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钧砥砺锻铁骨万次淬火铸天翼

看航空 2025-03-27 10:05:43

六十载筚路蓝缕,一甲子伟业蓬勃。1965年,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在国家“三线建设”的浪潮中应运而生,作为我国唯一的飞机强度研究、验证与鉴定中心,60年来,强度所栉风沐雨、披荆斩棘,秉持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初心使命,踔厉奋发、砥砺前行,不断书写着中国航空强度事业的新篇章!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赓续。泛黄的老照片,字迹模糊的手稿,斑驳的加载设备......每一件都珍藏着一段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忆,诉说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岁月史诗,它们共同记录了一代代强度人砥砺奋进的历史篇章。值此强度所60周年所庆之际,我们开辟【物语拾光】专栏,通过探寻老照片、老物件背后的故事,多维呈现强度所发展历程,立体展现波澜壮阔的中国航空强度事业。今天发布第四期《千钧砥砺锻铁骨 万次淬火铸天翼》。

这是上世纪80年代,歼8全机疲劳试验的场景。画面中,歼8飞机如沉睡的巨兽般静卧于试验台上,周身被不计其数的传感器与液压作动筒缠绕,密密麻麻的线缆如血脉般延伸至控制室,这些都承载着对未知的敬畏与探索的渴望。试验场顶部,巨大的桁架投下几何状的阴影,与地面交错的轨道形成工业美学的图腾。灯光从斜上方倾泻而下,为机身镀上一层银灰色的冷冽锋芒,而阴影中若隐若现的科研人员,或伏案记录数据,或凝神调试设备,他们的身影与钢铁巨构融为一体,恍若一支无声的交响乐团,正以精密仪器为琴键,弹奏着航空强国的恢弘乐章。

1969年,歼8原型机首冲云霄的轰鸣犹在耳畔,但要让这架“高空利剑”真正成为守护国门的坚盾,还需经历一场更为严苛的淬炼——全机疲劳试验。彼时的中国航空工业,如同一张亟待填补的白纸。1980年,强度所长安分所(今秦岭分所)接下重任,面对“无设备、无经验、无技术”的三重困局,一群平均年龄不足40岁的科研人员,在秦岭山麓的寂静厂房中点燃了第一簇火种。

试验初期,连一台能承载全机悬空加载的液压系统都无处可寻。老专家们带着图纸扎进车间,用锉刀与焊枪将理论化为实体;年轻技术员抱着外文手册彻夜翻译,在油墨与草稿纸间推演加载矩阵。没有计算机辅助,他们用算盘与手写代码搭建控制程序;缺乏国际参考,他们从飞机结构的柔度系数入手,首创“控制组与子控制组”概念,硬生生在混沌中劈开一条路。正是这般近乎执拗的坚持,让歼8的“骨骼”在百万次循环加载中显露出每一处细微裂痕,为后续设计改进提供了堪比金石的实证。

1988年5月13日,随着最后一次载荷数据封存归档,这场历时八年的“马拉松”终于画上句点。试验中,强度人创造了多项国内第一:首次实现全机悬空42点协调加载,首次引入柔度系数矩阵前馈控制,更自主开发出通用试验程序系统,其精度令前来观摩的专家都为之惊叹。

为模拟真实飞行中的复合应力,团队将机身分割为上百个力学单元,用上千个应变片编织成“神经网”;为解决多点加载干涉难题,他们发明双向滚床与侧向约束装置,让笨重的钢架如绣花针般精准起舞。当航空部鉴定会宣布“达到八十年代国际水平”时,在场的老工程师们悄然拭泪——那些在秦岭深山中与孤灯为伴的岁月,那些因反复失败而堆成小山的草稿,此刻皆化为共和国航空史册上的鎏金篆刻。

今日回望,歼8全机疲劳试验不仅是一组冰冷的数据,更是一部用青春与信念书写的强度史诗。试验团队中,有人放弃海外优渥待遇扎根山沟,有人新婚次日便返回试验台,更有人将生命最后的时光献给液压管路的调试。这种精神,早已熔铸为强度所的基因。“飞机强度没有99分,要么100分,要么0分。”这份近乎苛刻的追求,让中国航空强度事业从跟跑、并跑直至领跑,将一代代强度人的心跳校准为大国重器腾空的节拍。

四十年弹指一瞬,当年试验台上的歼8早已化作博物馆中的展品,但照片中那钢架林立的试验场,却如同一个永恒的坐标,标记着中国航空人从筚路蓝缕到剑指苍穹的壮阔征程。

如今,当强度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星辰时,耳畔依然回响着秦岭山风中那铿锵的誓言——以钢铁为纸,以载荷为墨,将忠诚与梦想浇筑成托举战鹰的万钧之力......

每一段静默的试验数据中,都跃动着航空报国最炽热的心跳。每一架战机的铁翼之下,都矗立着一座用强度精神铸就的丰碑。

2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