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提议:完整保留北京旧城区,为何被苏联专家否决?

观今品古 2025-01-23 11:48:41

侯仁之曾经说过:“如果北京旧城不是规划的那么杰出,那么改造它将会是容易的。”

这是因为北京旧城可以说是封建制度的“集大成之作”,北京内外两城宛若两个世界,内城和外城之间其实是相互隔绝的,其如此设计的核心目的在于将皇权与普通人彻底隔绝开。所以旧北京城的一切规划,都是为“隔绝”而服务的,可是新时代我们所需要的并非隔绝,而是融合。

新中国建立初期,我们围绕着北京城的“建”与“拆”,爆发了太多的争论,究竟是要兼顾北京的文化和发展,还是干脆将整座北京城“博物馆化”。我们对北京的建设究竟是延续了这座城市的“新生”,亦或是干脆就是急于摆脱落后局面而对城市发展缺少规划的“急功近利”?

而在这个过程中,极力为北京旧城保护而奔走呼号的梁思成,似乎在世纪之交也成为了北京城的“逆行者”,是所谓“政治压力的牺牲品”。诚然,梁思成的故事确实是一个悲剧,但是当狂热渐渐褪去之后,似乎我们也会发现,在这段故事中,梁思成也并非“一定正确”...

不可能成功的乌托邦

在后世,梁思成当初对北京旧城的保护,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梁思成的“风骨”似乎已经超越了对错本身,成为了人们所主要津津乐道的对象,也成为了很多人鼓吹梁思成北京规划的理由。

梁思成当初说过的那句:“事实会证明,我是对的!”

似乎更是证明了梁思成的“前瞻性”,但是说句不好听的,如今某些人能够不咸不淡的说几句话支持梁思成,能够高唱梁思成当初的“慷慨悲歌”,那是因为你没有生活在臭水沟遍地的旧北京,挤在香港九龙城寨那样的鸽子笼里面,而梁思成的计划就是一个注定无法完成的“乌托邦”。

因为他忽略了,旧北京城内那一百三十万人口。

1949年1月31日,北京和平解放之后,我党和解放军的领导机构也从河北迁往了北京,而原有北京的军政机关并不足以满足作为首都的职能需求,也无法安置如此多的政府机构,哪怕我们占尽了旧北京的各种王府,亦是不够的。

因此北京作为首都的建设规划,也必须在此时被提上日程。而在当时北京城内关于如何规划建设行政中心,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出于成本考虑,认为应当利用旧北京现有基础设施,就在旧北京建设行政中心。

另一派则以梁思成和陈占祥为首,他们从“保护文物”的角度出发,认为行政中心应当设立在所谓的“新北京”,梁思成更是认为旧北京“最好要原封不动的保留下来”,因为“北京整体就是一个文物”。

这个所谓的“新北京”,其实是日据时期的一个规划构想,日本人当时在东郊建设了一个工业区,在西郊则建设了一个新城区,当时那里已经有了一定的建设基础,所以梁思成认为应当将行政中心放在那里,这样和旧北京的文化性质就不存在冲突了。

中直机关供给部,后来也委托梁思成设计“新市区规划”,但是这却被梁思成误以为是中央同意了他的观点,这完全就是扯淡,政府要梁思成规划的是“城区”,而不是“行政中心”。在当时,开发北京城的西郊西城区,其实也是共识,但是从来没有人说过真的要把行政中心迁到那里。

所以当这个计划真的被呈上来之后,很快就被束之高阁了,因为梁思成的规划完全就是不对旧北京进行任何利用,将整座旧北京改成完全文化性质的“博物馆”,甚至主张拆了中南海的围墙,将其打造为“文化公园”...

然而周恩来却表示:“如果我们不是以一种长远的想法来看待北京城,而只是将之当作一个古董花瓶,那么等待着它的可能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但是梁思成这个计划看上去似乎也很美好,北京的行政职能和北京的文化属性似乎也得到了兼容,然而问题真的只有这么简单吗?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碰撞

梁思成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毛主席可以领导政治,经济,但是他领导不了建筑。”

梁思成说的是一句全对的废话,毛主席不是神,他当然不懂建筑,但是建筑却是服务于人的,尤其是作为首都的建筑规划,政治永远都是它的“客户”,梁思成懂建筑,但是他也只懂建筑。

他觉得是政治插手了它不该插手的地方,但是他却没有意识到,其实是他一厢情愿的想要将政治从有其一席之地的地方,赶出去。

梁思成服务不了他的“客户”们,但是有人可以。1949年莫斯科市苏维埃副主席阿布拉莫夫率领17人市政专家团抵达北京,帮助中央研究北京的市政规划计划。与西郊建设方案完全不同,苏联建筑专家巴兰尼可夫提出了将行政中心设置在旧城内,天安门广场及长安街东单至府右街的设想。

而这个设想被提出之后,立刻引起了梁思成和陈占祥等人的反弹,因为将行政中心设立在天安门附近,势必将会导致对北京原有建筑的拆除。但是作为“顾客”的毛主席,他本人更倾向于巴兰尼可夫的计划:“政府机关设立在城内,政府次要机关设置在新市区,我的意见是这个决定是正确的,也是经济的。”

而当时政府内其实也整体偏向于苏联方案,原因很简单,这个计划花的钱更少,是考虑到整体国民经济的计划,而新城区的计划“过于主观”,对实际条件估计不足,因此不能采纳。阿布拉莫夫也谈到了当初莫斯科的建设经验,当时也有人提议不改建莫斯科,而是在旁边建设新首都,但是苏共中央全体大会拒绝了这个建议,最后他们成功改建了莫斯科。

苏联人给出的理由是:

北京是一座好城市,没有舍弃的必要。只有在承认北京市没有历史性和建筑性价值的情形下,才应该放弃新建和整顿原有城市的计划。如果行政中心整体迁出城外,就是承认市内130万人口是没有价值的。我们在莫斯科拆毁房屋,不超过新建筑房屋全部费用的20%-25%,这里还算入了拆房迁移人口建筑房屋的费用,我们能够将更多经费用于改善基础设施。

北京城当时的问题在于,没有足够的房子容纳迁入的政府机关,为什么没有房子容纳?

因为北京本身的承载能力就已经达到了极限!建设行政中心本身,对于北京而言反倒是一个机会,因为建设行政中心的同时也会改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北京的承载能力,改善在北京城内130万人口的生活条件,填平那些臭水沟和用了几十年的下水道,拓宽拥挤的马路,建设更多的住房。

换位思考一下,你是一个北京的普通市民,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了解放军,然后等着共产党填平臭水沟,修好几十年不修的马路,结果新政府拍拍屁股跑去了当年日本人建设的新城区住新房子去了,你什么想法?

当时的情况就是,我们手头的经费,只能支撑建设新城区,或者改建旧城区这两个计划中的一个,如果我们选择新城区,那么就势必要把旧城区的130万人口一同抛弃,这现实吗?

当然,你可以说修建新城区,也能有效的将北京城的人口释放转移,但是这需要时间,且需要考虑经费,新城区势必不可能容纳太多旧城区的人口,因此旧城区的问题仍然存在。

列文森说过:“如果一件历史物品想要在下一个历史时期存活,那么就必须无害化。”北京是北京,北京不是平遥,北京是首都,但是北京不可以是古城!北京所需要的,事实上也是被“无害化”。

参考资料:

《首都行政中心位置确定的历史回顾》 左川

《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城市规划的有关问题》 张其锟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