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新立:深入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答好教育强国建设核心课题

中国教育在线 2025-04-17 10:01:09

编者按: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为深刻理解和把握高等教育肩负的新使命新任务,全方位服务教育强国建设,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与中国教育在线联合推出“教育强国建设”系列访谈栏目,邀请高等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围绕推进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谈一些重点工作和思考。

2025年是《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全面落地的关键之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辅导员工作研究分会理事长,山东大学原党委书记郭新立日前接受中国教育在线采访,围绕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这一教育强国建设核心课题,系统阐述了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的实施路径。他强调,高等教育需以 “一号工程” 为引领,统筹推进党建、师资、技术、协同四大维度创新,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实践指引。

立根铸魂:锚定 “一号工程” 战略定位

郭新立指出,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是教育强国建设的 “一号工程”,也是筑牢高校思政引领力的基础工程。高等教育需深刻把握其战略意义,将其作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抓手,持续完善中国特色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作为全国性学术社团组织,高教学会及各分支机构应紧扣党和国家战略,以高质量实施 “一号工程” 为牵引,在思想引领、学术研究、协同发展、服务能力等方面发挥枢纽作用,凝聚育人共识。

强师筑基:锻造专业化思政工作队伍

针对高校思政工作主力军建设,郭新立强调辅导员队伍作为学生成长 “引路人” 的关键作用。他介绍,近年来,辅导员工作研究分会通过打造 “大数据赋能平台”“《高校辅导员》学术期刊”“骨干训练营” 等载体,推动辅导员队伍向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发展。未来,分会将以 “学术牵引、项目驱动、品牌提质、资源增效、智库聚力” 为路径,持续强化队伍建设,为立德树人工程提供人才支撑,确保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任务落地见效。

数智赋能:构建技术融合育人新范式

面对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的范式变革,郭新立提出构建 “智能驱动育人新范式” 的必要性。针对 “数字原住民” 大学生的行为特征,高校需打造技术赋能的教育资源新形态,建立人机协同育人机制,将思政内容转化为更具穿透力的教育产品。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数字素养与人文情怀,在数智环境中强化价值判断能力,实现技术工具与育人本质的深度融合,让人工智能成为涵养家国情怀的有效助力。

聚势谋远:开创 “三位一体” 协同育人格局

围绕 2035 年教育强国目标,郭新立提出以系统观念推进协同育人:校内协同聚焦机制创新,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线上与线下资源深度融合;校际协同依托学会及分支机构建立区域联盟,实现育人资源共享与实践基地联建;社会协同强化家校社联动,构建多方参与的育人共同体,形成 “校内贯通、校际联动、社会协同” 的立体化育人网络,凝聚教育强国建设的磅礴合力。

采访最后,郭新立强调,高等教育战线需以立德树人工程为核心,统筹资源、创新机制、拥抱技术、深化协同,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征程中展现使命担当,为 2035 年建成教育强国奠定坚实的人才培养根基。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