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要回去吗?”李明山把装着厚厚一叠钱的信封塞进妻子手中,眼里满是不舍。
“嗯,我想念爸爸妈妈了。”秋熙接过信封,指尖微微颤抖。
“那……你一定会回来的,对吗?”李明山声音有些颤抖。
秋熙抬头望着丈夫关切的双眼:“我当然会回来,这里有我的家,有你和小山。”
“爸爸,妈妈会回来吗?”四岁的小山抱着妈妈的腿,眨着大眼睛问道。
秋熙蹲下身,轻抚儿子的脸:“妈妈保证,一个月就回来,好吗?”
她已经六年没有踏上故土,六年没有见到年迈的父母。
望着镜中那张已经被云南阳光晒黑的脸,她不知道家乡的亲人还能否认出自己。
夜深人静,秋熙躺在床上,紧紧攥着那个装有八千元的信封,泪水悄然滑落。
01
1994年的春天,朝鲜咸镜北道清津市下着小雨。
秋熙坐在简陋的木屋里,望着漏水的屋顶发呆。
家里的米缸又见底了,这个月的配给还没到。
父亲的咳嗽声从隔壁传来,刺痛了秋熙的心。
“秋熙,外面有人找你。”母亲的声音打断了她的思绪。
门外站着一位五十多岁的女人,面带笑容地看着她。
“这位是金阿姨,从边境过来的。”母亲小声介绍道。

金阿姨上下打量着秋熙,满意地点点头:“好姑娘,样貌端正,身体也健康。”
秋熙疑惑地看着母亲,不明白发生了什么。
“我给年轻人介绍对象,特别是介绍到中国去的。”金阿姨直奔主题。
秋熙愣住了,没想到会是这样的来意。
“中国那边的条件很好,特别是云南,气候像我们这里,人也热情。”金阿姨说着,从包里拿出几张照片。
照片上是一个憨厚的中年男人,站在一栋砖瓦房前。
“这是李明山,今年三十二岁,在云南元阳县种植水稻,家里有三亩地,还有自己的房子。”
秋熙看着照片中的男人,心里没有任何波动。
“远嫁中国?我从来没有想过。”秋熙摇摇头。
母亲拉着她的手,眼神充满恳求:“秋熙啊,你看看我们家的情况,你父亲的病需要钱治疗。”
“中国人现在生活很好,你去了那里就不用担心吃饭问题了。”金阿姨补充道。
秋熙低头不语,心中掀起巨大波澜。
那天晚上,秋熙彻夜未眠,思考着这个可能改变一生的决定。
“秋熙,我不逼你。”次日清晨,父亲虚弱地说,“但你在这里的未来,我实在看不到希望。”
父亲少有的坦白让秋熙心如刀绞。
一周后,秋熙做出了决定。
“我答应了,我会嫁到中国去。”秋熙平静地对金阿姨说。
金阿姨掩不住喜色:“好!我立刻安排手续,一个月后就可以出发。”
临行前夜,母亲帮秋熙收拾简单的行李。
“带上这个。”母亲递给她一个小布包,里面是一条朝鲜传统的绣花手帕。
“这是我的嫁妆,现在传给你了。”母亲哽咽道。
秋熙紧紧抱住母亲,泪水打湿了两人的衣襟。
告别的那天,整个家族都来送行。
秋熙的小弟弟哭着拽住她的衣角:“姐姐,你什么时候回来?”
秋熙蹲下身,擦去弟弟的泪水:“姐姐赚了钱就回来看你。”
这句话,她不知道要等多少年才能实现。
金阿姨催促着秋熙上了等待多时的卡车。
卡车缓缓启动,秋熙透过后窗,望着渐渐变小的亲人们的身影。
她知道,自己的人生从此改变。
02
长途跋涉后,秋熙终于到达了云南元阳县的一个小山村。
迎接她的是李明山和他的全家人。
“你好,我是李明山。”李明山结结巴巴地说着准备好的朝鲜语。
秋熙微微点头,不知如何回应这个即将成为她丈夫的陌生人。
婚礼在第二天简单举行,村里人都来凑热闹。
“外国媳妇!外国媳妇!”孩子们好奇地围着秋熙转。
秋熙勉强挤出笑容,心里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
新婚之夜,李明山体贴地给秋熙单独准备了房间。
“你休息,我不打扰。”他用蹩脚的朝鲜语说完,就退了出去。
秋熙独自躺在陌生的床上,终于忍不住放声大哭。
清晨,公鸡的啼叫声惊醒了秋熙。
婆婆站在门口,不满地看着还在床上的新媳妇。
“太阳都晒屁股了,还不起来做饭!”婆婆用方言抱怨着。
秋熙一句也听不懂,只能手忙脚乱地起床。
李明山见状,赶紧过来解围:“妈,她听不懂我们的话,我来教她。”
接下来的日子,秋熙开始了艰难的适应过程。
语言不通是最大的障碍,她只能通过手势和表情交流。
李明山很有耐心,每天教她几个汉语词汇。
“这是‘饭’,这是‘水’,这是‘谢谢’。”李明山一遍遍示范。
秋熙努力学习,但进展缓慢。
农村的生活方式和秋熙想象中的中国完全不同。

这里没有电视机,没有自来水,甚至连厕所都是露天的。
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到山上割草,到地里干活。
秋熙的手很快就磨出了厚厚的茧子。
婆婆对这个“外国媳妇”并不友善。
“什么都不会,带回来有什么用?”婆婆经常在背后这样说。
秋熙虽然听不懂,但能感觉到那种不满。
“妈,她在努力适应,请给她时间。”李明山总是这样替秋熙解围。
村里人对秋熙既好奇又带着偏见。
“听说朝鲜人都很穷,所以才嫁到我们这里来。”
“她会不会是间谍?”
这些闲言碎语,秋熙后来慢慢听懂了一些。
面对这些,李明山总是护着她:“我老婆很好,你们别乱说。”
在所有的困难中,李明山的体贴是秋熙唯一的安慰。
他会偷偷带回集市上买的小零食给秋熙。
下雨天,他会早早回家,怕秋熙一个人害怕。
渐渐地,秋熙对这个朴实的丈夫有了一丝感激之情。
03
时光飞逝,转眼就到了1996年的春天。
秋熙已经能说一些简单的方言了。
“老公,今天吃什么?”秋熙边择菜边问。
李明山惊喜地看着妻子:“你的汉语进步很大!”
秋熙微微一笑,这是她来到这里后学会的第一种表达感情的方式。
这一年的夏天,秋熙发现自己怀孕了。
李明山得知后,高兴得像个孩子。
“我要当爸爸了!我要当爸爸了!”他在村子里到处宣扬。
婆婆的态度也有了明显变化。
“你要多注意休息,重活别干了。”婆婆开始关心起秋熙。
怀孕期间,秋熙经常思念家乡。
“如果妈妈在身边该多好,她会教我怎么照顾婴儿。”秋熙时常这样想。
1997年春节过后,秋熙生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孩。
“就叫他小山吧,希望他像他爸爸一样坚强。”秋熙说。
李明山抱着儿子,眼里满是骄傲和喜悦。
小山的到来让这个家更有活力,也让秋熙更融入这个家庭。
婆婆开始主动教秋熙一些带孩子的经验。
“我们那里的孩子都是这样包的,既暖和又舒服。”婆婆示范着。
秋熙认真学习,渐渐赢得了婆婆的认可。
与此同时,李明山的事业也有了起色。
他开始尝试在边境做一些小生意,来往于云南和越南之间。
“我认识了一些朝鲜商人,他们说可以帮我联系一些货源。”李明山兴奋地对秋熙说。
秋熙听到“朝鲜”二字,心中一动。
“你能帮我带封信回朝鲜吗?”秋熙小心翼翼地问。
李明山点点头:“当然可以,我下次出门就帮你带。”
就这样,秋熙终于和家人建立了联系。
虽然信件往返需要几个月时间,但总算有了家的消息。
随着李明山生意的好转,家里的经济状况也逐渐改善。
他们添置了一台电视机,还买了一辆摩托车。
“以后我可以骑车带你和小山去县城玩。”李明山笑着说。
秋熙看着丈夫疲惫却满足的脸,心中升起一丝暖意。
04
1999年的一天,秋熙收到了一封来自家乡的信。
颤抖的手打开信封,母亲潦草的字迹映入眼帘。
“爸爸病了,情况不太好。如果可以,希望你能回来看看他。”
秋熙读完信,泪水模糊了双眼。
她冲到田里,找正在干活的李明山。
“我爸爸病了,我想回家看看。”秋熙哽咽着说。
李明山停下手中的活,沉思片刻:“回朝鲜不是件容易的事。”
“需要很多手续,还要花很多钱。”李明山解释道。
秋熙失落地低下头:“我明白了。”
晚上,李明山仔细计算家里的积蓄。

“我们这些年存了一万多块,如果你要回去,至少需要大部分。”
秋熙摇摇头:“不行,这是我们全家的钱,不能都用在我身上。”
李明山叹了口气:“再想想办法吧。”
从那天起,秋熙开始悄悄攒钱。
她编织手工艺品,拿到集市上去卖。
她帮邻居照看孩子,换取一些报酬。
每一分钱都被她小心地收藏起来。
“妈妈,你为什么总是忙?”四岁的小山不解地问。
秋熙抱起儿子:“因为妈妈想去很远的地方看外公。”
“那你会回来吗?”小山眨着大眼睛。
秋熙心一紧:“当然会,妈妈永远不会丢下你。”
与此同时,秋熙开始准备回家的礼物。
她买了中国产的布料、药品和一些小电器。
这些在朝鲜都是稀罕物,可以带给家人。
李明山看在眼里,没有阻拦,反而默默支持。
他通过朝鲜商人打听回国需要的手续和费用。
“现在去朝鲜比以前难了,需要特殊许可。”朋友告诉他。
李明山不死心,继续寻找各种渠道。
终于,在2000年初,他找到了一个可靠的中间人。
“有个办法可以让你妻子回朝鲜探亲,但费用不低。”中间人说。
李明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多少钱都行,只要安全。”
他回家告诉秋熙这个消息时,秋熙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真的可以回去吗?真的吗?”秋熙反复确认。
李明山点点头:“是的,但需要准备大约一万元。”
秋熙咬着嘴唇:“我已经存了两千多。”
“剩下的我来想办法。”李明山坚定地说。
为了凑齐这笔钱,李明山加倍努力工作。
他开始接一些危险的跨境运输活动,报酬更高。
每次出门,都让秋熙担心不已。
“你小心点,我宁可不回去,也不想你冒险。”秋熙恳求道。
李明山却只是笑笑:“没事,我很小心。”
小山似乎察觉到了什么,变得特别黏人。
“妈妈,你不要走好不好?”他经常这样问。
秋熙每次都哄他:“妈妈去去就回,很快就会回来的。”
就这样,在全家人的努力下,回家的计划逐渐成形。
05
2000年秋天,所有准备工作终于就绪。
李明山把一个信封交给秋熙:“这里有八千块钱,你带着应急用。”
秋熙接过信封,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这是他们夫妻多年的积蓄,凝聚着太多心血。
出发那天,全村人都来送行。
“秋熙,一定要回来啊!”婆婆紧紧抱着她。
小山抓着妈妈的衣角不放:“妈妈,你说过很快回来的。”
秋熙蹲下身,与儿子平视:“妈妈保证,一个月后就回来。”
李明山送秋熙到边境,交给了早已安排好的向导。
“记住,无论发生什么,保护好自己。”李明山叮嘱道。
秋熙点点头,踏上了归途。
回家的路比想象中艰难许多。
她需要辗转多个中转站,躲避边境巡逻。
每一步都充满未知和危险。
在等待过境的日子里,秋熙结识了几位同样回国的朝鲜女子。
她们有的已经离家十年,有的甚至更久。
“你丈夫对你真好,我丈夫从来不让我回家。”一位阿姨感叹道。
秋熙这才意识到自己有多幸运。
终于,在经过两周的周折后,秋熙来到了朝鲜边境。
心脏随着脚步越跳越快,故土的气息扑面而来。
就在秋熙以为一切顺利时,意外发生了。
边境检查站,一位军官拦住了秋熙,要求检查她的行李。
当他发现秋熙带着大量中国货币和物品时,脸色立刻变了。
“这些都是走私物品,必须没收!”军官厉声说道。
秋熙惊慌失措:“不,这些是我给家人的礼物和生活费!”
军官不为所动,示意士兵将她的行李全部带走。
六年来的期待,在这一刻化为泡影。
秋熙瘫坐在地上,泪如雨下。
没有了钱和礼物,她甚至无法面对家人。
正当秋熙绝望时,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
“这是怎么回事?”一位中年男子走过来问道。
秋熙抬头一看,竟是当年在边境帮助过李明山的金先生。
“金先生!”秋熙喊道,仿佛看到了救星。

金先生认出了秋熙,立刻明白了情况。
他走到军官面前,低声交谈几句。
神奇的是,军官的态度立刻软化下来。
“你可以带三千元和部分礼物入境,剩下的必须留下。”军官最终说道。
虽然损失了大部分财物,但秋熙已经心满意足。
至少,她可以空手回家了。
金先生亲自送秋熙到了清津市郊。
“谢谢你,金先生。”秋熙真诚地说。
金先生摆摆手:“不用谢,你丈夫是个好人,我欠他一个人情。”
离家还有最后几公里,秋熙决定走回去。
她想慢慢感受这久违的家乡气息。
道路比记忆中更加破旧,行人比记忆中更加憔悴。
秋熙这才发现,六年来,家乡并没有变好,反而更加贫困。
终于,那个熟悉的小木屋出现在眼前。
秋熙站在门口,突然不敢敲门。
六年了,她不知道父母是否还住在这里,是否还健在。
深吸一口气,秋熙轻轻叩响了家门。
门开了,一位白发老妇站在门口,疑惑地看着她。
“妈...”秋熙哽咽着喊道。
老妇愣了几秒,随即眼泪夺眶而出:“秋熙!我的秋熙!”
母女相拥而泣,泪水模糊了彼此的视线。
06
“爸爸呢?”进屋后,秋熙急切地问道。
母亲擦擦眼泪:“在后院晒太阳,他这两年身体不太好。”
秋熙冲到后院,看到父亲正靠在椅子上打盹。
六年时光,父亲的头发全白了,身体也瘦了一大圈。
“爸爸...”秋熙轻声呼唤。
父亲缓缓睁开眼,看到站在面前的女儿,一时间不敢相信。
“是我,爸爸,是秋熙啊!”秋熙扑到父亲怀里。
父亲颤抖着抚摸女儿的头发:“真的是你,我的女儿...”
一家人围坐在简陋的餐桌前,有太多话要说。
“听说你在中国生活得很好?”母亲期待地问。
秋熙点点头:“嗯,丈夫对我很好,我们还有个四岁的儿子。”
她拿出仅存的照片,给父母看小山的样子。
“真像你小时候。”父亲笑着说,眼角却有泪光闪烁。
秋熙小心翼翼地问:“爸爸,听说你病了?现在好些了吗?”
父亲和母亲交换了一个眼神。
“其实...我的病没那么严重。”父亲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秋熙这才明白,家人是想让她回来,才在信中夸大了病情。
虽然有些失落,但秋熙并不责怪父母。
“我明白,我也很想你们。”秋熙温柔地说。
晚饭后,邻居们陆续得知秋熙回来的消息,都来看望她。
“秋熙回来了!快看看她变得多漂亮!”
“听说她在中国嫁了个富商,生活特别好!”
面对乡亲们的问候,秋熙有些不知所措。
他们眼中的羡慕和期待,让秋熙感到压力。
“中国是不是真的很富裕?”
“你丈夫一定很有钱吧?”
“能不能帮我介绍一个中国对象?”
这些问题接踵而至,秋熙只能勉强应付。

她不想让家乡人知道,自己在中国也只是个普通农村妇女。
更不想让他们知道,为了这次回家,丈夫付出了多大代价。
夜深人静,秋熙和母亲单独聊天。
“妈,这些年,家里情况怎么样?”秋熙关切地问。
母亲叹了口气:“不太好,你知道的,国家经济困难,配给越来越少。”
“你弟弟现在参军了,很少回家。你妹妹去年结婚,嫁到了平壤。”
秋熙听着家人的近况,心中五味杂陈。
“你带钱回来了吗?”母亲忽然问道。
秋熙迟疑了一下:“带了一些,但大部分在边境被没收了。”
她拿出剩下的三千元给母亲:“这些钱你们拿去用吧。”
母亲接过钱,脸上闪过一丝失望。
“我以为...你会带更多回来。”母亲小声说。
秋熙心里一痛,没有解释在中国八千元已经是很大一笔钱了。
她发现家乡比记忆中更加贫困,亲人比想象中更加期待她的帮助。
而她,只是一个嫁到异国他乡的普通女子,并非他们眼中的“富人”。
07
回家的第五天,秋熙已经适应了家乡的生活。
她开始帮母亲做家务,帮父亲按摩腿脚。
小时候熟悉的一切,现在做起来却有些陌生。
晚饭后,父亲郑重其事地对秋熙说:“女儿,我和你妈妈商量了一件事。”
秋熙放下碗筷,认真听父亲说话。
“我们希望你能留在家里,不要再回中国了。”父亲说。
秋熙震惊地看着父亲:“可是...我丈夫和孩子还在那边等我啊。”
母亲接过话题:“你可以把他们接过来啊,中国人现在不是可以出国吗?”
秋熙摇摇头:“没那么简单的,妈。云南是个山区,他们不懂朝鲜语,来了也很难适应。”
父亲叹了口气:“那至少多住几个月吧,你的签证不是有三个月吗?”
秋熙没有立即回答,心中却已经开始动摇。
确实,按照规定她可以在朝鲜停留三个月。
但她答应过李明山和小山,一个月就回家。
夜里,秋熙躺在小时候的床上,辗转反侧。
窗外的月光和云南的似乎不太一样。
家乡的一切都让她熟悉又陌生。
第二天,秋熙去了当地邮局,想给李明山发封信。
在邮局,她遇到了小时候的同学珍妮。
“秋熙?真的是你吗?”珍妮惊喜地叫道。
两人相认后,找了个小店坐下聊天。
“听说你嫁到中国去了,生活得怎么样?”珍妮好奇地问。
秋熙简单介绍了自己在云南的生活。

“真好啊,至少不用担心吃饭问题。”珍妮羡慕地说。
接着,珍妮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我也曾经嫁到过国外,是俄罗斯。”珍妮苦笑道。
秋熙惊讶地看着她:“那你为什么回来了?”
珍妮的眼神黯淡下来:“丈夫酗酒,经常打我。后来我忍不了,就跑回来了。”
“现在呢?”秋熙关切地问。
“现在?吃不饱穿不暖,但至少没人打我。”珍妮无奈地说。
秋熙听完珍妮的故事,心中感慨万千。
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在云南的生活虽然不富裕,但比很多人幸福得多。
回到家,秋熙发现一封从中国寄来的信。
她迫不及待地拆开,是李明山的来信。
“秋熙,你还好吗?我和小山都很想你。小山每天问我,妈妈什么时候回来,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他...”
读着丈夫的思念,秋熙眼眶湿润。
信的最后,李明山提醒她:“你的探亲签证只有一个月,别忘了时间。”
秋熙这才想起,虽然签证有效期三个月,但探亲许可只有一个月。
信中,还附了一张小山的画。
歪歪扭扭的线条,画的是一家三口手牵手的样子。
“爸爸妈妈和我,我想妈妈了。”稚嫩的字迹让秋熙泪如雨下。
这一刻,秋熙的心仿佛被撕成了两半。
一半留恋家乡,一半思念云南的家人。
回家第十天,秋熙在村子里偶遇了表姐。
表姐紧紧抱住她:“秋熙,你可算回来了!”
两人找了处安静的地方坐下聊天。
“姐,你看起来气色不太好?”秋熙关切地问。
表姐苦笑:“你不知道,这几年日子有多难过。”
表姐告诉秋熙,国家经济形势越来越严峻。
“有时候几天吃不上一顿像样的饭。”表姐小声说。
秋熙听着,心中难过不已。
“要不...你也嫁到国外去?我可以帮你介绍。”秋熙试探着说。
表姐摇摇头:“我不行,我有老人要照顾。”
临别时,表姐拉着秋熙的手:“你有机会的话,能不能帮我带点药回来?”
秋熙答应了,却不知道自己是否还会回来。
回到家,父母正在客厅谈话。
“秋熙在中国肯定存了不少钱,我们可以让她资助弟弟娶媳妇。”
“可是她说大部分钱被没收了...”
“那肯定是骗人的,她丈夫开店做生意,怎么可能没钱?”
听到这些话,秋熙在门外站住了脚步。
原来,在家人眼中,她已经是个“富人”了。
晚上,秋熙和父母坐在一起,谈起了未来计划。
“爸妈,我下个月就要回中国了。”秋熙平静地说。
父亲一愣:“这么快?”
母亲更是直接表达了不满:“你六年没回来,现在才住半个月就要走?”
秋熙解释道:“我丈夫和孩子在等我,我答应他们很快回去的。”
父亲叹了口气:“那你以后多回来看看我们。”
母亲却仍不死心:“你能不能帮我们一家都去中国生活?”
秋熙为难地看着母亲:“妈,这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就在这时,电话铃声响起。
秋熙接起电话,听到了小山带着哭腔的声音。
“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我想你了...”
小山的声音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秋熙心中的锁。
她突然明白,无论家乡多么亲切,她的家已经在云南了。
08
第二天早上,一场家庭争吵爆发了。
“你就是嫌我们穷,不愿意和我们一起生活了!”母亲情绪激动地说。
秋熙摇头辩解:“不是的,妈,我只是有自己的家庭责任。”
父亲也插话:“你在中国有了新家,就忘了我们这个老家了。”
秋熙终于忍不住了:“你们知道我为了回来看你们付出了多少吗?”
她哽咽着说出了实情:“我丈夫拿出了我们全部积蓄,我们贷款盖的房子还没还清...”
“为了凑齐这笔钱,他冒险做了很多危险的活计,小山病了也舍不得去大医院...”
这番话让父母沉默了。
母亲眼中闪过一丝愧疚:“我们不知道...”
秋熙擦干眼泪:“我爱你们,也爱我的丈夫和孩子,我真的很难...”
父亲轻轻拍拍女儿的肩膀:“女儿,爸爸理解你。”
这场争吵后,家里的气氛有些尴尬。
秋熙决定出门走走,散散心。
在集市上,她遇到了金阿姨,就是当年介绍她嫁到中国的那位媒婆。
“秋熙!你回来了?”金阿姨惊讶地问。
秋熙点点头:“嗯,回来看看父母。”
金阿姨拉着她坐下,问长问短。
“你在中国过得如何?丈夫对你好吗?”
秋熙如实回答:“他很好,对我很照顾。虽然我们不富裕,但生活还算安稳。”
金阿姨若有所思:“你知道吗,像你这样远嫁的姑娘,能有个好归宿的不多。”
她告诉秋熙,有个女孩嫁到韩国后,被丈夫卖到了酒吧。
还有个女孩嫁到日本,至今下落不明。
“你很幸运,秋熙,珍惜你现在的生活吧。”金阿姨意味深长地说。
回家的路上,秋熙思绪万千。
她想起了李明山的点点滴滴。

初到云南时,他整夜守在门外,怕她害怕。
学习汉语时,他不厌其烦地一遍遍教她。
怀孕时,他变着法子给她做可口的饭菜。
小山生病时,他彻夜不眠地照顾。
这些回忆,让秋熙的心越来越偏向云南的家。
回到家,秋熙发现父亲在收拾她的行李。
“爸爸,你这是...”
父亲微笑着看她:“准备送你回家。”
“这里不是我家吗?”秋熙疑惑地问。
父亲摇摇头:“女儿出嫁了,她的家就在丈夫那里。”
秋熙眼眶湿润,扑到父亲怀里。
“爸爸...”
父亲拍拍她的背:“去吧,别让你丈夫和孩子等太久。”
母亲也走过来:“妈妈不该那么自私的,你有你的生活。”
秋熙看着父母,心中充满感激。
“谢谢你们理解我。我保证,以后有机会一定再回来看你们。”
就这样,秋熙做出了回到云南的决定。
不是因为哪里生活条件更好,而是因为那里有她的责任和爱。
09
离开家乡的那天,比六年前离别时少了些伤感,多了些成熟。
秋熙抱着父母:“爸妈,保重身体,我会常写信给你们。”
父亲塞给她一个小包:“带上这些种子,在云南种点家乡的菜。”
母亲悄悄塞给她一些家乡的小吃:“给小山尝尝朝鲜的味道。”
带着亲人的祝福,秋熙踏上了归途。
回程比来时顺利许多,有了经验的秋熙更加小心谨慎。
她把剩下的钱藏在多处,以防万一。
途中,秋熙结识了几位同样嫁到中国的朝鲜姑娘。
她们互相鼓励,分享各自的故事。
“刚开始真的很难,但慢慢就会好起来的。”秋熙安慰一位新嫁娘。
“关键是找个好丈夫,这比什么都重要。”另一位感叹道。
就在快到边境的前一晚,意外发生了。
秋熙和同伴们住在一家小旅馆,夜里遭遇了小偷。
她藏在内衣里的一千元不翼而飞。
“怎么办?这是我回家的盘缠...”秋熙急得直哭。
同伴们也帮不上忙,大家都带的钱不多。
绝望之际,秋熙想起了李明山的朋友金先生。
她鼓起勇气,拨通了金先生的电话。
“金先生,我是李明山的妻子秋熙,我在边境遇到了麻烦...”
金先生二话不说,答应立刻过来帮忙。
他不仅给秋熙带来了路费,还安排了可靠的向导送她过境。
“你丈夫是个好人,他帮过我很多。”金先生说。
秋熙感动不已:“谢谢您,我一定让他知道您的恩情。”
终于,秋熙平安到达了中国境内。
她按约定给李明山打了电话。
电话那头,李明山激动的声音传来:“你到哪了?我马上来接你!”
“我已经过境了,在边境小镇的客运站。”秋熙回答。
李明山说他立刻出发,让她原地等待。
秋熙坐在客运站的长椅上,望着窗外的云南山景,心中满是期待。
六个小时后,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站台上。
李明山风尘仆仆地跑过来,脸上写满了疲惫和欣喜。
“秋熙!”他大喊着冲过来。
秋熙站起身,泪水模糊了双眼。
这一刻,她知道自己做了正确的选择。
李明山紧紧抱住她:“你终于回来了,我和小山都快想疯了。”
秋熙靠在丈夫肩头:“我也很想你们。”
李明山接过秋熙的行李,心疼地看着消瘦的妻子。
“家里一切都好吗?”路上,他小心翼翼地问。
秋熙点点头:“都好,爸妈让我向你问好。”
她没有提起边境被没收财物的事,也没有提起遭遇小偷的事。
这些苦,她愿意自己咽下。
傍晚时分,他们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小村庄。
小山早已站在村口翘首以盼。
看到母亲的身影,他欢呼着跑过来:“妈妈!妈妈回来了!”
秋熙一把抱起儿子,紧紧搂在怀里。
“妈妈回来了,再也不离开你了。”她在儿子耳边轻声说。
小山开心地拍手:“太好了!我给妈妈画了好多画呢!”
回到家,婆婆也站在门口等着。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婆婆拉着秋熙的手,眼中含泪。
秋熙这才发现,这个曾经对她百般刁难的婆婆,现在也是真心把她当女儿了。
晚饭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听秋熙讲述朝鲜的见闻。
“那边条件怎么样?比这里好吗?”婆婆好奇地问。
秋熙笑了笑:“各有各的好处吧。”
李明山看着妻子,眼中满是疼爱:“以后有机会,我们一家人一起去看看。”
这一夜,秋熙睡得格外香甜。
第二天醒来,她站在院子里,看着云南的青山和朝阳。
这里的阳光,这里的空气,这里的一切,都已经融入她的生命。
李明山端着热气腾腾的早餐走过来。
“在想什么?”他温柔地问。
秋熙微笑着摇摇头:“想着我们的未来。”
李明山搂住妻子的肩膀:“只要我们在一起,未来一定会更好。”
岁月如歌,带走了秋熙的乡愁,留下了她在异国他乡的笑容。
那个曾经怯生生的朝鲜少女,如今已是一位坚强而幸福的云南妇女。
她的心,跨越了国界,在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里,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而那八千块钱,不仅仅是丈夫给她的盘缠,更是一份跨越国界的爱与信任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