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静‖让非遗文化助推乡村振兴一一驻村第一书记的故事

冰溪洋 2023-12-12 10:44:11

让非遗文化助推乡村振兴一一驻村第一书记的故事

原创作者:吴静

2020年3月之前的六年,驻大别山北麓的商城县金刚台乡杜畈村的第一书记是翁浩,翁浩之后是江峰。时任杜畈村的党支部书记王健告诉作者,他们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期间,他俩和村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在美丽乡村、脱贫攻坚、乡风文明和村文化广场建设方面做出了贡献。金刚台镇杜畈村中院村民组有一处老宅,始建于清末,房墙屋栋格扇窗户有不少砖雕、木雕文化痕迹,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宅现存房屋5间,主屋3间,偏屋2间,建筑面积120平方米。翁浩、江峰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有的老宅年久失修,出现墙壁破损现象。翁浩、江峰一前一后调研后都认为,老宅子虽旧但有历史文化的痕迹,门窗、房梁、屋檐及墙壁稍加维修,会带来文化旅游效应。翁浩与村干部商量,找一个懂行的能人设计,争取对老宅子进行仿古修缮。他的这个想法得到了镇党委和镇政府的支持。时逢江峰接任驻村第一书记,在实施旧宅改造(修旧如旧)方面,江峰与村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全省文明现场会召开之前,完成了中院村民组老宅子改造工程。该村落周边有一棵古皂角树,远远望去,村里白墙绿树自成一景。江峰与村干部用心细密,他们对其进行挂牌保护。与中院村民组一样,该村北湾村民组也有清末民居3间,青砖小黑瓦,硬山抬梁结构,厅堂门前及外墙壁等都有砖雕,取材于花鸟走兽、吉祥图案等,建筑面积40平方米,镇村两级组织也进行了修缮和保护。如今,杜畈村中院村民组、北湾村民组古井古树古房,绿树白墙池塘,尽展古风新姿。杜畈村的村民组与农户道路也进行了硬化净化靓化,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到村摄影和观光。

2022年8月29日,我收到余水先生寄来的五本书。主编皆是余水先生本人,其中有两本书执行主编是他的儿子余强。余强是接任江峰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也是信阳市委组织部选派的第三位到商城县金刚台乡杜畈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余强是位好青年,好干部。同他的两位前任一样,他在市委机关工作得很好,但他没有安于现状,留恋大城市,而是选择回报家乡,到大别山北麓的商城县金刚台乡杜畈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从2020年3月驻村时间算起,到2023年3月,在这三年时间里,余强除了履职尽责外,他还自加压力,收集整理了杜畈村民歌民谣,编辑铅印一本《杜畈民间小调》。时隔不久,余强又根据本村的传统农谚,编辑铅印一本《杜畈传统农谚》。这些农谚多是看云识天气,与农时农业有密切相关。什么时候耕地,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除草,什么时候收获农业果实,都要顺应自然和季节的变化。两本书都属非物质文化遗产,通俗易懂,易学易记。

金刚台镇党委副书记,杜畈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王健谈起驻村第一书记余强时说:“余强有工作激情,他常利用工作关系为村里跑项目,争取资金支持。互联网信息平台有大量的乡村振兴信息,余强从互联网平台里尽量筛选符合村里发展的信息。”郑州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国计量大学副教授的梁锡锋说,“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精准的气象预报,农业机械,火车汽车,网络手机渐渐走入我们的生活,传统的农耕社会正在成为历史。无论多么留恋,老牛、铁犁、石磙、水车、连枷、钐镰子、木油榨、土坯墙、看云识天气……还有那些由祖辈们创造、伴随我们至今的农谚都将远离我们而去……”“有些离去,虽不必遗憾,但我们应知她的珍贵。在家乡农谚即将为历史的风尘湮没之际,驻杜畈村第一书记余强,还有讲述这些农谚的父老乡亲们,本着对家乡的挚爱,对文化的热爱,收集整理了这样一份原汁原味的杜畈农谚。通过这些农谚,我们还能回想先辈是怎样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留住了一份珍贵的乡愁。”《杜畈民间小调》有不少民歌民谣和红歌。例如,《送哥当红军》、《送郎当红军》、《十杯酒敬红军》传唱久远。《姑嫂放风筝》、《十月对花》和《哥唱歌谜让妹猜》等等民歌民谣都是父老乡亲喜闻乐见的。郑州大学哲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杨超博士说,“驻村第一书记余强整理的《杜畈民间小调》,触歌词而生情愫,念及往日种种,感慨良多。”

如今,翁浩、江峰和余强已完成驻村第一书记的使命,他们留给村里的是美丽乡村、脱贫攻坚、乡风文明、乡村振兴的足迹,接任驻村第一书记的是李立平,他正延续前任驻村第一书记的发展理念、工作作风同村干部村里群众一道继续前行。愿希望之灯,照亮驻村第一书记李立平前进的路,也照亮李立平驻村的门。

2023年12月12日

(作者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商城县总工会四级调研员)

0 阅读:12

冰溪洋

简介:媒体达人,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