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1点的泰山十八盘,寒风裹着“陪爬者”田晓瑶的喘息声,从直播间传到网友耳边。她一边用手机记录夜爬过程,一边给客户打气:“调整呼吸,前面就是龙门坊!”这样的场景,已成为泰山“陪爬经济”的日常。

3月以来,“泰山陪爬”爆火出圈。95后陪爬者陈无敌,靠背娃登山、送惊喜啤酒、拍“征服”山顶的酷照,帮游客把“登顶泰山”变成一场热血游戏。而在义乌国际商贸城,“陪逛”女孩瓜瓜日均暴走2万步,带客户解锁7.5万个商铺的“隐藏款”货源;浙江大学生项禹滔则靠陪拍古镇大片,月入2万……
这群年轻人贩卖的不仅是体力,更是 “情绪价值” :定制攻略、拍照鼓励、实时夸夸,甚至帮社恐游客讲价。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陪伴经济”市场规模将突破500亿元。当“一个人逛医院”“一个人吃火锅”的孤独叙事刷屏时,年轻人已开始用真金白银对抗孤独——“买人陪”成了这届年轻人的情绪解药。
贩卖陪伴”是割韭菜?不,这是年轻人自救的赛博乌托邦1. 别骂他们“人傻钱多”,这届年轻人买的不是服务,是情绪刚需有人嘲讽:“爬个山还要人陪?这钱花得冤!”但现实是,现代年轻人的孤独早已被量化成生意。陪爬者田晓瑶的登山包里,墨镜、啤酒、登山杖是道具,但真正的硬通货是那句“你一定行”;义乌陪逛的瓜瓜能精准报出“发箍批发价差5毛”的攻略,本质上是在帮客户对抗“选择恐惧症”。
当职场内卷挤压社交时间,当熟人社会瓦解成点赞之交,年轻人需要的不是导游,而是 “搭子型救世主” ——既能提供实用攻略,又能接住“我好累”“我不行”的情绪暗号。就像一位陪爬客户说的:“他让我觉得,我不是在花钱雇人,而是在交一个陪我疯的朋友。”
2. 野蛮生长的陪伴经济,正在“裸奔”但这份温暖背后,风险早已潜伏。泰山陪爬者“大田田”见过同行直播时插科打诨,却对客户体力不支视而不见;义乌商贸城里,有人冒充“货源专家”收钱跑路;更别提某些平台打着“陪拍”旗号搞擦边交易……
没有合同约束、没有技能培训、没有安全兜底,陪爬者背不动客户时谁担责?陪逛推荐的货源有假账怎么赔?这些问题让“陪伴经济”像一场豪赌——赌对方是“人间天使”而非“赛博骗子”。浙江律师吴丹一针见血:“口头约定就是埋雷,摔一跤都可能引发官司。”
3. 孤独不是原罪,但别让“情绪消费”变成韭菜田不可否认,陪伴经济戳中了时代痛点。复旦大学学者王恕桥说:“这是Z世代对功利社会的温柔反击。”但若放任行业“用爱发电”,最终只会逼走真心服务的陈无敌们,留下赚快钱的投机者。
我们乐见田晓瑶们把陪爬干成事业,甚至像瓜瓜一样转型“商务策划师”;但也必须呼吁:别让贩卖温暖的人,自己冻死在风口里。

陪爬泰山的陈无敌们,像极了互联网时代的“赛博菩萨”——收香火钱(服务费),渡有缘人(客户)。但菩萨不需要KPI,人类需要。
或许,陪伴经济的真正价值,不是消灭孤独,而是证明了一件事:在算法支配的世界里,依然有人愿意为“你累不累”付费,为“我相信你”买单。 这何尝不是一种浪漫?
今日互动:你会为“陪爬一次799元”的赛博菩萨买单吗?在评论区说出你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