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继宁,孔令华和李敏的第一个孩子,同时,孔继宁也是毛主席的第一个第三代。因此,孔继宁出生后可以说是备受宠爱和关怀。虽然在幸福中长大,但是孔继宁在爸爸妈妈的教育下,依然坚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学习也非常刻苦。
孔继宁像外公一样,非常喜欢看书。所以家中什么东西都少,只有书籍是最多的。一开始孔继宁和爸爸一样,喜欢哲学。后来又和外公一样,喜欢历史。在多重的影响下,孔继宁涉猎比较广泛。对历史、哲学、外语等等都看的很多。尤其是外语,反而成了孔继宁最擅长的。
所以在1980年高中毕业的时候,孔继宁凭借优异的成绩顺利的考上了南京外国语学院国际关系学。李敏和孔令华也很是为儿子感到骄傲。在大学期间,孔继宁并不像同学们一样喜欢外出游玩或者谈恋爱等享受大学时光,只是一味地扑在英语上面。
正因如此,学校里的人根本不知道孔继宁就是毛主席的外孙,更不知道他的行踪。虽然说也有好处,这样可以让孔继宁安心学习,避免掉一些无用的社交。但也是有坏处,这不,接下来就是因为太封闭自己,所以闹了一个误会。
转眼间,时间来到了1984年孔继宁大学毕业这一年。南京外国语学校是一所军事院校,毕业分配的去向悬殊是非常大的,有的人会被分配到边疆支援,而有的人会被分配到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还有被分配到总参谋部的。
分配方案确定后,立刻进行下发。学生们得知后也都纷纷“报志愿”,向学校申请自己想要去什么什么地方。自然,好地方谁都想要去,例如总参谋部,所以报名分配去这里的人特别多,这也让学校感觉到非常为难。到底怎么分配才能达到一个平衡和公正呢?
有了,学校的领导们很快确定下来一个办法:
按成绩排队。
这样既公平,而且也能为各单位输送最佳的人才。所以孔继宁凭借十分优异的成绩被分配到了总参谋部。但其实孔继宁的“第一志愿”并不是总参谋部,而是去边疆基层发展。甚至当时孔继宁已经申请报名了。但是按照学校成绩排队分配的办法,孔继宁就是去到了总参谋部。
这一点,孔继宁是很晚才知道的。而之所以这样分配,只是单纯因为孔继宁的学习成绩好,和他的身份没有半点关系。因为学校的领导根本不知道孔继宁是谁。在分配的时候,政审的相关干部虽然看到了孔继宁的档案,也知道毛主席有个外孙叫做孔继宁,但是对于这个档案里的孔继宁,这位干部根本不知道他是谁。
这也是因为平时孔继宁太低调了,醉心于学习,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孔继宁居然在南京外国语学校学习。这位干部还好奇的询问了学校领导,这个孔继宁的父亲是不是毛主席的女婿孔令华?学校领导也不知道,回答估计是同名同姓吧。
所以由此可见,孔继宁分配完全是按照成绩排队的。而他的心愿落空,也完全是因为他平时太低调了。直到孔继宁到了总参工作后,真相才大白。这个误会也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后来,孔继宁也在总参谋部的指示下前往比较艰苦的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工作,担任武馆助理一职。巴基斯坦的环境在当时很是复杂,所以工作也很是繁重,但是孔继宁依然非常圆满的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