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历史故事或者影视剧中都看到过这样的情节:慈禧太后非常讨厌、憎恨光绪帝的珍妃,甚至在1900年把她投到井里杀害了。为什么呢?因为珍妃漂亮、聪明,深得光绪帝宠爱,而慈禧对光绪帝是猜忌的,所以就把心中的不忿撒到了珍妃身上。
其实,慈禧作为帝国的实际掌舵者,不至于看不惯皇帝与后妃的亲密互动。即便有这个因素,也不知最主要的。
慈禧对珍妃的打击,有着更为深刻复杂的原因。我们先从慈禧太后惩处珍妃的谕旨中分析。
传说中的珍妃照片,存疑。
光绪二十年十月二十九日(1894年11月25日),慈禧太后借着光绪帝的名义下发谕旨,说:
“本朝家法严明。凡在宫闱,从不准干预朝政。瑾妃、珍妃承侍掖庭,向称淑慎,是以优加恩眷,洊陟崇封。乃近来习尚浮华,屡有乞请之事,皇帝深虑渐不可长,据实面陈。若不量予儆戒,恐左右近侍藉为寅缘蒙蔽之阶,患有不可胜防者。瑾妃、珍妃著降为贵人,以示薄惩而肃内政。”
谕旨中虽声言惩罚瑾妃、珍妃姐妹二人,但实际上以珍妃为主、瑾妃为从,瑾妃多受妹妹牵连。
那个时候,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的关系挺好,不存在通过惩处妃子敲打皇帝的情况。这次惩处瑾、珍二妃,原因有两个:
慈禧太后。
一是“习尚浮华”。后续慈禧就此给她们提出要求:“平素妆饰衣服,俱按宫内规矩穿戴,并一切使用物件不准违例。”从改进要求中能发现问题所在,那就是不按宫内规矩穿戴和使用物件。什么意思呢?珍妃心地活络,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西洋玩意儿,比如说,她喜欢玩照相机。这对思想保守的慈禧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二是“屡有乞请”。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慈禧太后稍后发布的另一道谕旨揭示了其中的内情:“在皇帝前干预国政,颠倒是非。”
妃子干政,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称之为大案并不为过。也正因为性质恶劣,此事在朝廷上下引起了广泛的议论。
瑾妃照片。
慈禧太后惩处瑾、珍二妃当天,军机大臣翁同龢在日记中记下了这件事,并且提供了更多细节:
“(皇太后)谓瑾、珍二妃有祈请干预种种劣迹,即着缮旨降为贵人等因。鲁伯阳、玉铭、宜麟皆从中官乞请;河南抚裕宽欲营福州将军未果。内监永禄、常泰、高姓皆发,又一名忘之,皆西边(指瑾珍二妃)人也。”
翁同龢的记载说明,瑾、珍勾结太监买官卖官。结合案件的前前后后,我们推测珍妃主导的买官卖官路径如下:外面的人联络太监,太监串通珍妃,珍妃向光绪帝提出授予谁谁谁官职。
在这个过程中,珍妃将白花花的银子收入囊中。据胡思敬《国闻备乘》记载,鲁伯阳向珍妃进献4万两白银,获得了苏松太道台一职。
光绪帝画像。
李鸿章之子李经迈后来也回忆,珍、瑾私卖官缺并非秘密,多个卖官事例“昭昭在人耳目”,这才引起了慈禧太后的注意。
不久,珍妃手下的太监高万枝、永禄、宣五、王长泰、聂德平等人,或被处死,或被发配充军。
珍妃卖官鬻爵,显而易见,将导致慈禧对她极大的反感。不过,慈禧太后息怒之后,还是恢复了瑾、珍二人的身份。可是,后来发生的事情真的是雪上加霜了。
1898年,光绪帝推动“戊戌变法”,很多新政触动了慈禧敏感的权力神经。慈禧一怒之下囚禁了光绪帝,同时将支持变法的珍妃打入冷宫。
由此,慈禧与珍妃的矛盾又增添了一层政见之争。到这个地步,珍妃陷入难以挽回的厄运,终于上演了1900年沉井的惨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