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剑英与周恩来年龄只差1岁,他们都是南方人,出生在小康之家,任职黄埔军校,人生有着诸多相似的轨迹。同为开国元勋,叶剑英位列“十大元帅”之一,周恩来成为了“人民的总理”,然而他们亲密无间,在日常生活中时常直呼彼此姓名。
从1924年青葱岁月里相识,到1976年周恩来溘然长逝,叶帅与周总理之间的友谊长达半个世纪之久。76岁的周总理住进305医院后,77岁的叶剑英始终是他身边最亲近与最挂心的人之一,他曾向医院厨师抱拳拜谢:“拜托大家了,让专家们吃好,也是照顾好总理”;他也曾在1975年底的最后探病时,支走了所有医护人员:彼时他心急如焚,举目四望,有一件事,只能与已经病危的总理商量对策。
“坚强后盾”叶剑英:第一时间得知周恩来癌症复发,医生驱车向他求援1973年1月5日清晨,连续工作20多个小时的周恩来结束了一夜的工作。保健医生张佐良整整一晚都守候在总理身边,见总理回到卧室,便抓紧眯一会。
睡梦中,张佐良突然被总理的警卫秘书张树迎叫醒,那时的张树迎已经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尿,都是红的,全是血”。张佐良只见张树迎手里端着一个尿壶,里面充满了鲜红的血尿。
血尿意味着总理膀胱癌的病程又加深了一步,让人们心惊胆战的事情还是来了!
看着躺在床上一言不发,也不让旁人安慰的周恩来,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们心如刀绞。突然间,他们不约而同地想起了叶剑英元帅——周恩来的青年知己、中年战友,最信任和最亲密的老伙计。医生们立即开车去向叶剑英求援。
早已过了古稀之年的叶剑英,看到医生们还没说话就已经流下眼泪的场景,立即明白了总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然而,他却完全没有预料到,总理的膀胱癌已经发展到了尿血的程度。
三个月后,病情已经不允许再等的周恩来不得不暂时放下繁重的工作,接受手术治疗。主刀的吴阶平医生大胆选用了“一步走”治疗方案,用电烧手术器械烧掉了病灶。术后,周恩来的身体状况持续好转,整个夏天,他都奔走在祖国大地上,从延安、西安到洛阳,到处都有周总理的身影,兴致所至,他甚至徒步爬上了大寨的虎头山。
然而好景不长,秋末的一天里,周恩来在与客人谈话的间歇解手。从卫生间出来,周恩来沉默着看了保健医生张佐良一眼。就是这一眼,让张医生顿时心跳加速。张佐良进入卫生间后,脑子“嗡”的一声:周总理又一次尿血了!
当时叶剑英正在陪同总理接待客人,张医生慌张之中再一次想到向叶帅求助。他递给叶剑英一张纸条,上面写了16个字:叶帅,总理刚才小便出血,看来已经复发。叶剑英看到“复发”两个字,听到医生讲述总理因为拒绝化疗而癌细胞失控时,急忙转而安慰医生道:别紧张,要沉住气,我来想办法。
“无微不至”叶剑英:每日风雨无阻探望,在周恩来的病床旁屏风外默默守候1974年6月1日凌晨,周恩来总理结束了一整天的工作,走到了他生命的最后一站:305医院的病床。在此前的半年中,他有74天连续工作14个小时以上,连续工作24小时以上的情况有5次,最长一次连续工作30个小时。
人们都知道,彼时的周恩来不仅是一位老人、更是一位病人,将国家扛在肩上、苦撑危局的他耗尽了自己的心血,就连住院都选在了完成一天工作的午夜以后。事实上,周恩来总理一入院就上了手术台,对他而言,做术前准备的时间都是奢侈而珍贵的。
叶剑英将一切都看在眼里,他急在心上,却只能为周恩来“打好前战”,尽力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在周恩来手术期间,满头白发的叶剑英亲自来到医院里的专家食堂,向伙房的厨师们抱拳拜谢:拜托大家了,让家专家吃好,也是照顾好总理,拜托,拜托!
叶剑英虽然是军人出身,在照顾老友时却心细如发,医务人员的夜餐费用、生活补助、伙食标准都是他亲自拍板制定的。周总理住院初期,叶剑英每天都会到医院探望,有时因为时间太晚总理已经入睡,他便在病床旁的屏风外坐一会,什么也不说,只是静静地守着。
作为广东人,叶剑英是一位美食家。每次探病,叶剑英几乎都会带着“好吃的”来到医院。有一次,叶剑英钓到一条30多斤的大草鱼,便红烧、清蒸、炖汤做了各种花样带到医院,请周恩来和医疗组的专家们一起吃。后来工作人员专门打电话给叶剑英表示感谢,叶帅一听,积极性更高了,所幸专门又钓一条大鱼,并捎话这次是专门慰问工作人员们的。
直到后来周恩来病危重已经无法进食,叶剑英仍然特意带美食犒劳照顾周恩来的医护人员们。
“疾风劲草”叶剑英:最后一次探病支走医护人员,最后一个要求意味深长“能延长一天就延长一天,哪怕是多延长一小时、一分钟,只要可能”始终是叶剑英对周恩来这位老战友的治疗期盼。然而他在心底里清楚地知道,早就怀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忘我工作的周恩来,病情已经发展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1975年12月底,78岁的叶剑英最后一次走进周恩来的病房,那时的周恩来已经难以说话,只能以微微一笑示意。叶剑英见状百感交集、欲言又止,他让所有人员离开病房,无论送水送药,不按铃不许进入,只留了两位医生护士远远站在屏风外监视心电示波仪。
惊扰病危之际的老友,叶剑英此举实属无奈,因为局势多重矛盾交错在一起,令叶剑英心急如焚。在短暂的交流后,周恩来虚弱地叮嘱叶剑英一句话:要注意方法,无论如何不能把权落到“他们”手里。“他们”是谁,叶剑英心知肚明。
叶剑英并没有想到,这会是自己与周恩来的最后一次见面。凭借着半个多世纪的阅历与经验,叶剑英离开医院时特别严肃地告诉周恩来的卫士张树迎和高振普,一定要24小时守在总理身边,随时准备好纸和笔,一刻都不能离人。
然而,虽然周总理离世前几天依然意识清楚,却最终留下了空白的纸张,在生命的最后几天中,他什么都没有说,直到告别人世。当张树迎和高振普将白纸交给叶剑英时,他瞬间明白了周总理的苦衷和用意,叶帅老泪纵横地说:哎,他一生顾全大局……啊!
周总理为国操劳一生,不论情势如何艰难,只要说一句“剑英,你说呢?” 叶剑英便立刻心领神会、挺身而出,周恩来便能获得他坚定的支持。从1924年到1976年,周总理与叶帅52年的友谊都化作一句“国步艰难,千万为国珍重”的嘱托,随风而去,却永远不会消逝。
1976年10月,叶剑英坐镇怀仁堂。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彼时已经78岁高龄的叶剑英正襟危坐、指挥若定——这一天,他决心独自完成老战友周恩来未竟的心愿。惺惺相惜大抵如此,生死之交大抵如此,默契大抵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