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工程论证时,曾有9位专家拒绝签字

蔡京新参 2024-12-26 09:46:39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在中国工程界,有个项目却是历经百年风雨,几经波折,终于尘埃落定,它就是三峡大坝——一个让无数中国人骄傲,也曾让不少人心生忧虑的超级工程。

时间回溯到1919年,那会儿咱们还处于北洋政府的“乱世”,孙中山先生却已心怀壮志,在《建国方略》里大胆构想:在长江三峡,筑起一座大坝,既能防洪减灾,又能发电兴国。这想法,前卫得跟科幻电影似的,可惜那会儿国家内忧外患,囊中羞涩,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修大坝?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终于安定下来,三峡大坝的事儿又被提上了日程。这次,可不是说说而已,中央派出了豪华专家团,经济学家、生物学家、考古学家、地质学家、水利工程师……简直是学术界的精英齐聚一堂,他们实地考察,搜集数据,力求做到万无一失。但那时候的中国,刚打完朝鲜战争,全国人民都处于一种“打了胜仗,咱们啥都能干”的亢奋状态。于是,有人提出了一个超级大胆的计划:修个230米高的大坝,蓄水量是现在的5倍!这计划当时要是成功实现了,那估计如今的重庆都得泡水里。结果呢,计划一出,立马炸开了锅。有人举双手赞成,认为这是强国之路;也有人眉头紧锁,觉得这事儿风险太大,尤其是张爱萍将军,从军事角度提出了担忧:万一打起仗来,大坝被炸了,那不就成了“中国版的花园口决堤”?

因为这层顾虑,就暂缓了下来。邓公后来还调侃张爱萍“胆小”,但你知道吗?除了军事考量,还有9位专家死活不肯签字,为啥?因为他们心里有一本难念的经。经济上,那会儿咱们实在不富裕,全国上下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水泥、钢筋都不够用,修大坝得倾全国之力,不划算。政治上,让库区人民搬家,那可是个大工程,弄不好就影响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生态上,长江里的那些珍稀鱼类怎么办?大坝一建,它们该何去何从?还有,泥沙淤积问题,这可是个大难题,黄河三门峡大坝就是前车之鉴。就这样,三峡大坝的修建计划一拖再拖,直到1994年,才正式动工。为啥能修了?因为时代变了,国家有钱了,技术也进步了,更重要的是,咱们吸取了三门峡的教训,对泥沙问题有了更科学的认识。大坝建成后,那叫一个壮观,但也确实带来了一些问题。

比如,那些洄游鱼类,数量确实少了,不过咱们人工繁殖,还给它们修了回游通道,算是尽力弥补了。至于泥沙淤积,至今还是个难题,但也不是没办法,比如改善上游生态,减少水土流失,这都是长期工程,得慢慢来。总的来说,三峡大坝的修建,利大于弊。它防洪、发电、航运,样样在行,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然,任何工程都不可能完美无缺,三峡大坝也不例外。但咱们不能因为一点点问题,就全盘否定它,毕竟,它可是咱们中国人自己造的“超级英雄”,守护着长江,也守护着我们的家园。所以,下次当你站在三峡大坝前,感受到那股震撼人心的力量时,别忘了,这背后,是无数人的智慧与汗水,也是国家从贫穷走向富强的缩影。三峡大坝,不仅仅是一座大坝,它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梦,脚下就有路,中国,永远在路上!

0 阅读:44

蔡京新参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我,给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