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本海默》:上帝不会掷骰子。若人们信奉科技,自我毁灭终将不会得到救赎

大友组长 2023-09-01 15:51:45

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新作《奥本海默》(Oppenheimer),一改近年观众醉心他炮制的“烧脑系/脑洞大开系”取向,以普立兹获奖作品《American Prometheus: The Triumph and Tragedy of J. Robert Oppenheimer》一书为本,拍人物传记,讲述天才物理学家J罗伯特奥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如何成为二战时期军事竞赛地下计划“曼哈顿计划”的领军人物和“原子弹之父”。我不禁联想到另一位电影大神 –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 的“核”喜剧《密码411》(Dr. Strangelove or: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库布里克与诺兰,未必大成若缺,却同样才华横溢,两人探“核”的方向不尽相同,却像《一代宗师》里宫宝森和叶问一样,是比想法,诺兰更上一层楼,以三条时间轴交叉,拉观众一起,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之所以这样说,或许该从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名言说起。二十世纪上半期量子力学诞生时,物理学家们发现了对一个量子系统作单个测量时,在原则上并不能得到精确的结果。这里存在着好几种解释,一是所谓“正统派”,由大多数量子物理学家持守,意指量子力学对微观物理系统的描述是完备的,其“不可精确预期性”是客观物理世界的一个根本方面;二则是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少数派,他至死都不接纳对家这套观点。在他眼中,正统派的这套“随机性”说法,不过是人们对它认识不全而已。所以“上帝不会掷骰子”,便正是爱因斯坦用宗教术语来表达自己对量子力学和客观物理世界的根本看法。

那么问题是,这个井然有序的客观世界,究竟是完全决定性的?还是为发展、为人类自由乃至为“神”所留有的一个随机空间?其中答案,似乎细看本片主角 –– “奥本海默”的故事能够好好参详一番。当人类被赋予自我毁灭的力量后,超级原子弹研发计划的主帅也左右不了超强力新型武器在世上涌现;人性跟不上科技进步,到底该如何部署?从哲学角度看《奥本海默》的话,也许“核爆”并不是本片最好看的。

克里斯托弗·诺兰–作品累积全球票房达50亿美元,曾获五个奥斯卡金像奖提名、五个英国电影学院奖提名及六个金球奖提名。在2015年被《时代杂志》列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百大人物;2019年因对电影的贡献被授予大英帝国勋章。电影作品有《追随》(Following)、《记忆碎片》(Memento)、《失眠症》(Insomnia)、《蝙蝠侠》三部曲、《盗梦空间》(Inception)、《星际穿越》(Interstellar)、《敦刻尔克》(Dunkirk)、《信条》(Tenet)及新作《奥本海默》(Oppenheimer)。

克里斯托弗·诺兰

拍奥本海默得有理科生优势

《奥本海默》没剧透可言,也未必需要了解诺兰的电影创作及操作,却要求观众有大量历史和科学知识(至少,也要打个底),观影才更顺畅投入。若你身为理科生,那些玻尔模型(Bohr Model)、Heisenberg的不确定性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绝对帮到你。

但一般观众,大概需要知道:1939年,因物理学界泰斗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当时已移居美国居住长岛,并于普林斯顿大学做研究工作)亲笔签下由另一位物理学家里奥西拉特(Leo Szilard)口述内容的“信件”,向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表示有消息指德国科学家经已成功制造核裂变,核连锁反应(Nuclear Chain Reaction)快将成功,超强力新型武器好可能将在世上出现,若这样的“超武”给希特拉率先研发成功后果就不堪设想!

于是,罗斯福总统就马上组织一个由科学家组成的委员会,这委员会又迅速由六千万美元经费膨胀到二十亿美元成本(闻说当中只有十分之一经费为科研费,余下为洛斯阿拉莫斯Los Alomos的建造及营运费用)、彰显人类科学智慧、要嬴出国际军事竞赛、(原意)为世界和平带来福祉的地下计划 – 曼哈顿计划(Manhattan Project)就诞生了。这云集顶尖科学家的超级原子弹研发计划,奥本海默就被钦点为计划的主帅。

爱将很忙

或许,不少人心内存疑,诺兰要拍二战,都拍过《敦刻尔克》(Dunkirk)这个二战“超大型撤退”行动;要拍人物传记,今次出现在《奥本海默》当中的物理学泰斗爱因斯坦不是会更有趣、在诺兰手上再拍“时间空间”观众不是更为期待?

原来,成也诺兰,拍也诺兰 – 记得《信条》(TENET)中,军火商Priya Singh跟“主角”谈起“曼克顿计划”和“奥本海默”?事后,有份参演《信条》的罗伯特·帕丁森将一本奥本海默的演讲集送了给诺兰,大学修读文学的诺兰当然愈读愈兴起,索性研究起奥本海默。但既然罗伯特对《奥本海默》电影的诞生如此重要,为何诺兰没有为他找个角色客串一下?

反正电影也有加里·奥德曼(Gary Oldman)、戴恩·德哈恩(Dane DeHaan)甚至影帝拉米·马雷克(Rami Malek)客串,诺兰在接受其他媒体访问时表示,罗伯特·帕丁森送的那本书确是这电影计划的缘起之物,但谈到为何没罗伯特演出《奥本海默》任何一角时,路兰只说了:“He’s busy……”就这样。

而饰演奥本海默的就是诺兰电影中的“常客”基里安·墨菲(Cillian Murphy),他演过《蝙蝠侠》三部曲中的稻草人、《盗梦空间》中“目标”之一Robert Fischer、《敦刻尔克》中在海中被救起的军人…… 斯里安(读音应该是KILL-ee-an,该不译作‘斯’)近年最人气作品应该是电视剧《浴血黑帮》(Peaky Blinders)。

回说奥本海默,他本身就被形容为物理学/语言天才、大情圣、性格古怪难以触摸…… 。除此之外,奥本海默又经常发梦见到化学作/粒子飙速(IMAX版和菲林版应该有不同质感),也爱看着玻璃杯粉碎于墙角,也热衷研究共产主义,他的弟弟/弟妇和妻子(Katherine,她还是别人的妻子时已搭上奥本海默,电影后段奥本海默自言跟她Walked through fire)皆是(或是前)共产党员,甚至他那经常调情的情人Jean Tatlock更是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电影中比较少描述,展现出的也是欲和肉)…… 他对共产和女人的执迷,日后成为调查时被针对的重要素材。

跟得上剧情,跟不上科技?

诺兰今次以三条时间轴彩色黑白交错来穿插故事(今次的玩法跟《记忆碎片》不同),首先是1940年代(彩色)有关奥本海默的背景/感情线/组队曼克顿计划的经过;第二条线是1954年(彩色)奥本海默受原子能委员会调查的时候;第三条是1959年(黑白)斯特劳斯(Lewis Strauss,小罗伯特·唐尼 饰)就任部长前的国会听证会的时候。《奥本海默》采用IMAX 65毫米及65毫米大片幅菲林拍摄,也是史上首部以IMAX拍摄黑白片段的电影(作为菲林控的诺兰,也破天荒的团队研发65毫米的黑白菲林,在此之前,世上并没这种东西存在)。片长足三小时,除了上画前大家猜量如何拍摄的核试爆画面之外,人物对话比例很多(Dialogue Driven),就算观众入场前已恶补历史做足科普,也需要一定耐性跟上剧情。

中后段,斯特劳斯暗战奥本海默的1959年听证会“黑白”部份,网络间形容为男版“宫斗剧”,奥本海默在曼哈顿计划时期桀骜不驯的言行开始浮面,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引来恶果无可避免。

1953年奥本海默的原子能委员会调查,故事中奥本的团队形容为袋鼠法庭(袋鼠法庭Kangaroo Court指无视公认法律或正义标准的聆讯,通常是临时召集的聆讯,忽视正当程序,大部分早就有“预定”的审讯结论。也有说时美国当年淘金热时,三教九流人事乱入人家土地争掘金而就地乱开讨论地权的临时法庭)与1959年斯特劳斯被任命商业部长的听证会攻防交错高潮迭起。

然而前段两条“彩色”时间轴的交错更是精彩,先给观众了解奥本海默的性格、才情、爱情,再来是他“组团”后逐渐面对都的问题和内心恐惧和悔疚的堆积(到审查阶段太太Kitty也再三提醒他不用成为殉教者martyr),而“三位一体”试爆成功加上广岛/长崎投弹后,奥本海默那股不时袭来的深层恐惧终于爆发,在庆功演讲上出现幻听幻觉眼前只有恐惧;到他被称为“原子弹之父”跟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会面时,奥本海默向总统直白内心不安却反被嘲笑。

正如先前提到王家卫的《一代宗师》,电影开首一场叶问在大雨中独战群敌;《奥本海默》开端与结尾也出现同样的下雨画面,点点的雨,泛泛涟漪,水面的波纹(ripple)互相干扰,合符光是波(wave)或粒子(particle)的狭缝实验(光波二象),又正好比喻核连锁反应的层层堆迭状态,也配合诺兰引出斯特劳斯念念不忘他与奥本海默及爱因斯坦会面的那天,果然必有回响。

原来,奥本海默和爱因斯坦,正在讨论“将来”,无论你怎受膜拜也有被人憎恨的一天。然而,玻尔也曾跟奥本海默说过类似的话:“你赋予人类自我毁灭的力量,这世界却毫无准备。”雨点也好,爱因斯坦抛进池塘的石子也好,一石激起涟漪,个体意志未必能盖过万种不同思想力量。爱因斯坦曾说:“上帝不会掷骰子(全句应为God does not play dice with the universe)”,若人性跟不上科技,该进?还是却步呢?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