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57岁参加长征,被毛主席亲切称为好朋友,建国后担任贵州副省长

空白充斥黯淡 2022-10-13 14:38:07

1936年2月,一位长须飘飘,穿着长衫的老人参加著名的红军长征,并且他跟着红军战士成功到达陕北,成为唯一一位参加过长征的爱国民主人士。他的这段特殊经历,成为我军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细数他的一生,历经两个世纪,三个时代。早年,他是一名地主,还曾遭受红军打土豪。但事情过后,他却被我军奉为座上宾,毛主席亲切称呼他是我们的好朋友和好同志,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这位老人特殊的一生。

出身地主却阅读马列主义著作

老人名叫周素园,出生在一个小地主家庭里。他的父亲是周煦,从小家里并不富裕,靠着母亲替人做针线谋生。周煦非常勤学,学有所成后,来到私塾教书。53岁时,被选为训导,积累了些财富,赎回一些田产,自此成为一名小地主。

而周素园的母亲也出身大户人家,勤劳俭朴,喜欢读书。周素园出生在这样的家庭,自小就聪慧过人,四五岁便能背诵唐诗宋词。长大后,他上过私塾,学堂,学习四书五经等传统礼教知识。

16岁时,周素园考上秀才。当时正逢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对年少气盛的周素园打击很大。他开始反思社会的落后,明白自己所学习的四书五经并不能改变环境,心里埋下革命的种子。

1897年,清朝侍郎十分赏识周素园的学识,劝说他钻研经学。周素园却回答:“中日甲午一战,我国已丧权辱国,如今中国已经是强邻环伺,国家随时都会面临被瓜分,我们还不赶紧寻求救国强国道路吗?在这里做那些咬文嚼字的文章有何用?”

此时的周素园,就已深刻认识到当时中国的落后,但是苦于知识的限制,无法找到解救中国的道路。于是为了寻找强国道路,拯救落后的中国,他想方设法找到新书籍,学习新文化知识。他阅读《海国图志》《出使英、法、意、比四周日记》等书籍,只要一拿到书籍,就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

为了扩大自己的眼界,他开始和志同道合的亲朋好友一起交流,了解世界,认识世界,学习世界各国的历史和经济、新兴改革思潮和发达国家的科学文化。从此,他真正从一个封建知识分子成为一名支持资产阶级的进步青年。

但是由于知识的限制,他依旧认为自己能够通过政治制度改变中国,让中国国富兵强。与此同时,他开始发表著作,批判清朝的落后,倡导改革国家制度。他在书籍中,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根本。

在时代的潮流中,周素园坚持批判时代的弊端,始终保持思想的先进性。他认为,不出数年,中国的局势将发生巨大改变,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对此,他的心情非常激动,立志要做时代的先行者和英雄。

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他想去日本留学,学习他国的先进经验,但苦于家境贫寒,实在出不起学费。这时正好传来一个好消息,贵州拟定出具公费,资助学生出国留学。于是他立即放弃现任工作,来到贵阳考试,希望能去日本留学。

可来到贵阳后,领导都以贵州需要发展为由,劝说周素园放弃个人利益,留在路矿公司工作。为了贵州的发展,周素园放弃出国的机会,选择留在贵州任职。几个月后,因为公司的工作很难进展,他又再次离职。

此时正好于德楷愿意出资创办一家报馆,因此周素园来到上海,负责创办报馆事宜。在上海,他结识很多留学生,看到很多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书报,开始接触到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张,探讨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

1906年,周素园回到贵州,发行《黔报》。它是贵州省的第一家报纸,其撰稿人包括多种阶级人士,主要发行关于爱国主义的文章,唤醒群众的爱国意识,推行民主革命。

文章一经发表,在贵州激起层层浪花,打破贵州的一潭死水,唤醒爱国人士的爱国热情。一次,他来到上海购买机器,结识张百麟。经过他的指导,周素园开始摆脱旧思想的影响,正式投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中。

在张百麟的建议下,他们共同创办自治学社。从此,周素园开始参加各种群众团体,推进革命运动。后由于周素园与黔报撰稿人思想产生分歧,他的文章开始在《西南日报》上刊登。

1911年,中国的土地上涌现众多革命运动,风云起伏。9月,周素园趁机联合各界人士创办自治学社,掌握贵州省的大权。

可惜由于思想认识的不足,导致最终失败,周素园被人追捕,陷入长期流亡生涯。此时他的妻子也不幸离世,更是让他受到重创,陷入彷徨失落。

这段时间,他先后到达重庆、武汉、北京等地,最终在镇守府的帮助下,发出一通电报,揭露真相,但仍不被重视。

无奈之下,他的生活陷入极度困顿,难以解决自身温饱。并且由于当时各方势力混乱,他作为一名拥有新思想境界的旧知识分子,在反动政权的倾轧下,毫无生存的余地。这一番路程,让他还年未四十,便已精神萧条,像极一位六七十岁的老人。

最终他依旧无法谋生,一家五口人只能依靠借钱,解决生存问题。为了生存,他回到贵州,担任黔军参谋长。本以为这是一个新兴政权,能够带给中国人希望,却没想到军阀间争论不断,权势利益纠纷不断,让他失望不已。1922年2月,他把所有的积蓄买下田地,回到毕节定居。

图|周素园

1923年,他再次来到上海。此时上海正逢国共第一次合作,给予周素园极大影响。两年后,周素园又回到毕节,退出政坛,开始闭门读书,过着安稳的生活。虽然他的身体好像脱离政治,但是他的思想依旧没有脱离,依旧在探索着救亡中国的道路,寻求正确的思想指导。

十年间,他大量阅读多种书籍,订阅多种报纸杂志,伏案写作。他不仅读中外历史,还读资产阶级著名思想家名著,认真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经过阅读众多书籍,他最终确定马克思主义真理就是正确的世界观。

这次思想上的确认,让他的思想真正有一次革命性的转变。他说:“是什么力量能够使得我转变呢?最突出的是高度的爱国热情,忧国忧民之心。”

从此,他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他积极主张自己的女儿,要抛弃迷信的思想,要服务社会,拯救国家,倡导她们树立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信仰。

他主张解放妇女,男女平等。他批判一切旧社会的封建思想,结合新思想,发表文章,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他也非常关心国家大事,关怀国家和群众利益。当贵州政府准备举借外债时,他写信严厉批判。

1931年,日军侵占东北三省,甚至将爪牙伸进华北,国家的危亡迫在眉睫,周素园心急如焚,但又苦于报国无门,只能待在家里惭愧不已。

加入红军队伍,建国后担任副省长

1936年,红军入驻贵州毕节。红军一进城池,立即按照政策打土豪分田地,没收地主的财产。周素园身为小地主,家里掌握多处田产,自然也被我军没收。

但面对没收,周素园并不害怕,站出来说道:“我这个地主和别人不太一样,我拥护红军,拥护革命。”对于这样一番话,红军指导员震惊不已。更令人震惊的是,红军战士们在周素园的书柜里发现很多马列主义书籍。并且这些书籍,还有阅读过的痕迹。

这说明周素园并没有骗人,书籍的主人是仔细阅读过的。这可是一个奇观,地主居然阅读马列主义书籍,指导员立即将此事报告给政委王震。王震听到此事,也震惊不已:“居然碰到一个读马列的地主?”出于好奇,他决定上门拜访这位老先生。

对于王震的到来,周素园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他讲述自己的故事。王震听完后,笑着说:“周老先生,你在国民党当过官,又属于地主阶级,红军战士来了,你怎么不跑呢?”周素园坦然回答:“我是当过官,但是我也没有害人,我现在是地主,但是我也没有发过不义之财,为何要跑?”

王震又接着问:“那你为什么要读马列主义书籍呢?”周素园笑了笑,回答:“中国总得找到一条光明的道路嘛,我已经研究马克思十年了,我觉得马克思说得对,我相信他。”听了周素园的话,王震更感兴趣,试探询问:“你现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现在红军抗日反蒋,你赞成吗?”他脱口而出:“赞成的,完全赞成。”

图|周素园

随后红军发放周素园的家财,放他回家。此后,王震经常来到周素园家里,介绍党组织的政策主张,进行亲切会谈。在我党的感召下,周素园担任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

同时,周素园加入我党的消息,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短短时间内,贵州的抗日救国军就发展成为三个支队,一下子建立三十多个农村乡农会,吸纳扩充五千红军新兵。

能够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不仅因为我党的正确领导,群众的思想觉悟高,还有就是周素园的积极认真工作,才能取得如此优秀的成果。不仅如此,在我党将领的建议下,周素园还给当时的军阀领导写信,争取一起抗日,救国救民,成功为我红二,六军团通过云南,渡过金沙江创造有利条件。

2月底,红军正式离开毕节。此时周素园将近57岁,接近花甲之年,而且遭遇坎坷命运,体弱多病,但他依旧选择加入红军队伍,跟着队伍行军。

但由于一路上,山高林密,气候恶劣,经常遭遇大雪极端天气,缺水断粮,条件艰苦,所以当部队来到云南时,周素园的身体开始体力不支,日渐虚弱。我党将领任弼时、贺龙等人担心周素园的身体,准备拨出一笔资金,送他去香港工作。

周素园听后,非常激动,没想到红军依旧没有放弃他。他激动地说:“我今年都快六十岁了,之前我没有找到光明,现在加入红军是我这一生中最光荣的事情,我就是死也要死在红军队伍里,我不愿意离开。”

听到这话,我党将领被周素园感动,决定让他继续跟着红军前进。不久,红军接到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共同抗日的命令。于是周素园跟随红军队伍改变方向,经过曲靖,马龙,普渡河等地,进入云南。

图|周素园(右)

4月27日,是周素园57岁的生日。虽然没有正式过生日,但是加入红军,他觉得这个生日是最有意义的生日。接着红军又渡过金沙江,翻越雪山,他都一一走过,留下特殊的印记。

6月9日,红军部队成功与红四方面军顺利会师。后来,他加入红一方面军的队伍,跟着红军战士,胜利地完成万里长征。

周素园身为57岁的高龄,又是一个知识分子,体弱多病,居然能跟着队伍成功到达陕北,让人惊讶不已。就年龄来说,他也是当时红军队伍里唯一的民主人士。

很多人疑惑,是什么让他有如此坚强的毅力?其实不过是一种信念,一种抗日救国的信念,一种为了实现中国富强的信念,让他坚持走完长征。

而周素园本人对于这段长征的经历,也终生难忘,非常自豪。他说:“我不但活着,还健康,不但出乎你们的意料,也出乎我自己的意料。”

在信件里,他简单描述长征的路程。长征路上,晚上连个住处都没有,几乎只能睡在草地上。吃的食物,也就是裸麦,饥饿的时候,用开水一调,就这样兑水喝,条件非常艰苦。

他还描述了红军领导同志们,对他的关怀。他写道,王震和他同吃同住,百般照顾。战士们对他嘘寒问暖,给他端上热腾腾的黄豆汁。可以说,他能够坚持走完长征,一方面是自己的信念,一方面就是红军战士们的关怀。

长征结束后,周素园还受到毛泽东等人的接见。而毛泽东对于这样一位特殊的人士参加长征,也感到高兴不已,鼓励他继续好好学习革命理论,好好工作。

之后在我党的安排下,周素园来到延安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在此时期,党对周素园给予很高的优待和照顾,但是他毕竟年事已高,体弱多病,两脚也患上疾病,生活不能自理。

在这样的情况下,医护人员精心照顾周素园,我党领导同志也经常去看望,给他缝缝补补。但即使如此,周素园还是未能痊愈。

对于这些,周素园非常感动。同时,他也觉得很惭愧,自己非但不能工作,还要接受别人的照顾。于是他向毛泽东报告,回到老家贵州工作的想法。毛泽东接到周素园的信件,很快回信:您是我们十分亲切的朋友和同志,如果您已经下决心要走,我是同意的。

于是周素园以八路军高级参谋的身份,准备去往西南各地,宣传团结抗日的主张。临行前,毛泽东,朱德等人为他设宴饯行。在宴会上,毛泽东说:“周先生,虽然你没有入党,但是也算是红军的一员,不可以不知道历史,走之前能不能简单写一点给我。”

周素园答应了,将自己撰写的自传交给毛泽东。临走前,他留下临别赠言:“共产党是吃苦耐劳、命令贯彻的政党,政权一定是你们的。”又经过一番长途跋涉,周素园回到云南,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那段时间,每天都有人慕名前来拜访周素园。周素园也借此机会,积极传达党的思想主张,介绍一些青年去延安学习。1938年,周素园回到老家毕节,可这却是他人生又一段悲惨经历的开始。

他刚刚回到毕节,就受到国民党的政治打压,秘密监视,失去人身自由12年。这十二年间,他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疾病交加。但是他依旧没有选择向国民党妥协,而是默默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坚持我党的领导。

他相信我党一定能取得全国性的胜利,能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在漫漫长夜里,他依旧坚持党的信仰,耐心等待着革命的胜利。然而家庭的变故,再次击垮这位老人的精神。一是住房要被迫收回;二是三女生大病,学业中断;三是重庆沦陷,四女失去消息;四是长女病逝,白发人送黑发人。对于这位老人都是不可磨灭的打击。

尽管如此,他依旧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阅读延安寄回的书籍,购买进步杂志,时刻关心国家命运。虽然他离开延安,但是他的心一直向着党组织和全国人民。与此同时,党组织也没有忘记他。

毛泽东曾经托人给他送来一条延安生产的毛毯,可惜由于路途遥远,最终未能送到。1947年,他开始书写长征回忆录,给后人留下资料,可惜这部著作遗失了。

不幸的是,周素园的种种行为,也引起国民党的憎恨,几次三番欲对他下手,幸好都有惊无险,加上贵州顺利解放,周素园成功逃脱敌人的魔爪。

1949年11月,解放军的队伍再次进驻毕节,周素园高兴不已。毕节解放后,周素园迈着年老的身躯,协助解放军干部做好社会工作,建立政权。新中国成立后,他写信给毛主席,恭贺革命的胜利。

后来,他多次参加会议,接受邓小平、刘伯承、贺龙等人的接见,出任贵州省副主席和副省长等职。1951年,周素园来到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他见到朱德、王震、周总理等人。没几天,毛主席还单独接见了他。

在谈话中,周素园以自己年事已高为由,向毛主席提出,辞去副主席一职。毛主席说:“你的精力是差点,但坐在那里也能起作用,以后开会,能来就来,不能就不要勉强,以身体为先。”

聊天结束后,毛主席送给他燕窝,亲自送他到大门外。第二天,周素园就贵州的发展,提出自己的意见,交给毛主席,皆被采纳。由于有着中央同志们对他的关怀,他的身体也渐渐康复,精神状态越来越好。

图|毛主席

他在日记里写道,看着如今的中国正在越来越好,多年的理想最终实现,真是人生的幸事!周素园的一生,可以说是历经多个思想阶段的变化。他身为一名从小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旧知识分子,能够在老年时勇敢走向革命的道路,其勇气不得不令人钦佩。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