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夜间投喂,仿月相照明,湘西山区,生态园创新
大鲵,也就是大家俗称的娃娃鱼,这可是一种极具价值的动物。它是一种古老的两栖动物,在生物进化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从生态价值来看,大鲵有助于维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平衡,它是很多水域生态系统中的旗舰物种。大鲵肉质鲜美且营养丰富,在餐饮市场上也曾有过很高的经济价值,但现在野生大鲵受到严格保护。
在养殖大鲵的过程中有不少痛点。大鲵对环境要求特别高,水质的酸碱度、水温等都需要精准控制。就像湘西山区的一位养殖户朋友跟我说,他刚开始养大鲵的时候,水温稍微有点波动,大鲵就出现活动不积极的情况。而且大鲵生长缓慢,一只大鲵要养到合适出售的大小,短则几年,长则五六年。
说到大鲵养殖场,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情况。在北方的一些干冷地区,养殖场在冬季得做好防寒措施,大鲵不太能适应寒冷的天气,要是有冰块进入养殖水体,大鲵可能会生病。而在南方湿热的环境下,又要特别注意避免水体发霉变质。比如广东的一家养殖场主,他就因为夏季湿度太大,水体没有及时换水,导致大鲵感染了霉菌,损失惨重。
我听说湘西山区的那个生态园就很有创新精神。他们在夜间给大鲵投喂这件事上做了很多研究。以前人们觉得晚上大鲵应该休息,可湘西山区的这个生态园发现,大鲵在夜间也有进食的欲望。但是普通的夜间照明会干扰大鲵的自然生长节律。于是他们想到仿月相照明。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根据月相的变化调整光照强度和时长。就像正月里,月亮慢慢从新月变满月,养殖园里的光照强度和时长也按照这个节奏变化。
我身边有个朋友专门去看过这个生态园。他说那里除了仿月相照明这个创举,种植了很多绿植来调节生态环境。他给我说了三种不同的绿植,一种是桫椤,这是一种古老的蕨类植物,桫椤喜欢生长在较为阴湿的环境中,它的叶片宽大舒展,对调节小环境的湿度和温度有一定作用。还有长叶肾蕨,它相比桫椤体型小一些,长叶肾蕨生长速度相对较快,它对光照要求稍高一点,在养殖场半阴的区域长得很不错。再有就是垂穗石松,垂穗石松相比前两者更具草本植物的特性,它比较矮小,能在岩石缝隙等地生长,它的根系发达,能起到很好的固土作用。这三种绿植在不同区域发挥作用,共同营造适合大鲵生长的生态环境。
这个生态园还对投喂的食物进行精心挑选。大鲵是肉食性动物,一般吃一些小鱼小虾之类的。他们会定期检测水体的营养物质含量,根据结果调整鱼的投喂量和种类。而且,他们在投放小鱼的时候也很有讲究,不是胡乱一扔,而是模拟大鲵在自然状态下的捕食方式。如果是散养在较大水域的大鲵,他们会将小鱼分散投放,让大鲵有追逐捕食的过程,这对大鲵的健康成长很有帮助。
像在一些养殖场的实际经验中,大鲵在2个月的生长阶段,它的身体会有比较明显的变化。这个时候如果饲料搭配不合理,在湖南的一个养殖场就发现,大鲵的体色会变得暗淡,生长速度也会放慢。后来调整了饲料,增加了一些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成分,大鲵的生长状态就又变好了。
从1年的周期来看,大鲵的养殖成本主要包括饲料、水电、场地维护等方面。在四川的一个大鲵养殖基地,由于靠近山区,水源比较丰富且水质好,水电成本就相对低一些。但随着大鲵养殖规模的扩大,饲料的成本逐年增加,这就需要不断寻找性价比高的饲料来源。
从3年的时间跨度来说,一个大鲵养殖场如果想要实现盈利,除了要管好大鲵的生长,还得考虑大鲵的市场需求和价格波动。有的地区因为当地政策大力扶持大鲵养殖,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养殖户收益不错。但也有地区因为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大鲵卖不上好价钱。
这种湘西山区生态园的创新养殖模式,对整个大鲵养殖行业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比如说这种仿月相照明,可能对大鲵的内分泌系统或者生长激素的分泌有积极影响,但目前还没有非常深入的研究。还有这种绿植营造生态环境的方式,在其他地区的养殖场是否能照搬,还是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像在北方的养殖场,冬季的低温可能会让一些热带绿植无法存活。
在大鲵养殖的场景方面,养殖场养殖相对来说便于集中管理和科学操作,但成本较高。像湘西山区有很多适合大鲵生长的小山溪和山洞,散养在一些合适的地方,虽然成本低一些,但管理起来难度较大,比如不好统一投喂,也难以监控大鲵的生长状况。
再看养殖大鲵的时间节奏。在3 - 5年左右的养殖周期里,如果遇到突发的自然灾害,比如洪水或者泥石流(这在湘西等山区是比较可能的),对于大鲵养殖的打击可能是毁灭性的。就像之前有一个养殖场在山谷底部,遇到了一场较大的洪水,很多大鲵被冲走了,养殖户几乎血本无归。所以在养殖场的选址和基础设施建设上,需要考虑到这些风险因素。
在投喂时间方面,除了夜间投喂这个点,不同季节的白天投喂时间也得有所调整。在南方夏季,高温时段大鲵也不太活跃,这时候如果集中投喂,大鲵可能不会很好地进食。所以在湖南南部的一个养殖场就尝试把白天投喂时间分成几个小的时间段,避开中午高温的时候,这样大鲵的进食情况就好了很多。
大鲵养殖还涉及到繁殖环节。对于一些养殖时间长的大鲵养殖场,繁殖技术也是一个重要的关注点。我听说过一个养殖场的案例,在南方一个有多年大鲵养殖经验的地方,他们经过多年的摸索,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当地气候的繁殖方法。他们发现,在每年春季雨水较多的时候,模拟自然环境营造一种水流和湿度适宜的环境,大鲵的繁殖成功率比较高。
还有一个养殖场在1年的养殖时间里,尝试了一种新的水质净化技术。这个养殖场在湖南的山区,他们利用一些本地的微生物菌群来净化水体,而不是单纯依靠化学药剂。这样既保证了水质,又避免了化学药剂可能对大鲵造成的不良影响。
在养殖大鲵的过程中,对于大鲵的健康监测也很重要。这个湘西山区的生态园除了关注大鲵的外观状态,还会定期对大鲵进行一些简单的健康检测。在北方的一个养殖场,就曾经因为忽视了大鲵的健康监测,等到发现大鲵大量生病的时候,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从2个月的养殖周期来看,这时候大鲵的体重可能会增加不少。在湘西的这个生态园,这个时间段内,他们会根据大鲵的生长速度,适当调整养殖密度。如果发现大鲵生长缓慢或者密度过大,就会适当分池。
大鲵养殖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优势。比如在湖南西部这样的山区,水质清澈、山清水秀,大鲵有很多天然的栖息环境可以模拟,能养出品质较好的大鲵。而在四川的一些盆地周边山区,虽然没有湘西山区那种特别原始的自然风貌,但这里的气候比较温和,适合大鲵冬季越冬,在养殖技术上也有自己的特色。
大鲵养殖这个行业还有很多未知等待探索。像这个湘西山区的仿月相照明和绿植搭配营造生态环境的模式,从长期来看,对大鲵的繁殖能力和遗传稳定性是否有积极影响,这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而且,随着人们对生态环保的重视,大鲵养殖如何更好地与当地的生态旅游相结合,也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最后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要在你的家乡发展大鲵养殖,你觉得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又可能会面临哪些挑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