,并非所有子女都很幸运地得到了,那是来自原生家庭合格而又到位的爱,也是安全感的深层次来源。

和睦的家庭对孩子的性格塑造非常重要,这不是物质所能达到的,而是潜移默化形成的和谐关系。这其中,有陪伴、有包容、有指引,有鼓励,有认可……破碎的家庭往往会形成孩子性格中的自卑、懦弱、敏感、冷漠、暴力等诸多问题因素,但这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慢慢形成的。有些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求自我修复,那是幼时原生家庭缺失的爱。

任何一段亲密关系的建立都需要安全感的支撑,而这个安全感并非只是物质,还有精神层面的因素。和睦家庭的孩子往往性格健全,自信、勇敢是建立亲密关系的先决条件。在寻找亲密关系的过程中,很多人都是在寻找以往生活中缺失的那一部分。当被问到理想中的伴侣时,内心反而很难构建一个完整的形象,但最想要的缺失的那部分往往格外清晰。

恐婚常常伴随着那些难以修复的伤疤,那是过去的刺,那是挥之不去的阴影。随着年龄的增长,虽经岁月洗礼但仍然存在的心结。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句不起眼的玩笑都能让自己瞬间崩溃,因为那里有一直拔不掉的刺,一碰就疼。

那些不愿意结婚的女儿大都有一个不合格的父亲,同样的,那些不愿意结婚的男孩子也大都有一个不合格的母亲。他们或暴力、或冷漠、或偏执、或自私、或控制欲强、或怨气深重。。。有些孩子被当成弥补父母人生遗憾的“工具人”,有些则一生伴随着与 “别人家的孩子”作对比的自卑。他们或多或少,或有意或无意的造成了很多一生都很难修复的遗憾,有些甚至成为了永久的创伤。

围城内外的风景既有相似也有不同,我们要做的并不是散播焦虑和恐惧,而是善意的提醒。进城之前,尽量穿好自己的装备,整理好自己的心态,熟悉下自己未来即将扮演的角色和剧情。如果愿意一直呆在城外,也未尝不可,毕竟生活丰富多彩,还有许多未知的探寻等着我们去发掘。

人生有缘弥可贵,岁月无期当自珍。

来源于我的公众号:青青溪上草

1 阅读: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