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宁专栏:《商周前桯钻和管钻的痕迹区别》

乐艺会 2024-08-16 07:06:47
商周前桯钻和管钻的痕迹区别

徐文宁

徐文宁, 1990年国家文物局授予文物鉴定职称,国内著名文化经纪人 艺术品收藏家、鉴定家。历任江苏爱涛拍卖公司副总经理、北京光华路5号艺术馆副馆长、北京天物馆副馆长、江苏省文交所副总经理、南京大贺传媒首席艺术顾问、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建设顾问、文物鉴定专家、上海海关学院文物缉私客座教授。出版《北京光华路5号艺术馆图录》《天物馆藏瓷》《玉佩收藏的故事》《台阁气象—长乐阁明清状元书画集》等十余本艺术类书籍,为国内20多家杂志、拍卖公司撰写百余万字鉴赏、拍卖信息类文章。2008年发表全国第一篇 “艺术品证券化新尝试”论文,系统阐述理论和运做模式。

商周前已经有了桯钻和管钻。“桯钻”早在新石器晚期玉器上就有发现。是以实心细棍状的钻,在低速解玉砂的作用下,完成钻孔。(图一、二)是新石器晚期的“桯钻”玉器穿孔。我们可以发现“桯钻”的孔痕,大体都呈上口较大、下口较小,且外口缘不规则,孔底呈现碗底斜坡形尖细孔。坡形尖细孔往往并不是在碗形底的中心。这说明孔道的贯通,并不是依靠两边的对钻自然形成。而是把底口敲开,这是为了保护钻头不因卡住,而导致玉器因被卡而伤坏。

同时期“管钻”在玉器上也有发现。只不过一开始也许是利用自然界的竹子或者是兽鸟的胫骨,只要是空心的,便可以完成“管钻”的孔痕。比如良渚玉琮的芯料就是由“管钻”而成的。至于商周时期可能使用的青铜钻,只是与文化期的“管钻”所钻的孔痕,在加工形态上有所差异罢了。从加工的便利和制作工具的难易程度上观察,“桯钻”要比“管钻”原始点。因为根据观察早商时代的那些松石小嵌片,发现在这些小嵌片的背面,留有一些粘痕。由此可以推测当初已使用了胶粘物,因而很可能古代管钻也可能已采用了我们现代的复合工艺,既在细棍状的头部按装了一节管钻。(图三、四)是新石器晚期的“管钻”玉器穿孔。我们可以看到“管钻”透孔壁上,留有螺旋纹的痕迹,或者因为两头对钻因错位,略有些钻偏而形成的“台阶”痕。桯钻之所以会出现那样的蜂腰孔形,主要是因为桯钻材质软,面对玉料的坚硬,在解玉砂的作用下不停转动,在不断钻进的过程中,桯钻头必然会逐渐有所磨损,而头部逐渐变小变细。因而钻出来的孔形也就会形成那种头部较细的斜坡形。

(图五)是春秋玉片上的桯钻孔道微痕,它不象新石器晚期玉石钻孔外缘的不规则,外口沿比较圆,并且也不象管钻孔有明显的螺旋纹。那是因为春秋时期的钻速比较快,另外桯钻在钻孔的时候,原始钻痕被后面的磨痕叠压,出现不了管钻那样的螺旋纹痕迹。那么,使用“管钻”透孔为什么会在孔壁上留下螺旋纹呢?首先是由于当初的技术设备的局限性和钻速慢,“管钻”在钻进玉料以后,旋转时容易出现晃口,也就是同心圆把握的不好。

春秋桯钻

商代桯钻尽管“管钻”比“桯钻”在定位上比较稳定,孔的外缘也比较周圆。但是晃口这样工艺瑕疵会在孔壁上造成不规则的螺旋纹。这是由于当初用的管型钻头,即使是青铜管钻,相对玉石也显得质软。并且原始青铜管钻的管壁也厚,在钻孔过程中,管壁逐渐磨损变薄,其结果是一小段是由粗的管钻磨的,另外一小段是由磨损后变细的管钻磨的,如此这样也会造成所钻的孔壁上的螺旋纹,圈和圈之间出现圈底口较大、圈上口较小的现象。随着无数次的晃口旋转摆动下,粗细不均匀的解玉砂,使的螺旋纹顶面趋于平缓,且旋纹断断续续。

商代桯钻

商代管钻

周代管钻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