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份,一位在美国落魄了32年的七旬老汉,被美国上海同乡会的志愿者,亲自送出上海机场。
老汉和志愿者原本以为机场外面会有妻女等待着,可直到他们走出机场,始终见不到妻女的身影。
而在给妻子打去电话的时候,妻子甚至还如此说道:“滚回你的美国去吧。”
妻子的这番言论,迅速在网上发酵,她也成了众人口中“不念夫妻感情的妻子”,女儿对父亲的不管不顾,也被渲染成了“不孝”。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背后是不是有什么隐情?
离别的决定:追逐美国梦
1990年,40岁的刘玉生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国大地,许多人开始憧憬着国外的世界。
对刘玉生来说,美国代表着无限的机遇和希望,是他实现人生理想的新起点。
然而,这个决定也意味着他要与30岁的妻子李芳和年仅8岁的女儿分离。
刘玉生是上海一家国企的普通工人,固定收入,生活拮据。
他常常想着自己能有一天发家致富。一天,他从一个远房亲戚那里听说了偷渡到美国的机会。
然而这个消息像一颗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经过几个月的挣扎和考虑,刘玉生最终做出了这个改变他一生的决定。
他告诉妻子,自己要去美国打拼,为家庭创造更好的未来。
妻子百般劝阻,他妻子认为这些钱足够养家糊口,何必离开她母女那么远呢?
可是刘玉生根本不听妻子的劝阻,拿上家里所又的继续扭头就走了。
偷渡之路:艰辛与希望并存
1990年秋天,刘玉生踏上了偷渡之路。
他先是辗转到了广东,然后乘坐一艘破旧的渔船,与其他二十多个偷渡客一起,开始了漫长而危险的海上旅程。
船上的条件异常艰苦。狭小的空间里挤满了人,食物和淡水都极度匮乏。
每个人都生活在恐惧和希望之中,害怕被海警发现,又期待着能够顺利到达美国。
在海上漂泊了将近一个月后,他们终于看到了美国的海岸线。
然而,等待他们的并不是想象中的自由天堂,而是被海警逮捕的命运。
刘玉生和其他偷渡客被关进了拘留所,等待遣返。
美国生活:梦想与现实的落差
幸运的是,刘玉生遇到了一位好心的华裔律师。
在律师的帮助下,他申请了政治庇护,最终获准在美国暂时居留。
然而,作为一个非法移民,刘玉生的美国生活并不如他想象的那般美好。
语言障碍、文化差异、法律风险,这些都是他必须面对的挑战。
刘玉生先是在纽约唐人街的一家中餐馆后厨洗盘子,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收入微薄。
之后,他又辗转到了洛杉矶,在建筑工地搬运建材。
艰苦的体力劳动让他的身体迅速衰老,但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咬牙坚持。
在这样的环境下,刘玉生渐渐失去了与家人联系的勇气。
最初几年,他还会偷偷给家里打电话,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联系越来越少。
因为无法面对自己的失败,又或者是生活的重担让他逐渐忘记了曾经的承诺。
留守的艰辛:妻子与女儿的生活
在上海,刘玉生的妻子独自承担起了抚养女儿的重任。
没有丈夫的经济支持,没有父亲的关爱,这对母女俩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妻子原本是一名小学教师,为了能够更好地照顾女儿,她辞去了教师工作,开始在家附近的小商店做售货员。
工资虽然不高,但工作时间灵活,能够照顾到女儿的起居。
就这样刘玉生的妻子带着女儿在国内过着苟延残喘的日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芳对丈夫的期待逐渐变成了绝望。
她曾经跑遍了所有可能的地方,询问丈夫的下落,但始终没有得到任何消息。
最终,她不得不接受现实,独自抚养女儿长大。
归来:32年后的重逢
32年过去了,在美国的刘玉生再也不想过那种被别人践踏的生活了,他在这时想要回国。
2022年11月,72岁刘玉生在众多好心人的帮助下,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上海。
他的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兴奋、忐忑、期待、恐惧,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
然而,等待他的并不是温暖的家庭团聚,而是冰冷的现实。
妻子早已经习惯了没有他的生活,32年来,她独自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内心早已筑起了一道高墙。
争议:房产分割引发的道德困境
可是刘玉生却说自己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
当初不应该不管不顾就走的,他回来是照顾妻子的,希望妻子能给他一个机会让他回家。
然而面对多年未见的丈夫,丈夫比自己大10岁看见如今已经苍老。
她也不忍心那么绝情,于是就同意了见面。
面对众人,刘玉生说是为了照顾妻子和女儿,可是等到人们都走了他才漏出他的真面目。
他问妻子是不是当年自己公司分配他的那套房子已经拆迁政府为了弥补又给分配了一套更大的房子?
妻子本以为他多年终于想清楚了自己的错误,可谁知自己在外面潇洒了32年,如今没钱了就回来了。
刘玉生看见妻子急了他也再也不装了,声称啊:“要么把房子分自己一半,要么把房子的钱分自己一半。”
当刘玉生话音刚落地妻子大怒:“你这么多年都去哪里了?你扔下我跟女儿自己带着家里所有的积蓄拍拍屁股就走了,你知道我们这些年怎么过的吗?
你知道女儿是怎么长这么大的吗?你口口声声说是回来照顾我们娘俩儿的,你比我都大10岁,自己一身病如今都要坐轮椅,到底是谁来照顾谁呀?
我不拆穿你,你如今还向我们要起钱来了。这么大岁数了简直是恬不知耻。”
社会反响:同情与批评并存
刘玉生的故事很快在社交媒体上传开,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许多人对他的做法表示强烈不满,认为他的要求是一种道德绑架。
他们认为,血缘关系并不能成为逃避家庭责任的借口,32年的缺席已经切断了他与家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然而,也有一些声音提醒我们,不应轻易对他人的人生做出判断。
我们不知道刘玉生在美国的32年经历了什么,也不了解他当初选择离开的全部原因。
也许,他也有自己的苦衷和无奈。
截至目前,刘玉生与妻女的关系仍未和解。房产分割的问题也悬而未决。
但是房子属实是刘玉生的,按照法律规定,房子就应该是刘玉生的,可是他这样的做法也未必能拿到全部。
结语:
它触及了现代社会中的诸多敏感话题:家庭责任与个人追求的平衡、长期分离对家庭关系的影响、法律与道德的冲突、社会舆论的力量等。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家庭关系的维系需要持续的努力和付出。它也让我们反思,在追求个人梦想的同时,如何不忘初心,守护最重要的亲情纽带。
无论这个故事最终如何发展,它都将成为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社会案例,激发我们对家庭、责任和人生选择的深入思考。
参考资料:上海法治报——网友气炸!抛妻弃女“黑”在美国30多年,他现在回上海抢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