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部分公司和个人通过网络平台发布虚假招生信息,宣称“免考入学获双证”“考试包过”“内部指标确保录取”,并煽动考生使用作弊手段。经与有关高校核实,这些信息均为不实宣传。教育部、中央网信办和公安部联合发布声明,严厉打击这一类违法行为,呼吁考生增强辨别能力,切勿轻信虚假信息。
一、虚假“免考入学”信息近期,一些网络广告声称“考研的天要塌了,学位法已通过,明年实行多校免考读研”“985/211可申请制入学”等,宣称毕业后可以获得双证硕士,且学信网可查。这些信息极具误导性,部分平台甚至表示,考生只需“简单水个硕士,六个月即可毕业”,甚至称“降分扩招”。然而,经与有关高校逐一核实,所有这些信息均不属实。
教育部门提醒,相关公司和人员曲解了法律和政策,将研究生入学考试、推免、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等项目混淆,误导考生。专家指出,这些不实信息故意混淆概念,误导公众,扰乱招生秩序,破坏了招生政策的公正性和透明性。
二、“考试包过”及“内部指标”宣传除“免考入学”外,还有一些辅导机构和自媒体通过网络发布“交一定费用可包录取”“有内部指标保证录取”等不实广告。这些机构甚至声称,考生在考前可以获取“真题和答案”,并提供“退费保障”。个别网民还在社交平台上煽动使用新型作弊手段规避监考。
这些所谓的“包过”和“内部指标”纯属营销噱头,是部分机构通过非法手段谋取暴利。实际上,部分机构甚至涉嫌通过非法途径窃取试题、提供作弊工具等,已触犯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明确规定,教育广告不得做出保证通过考试、升学等不实承诺。而组织作弊行为则严重破坏了人才选拔机制和社会公平,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
《刑法修正案(九)》已明确将“组织考试作弊罪、非法出售试题罪、代替考试罪”等行为定为刑事犯罪,并规定,组织研究生考试作弊等情节严重者,将面临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教育部呼吁全社会共同维护考试公平,严防作弊行为的滋生和蔓延。
三、“保研新政”虚假信息此外,一些自媒体和辅导机构散布所谓“保研新政大幅增加名额,大一大二可提前保研”的不实信息,误导考生为追求不当利益而采取不正当手段。事实上,教育部门并未出台任何“保研名额大幅增加”的政策,更没有允许大一、大二学生提前“保研”。
对于这些不实信息,教育部和网信办再次强调,任何关于保研和推免的政策调整都必须通过正式的政府公告和教育部门发布的权威文件进行确认,任何通过网络平台散布的虚假信息都不具有法律效力。
四、维护网络清朗环境,呼吁考生理性对待教育部、中央网信办、公安部重申,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编造、传播虚假信息将依法追责,涉及诈骗和作弊的违法行为将被严厉打击。各类网络平台和教育机构要承担起信息管理的主体责任,加强内容审核,严防不实招生广告和非法培训信息的传播。
教育部门还提醒广大考生,务必通过正规渠道获取招生信息,避免受到虚假广告的误导。在备考期间,考生应保持理性,尊重考试规则,切勿相信任何所谓的“免考入学”、“包过考试”或“内部指标”的宣传,以免遭遇诈骗和陷入“助考”骗局。
如果考生发现涉考违法行为,可以向当地教育招生考试机构举报。如果遇到诈骗情况,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网络成为了许多不法分子传播虚假信息和进行诈骗的温床。教育部门将继续加大对不实招生信息和作弊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研究生考试和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同时,也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维护清朗的网络环境,为广大考生创造一个公平的升学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