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五味(酸、咸、辛、苦、甘)与人体的健康关系被深刻阐述。五味入于口,不仅滋养着我们的身体,同时也可能因偏嗜而导致各种病变。以下是黄帝内经中关于五味偏嗜的表现及其原理的详细解析。
一、五味偏嗜的表现酸味:酸味注入筋,多食酸味会使人小便不通。酸味具有收敛作用,过量摄入会导致膀胱收缩,影响尿液排出。咸味:咸味注入血,多食咸味会使人口渴。咸味与血相合,使血液浓稠,需要胃中津液不断补充,导致津液不足,咽部干燥。辛味:辛味注入气,多食辛味会使人感觉心如火烧。辛味具有发散作用,过量摄入会刺激上焦,使营卫之气受到熏蒸,长时留滞胃中。苦味:苦味注入骨,多食苦味会使人拘挛、呕吐。苦味具有沉降作用,过量摄入会闭塞三焦气行之路,导致气机不畅。甘味:甘味注入肉,多食甘味会使人心闷。甘味具有滋养作用,但过量摄入会导致胃气柔缓,胃壁松弛,容易化湿生虫。二、五味偏嗜的原理酸味:酸味进入胃内,其气涩滞不滑,具有收敛作用。酸味上行至两焦但不能随气化运行而出入,便停滞在胃中。若胃中调和温暖,酸味下注膀胱,膀胱的尿脬遇酸收缩,导致尿液排出不畅,形成小便不利之症。前阴是宗筋汇聚之地,故酸味走筋。咸味:咸味入胃后,其气上行至中焦,输注于诸脉与血相合。咸味使血液浓稠,需要胃中津液稀释,导致津液不足,咽部和舌根部干燥,出现口渴现象。血脉是中焦化生的精微输布周身的通道,故咸味走血。辛味:辛味入胃后,其气味行于上焦。上焦将中焦的水谷精微布散到体表,过多摄入辛味会刺激上焦,使营卫之气受到熏蒸而长时留滞胃中,形成心如火烧的感觉。辛味与卫气伴随同行,故辛味入胃后与汗一起发散出来。苦味:苦味入胃后,胃中的五谷之气都敌不过苦味。苦味下行至下脘,闭塞三焦的气行之路,导致气机不畅而拘挛呕吐。牙齿是骨的外露部分,苦味经过牙齿进入体内又随呕吐外出,说明苦味走骨。甘味:甘味入胃后,其气弱小不能上行至上焦,而是与谷物一起留在胃中。甘味使胃气变得柔润而气缓,胃壁松弛容易化湿生虫。寄生虫喜食甘味而在胃中蠕动,使人感到心中烦闷。甘味入脾,脾主肌肉,故甘味走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