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前141年的时候,汉景帝因病离世。随后,刘彻,也就是汉武帝,正式登上了皇位,自此,历史的篇章开启了新的一页,正式步入了汉武帝所主宰的时代。
然而有一点是许多人都未曾知晓的,那就是汉武帝在刚刚登上皇位之时,实际年龄仅仅才十六岁罢了。
并且,在汉武帝刚刚登上皇位的时候,他所掌握的权力实际上是极为有限的。说得更直白些,那时的他差不多就是个傀儡皇帝,手中并无多少实质的权力能够自主行使。
在当时的汉朝,真正掌握话语权、能够左右局势的人,并非他人,实则是身处后宫之中的窦太后以及王太后。这窦太后呢,正是汉武帝的奶奶,而王太后则是汉武帝的母亲呢。
就说汉武帝吧,别看顶着个皇帝的名号,可在处理日常政务的时候,得“奏事东宫”呢。这意味着啥,就是不管啥事,都得去向自己的奶奶以及亲妈禀报请示,他自己压根就没什么自主决断的权力。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事实上,汉武帝刚登基那会面临的困境,还真不能说是他奶奶刻意要去把持朝政所致。确切来讲,在这整个事情当中,压根就不存在所谓的反派角色,也没有那种纯粹意义上的坏人。
事实上,问题的关键真正落脚之处,就在于大家在思想层面并未达成一致。这才是隐藏在诸多状况背后,最为核心且亟待解决的要点所在呢,若思想无法统一,很多事情恐怕都难以顺畅地推进下去哦。
事实上,这则故事得从汉武帝的奶奶那儿说起呢。
汉武帝的祖母窦太后,着实堪称一位传奇式的人物。在早年时期,窦太后本是出身于社会底层的平凡女子,而后机缘巧合之下,她得以进入皇宫成为一名宫女,并且还获得了当时吕后的赏识与认可。
后来,经由吕后安排,她与彼时身为代王的刘恒成了亲,而这个刘恒便是日后的汉文帝。没过多长时间,吕后离世,紧接着刘恒就被众人推举登上了皇位。
在刘恒登上皇位以后,由于他并没有嫡子的缘故,于是便将自己的庶长子刘启册立为太子了。
刘启的生母乃是窦太后,在相关情形之下,窦太后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皇后。
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间,整个汉文帝在位时期,窦氏一直稳坐皇后之位,其地位无比稳固。待汉文帝驾崩,汉景帝继位之时,窦氏便又往前迈了一步,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太后。
就这样,待汉景帝也离世之后,此时的窦太后已然成为了汉朝高层的一位“活化石”般的存在。在朝堂之中,有诸多老臣,他们可都是窦太后的亲朋好友或者故交旧识。
处于这样的情形当中,窦太后对朝廷所具有的控制程度,那显然是能够从中略见一二的。
另外,窦太后之所以能够掌握大权,实则还有个关键因素。就是在她之前的那些掌权集团,差不多都已经被清除殆尽了。
汉朝在窦太后之前,实际上是存在着两位皇后的。其中一位乃是刘邦的皇后吕雉,而另外一位则是汉惠帝的皇后张嫣。
其中的张嫣皇后,她乃是吕后的外孙女。
因此,在当年那场针对吕氏家族的倒吕行动里,整个吕家都被功臣集团彻底清理得干干净净。而张嫣呢,她身为吕后的外孙女,其背后所在的家族,差不多也在同一时间遭到了清算处理。
就这样,在窦太后之前的那些外戚家族,全都不存在了,一个都没剩下呢。
在窦家之后,汉武帝生母王娡所在的家族,彼时才刚刚踏上崛起之路,就当时的情形而言,其势力尚弱,还不足以与窦家形成抗衡之势呢。
汉文帝登基以后,在对待各方势力方面,除了对外戚有所举措外,对于功臣集团以及老刘家的那些诸侯王,同样采取了极为强硬的手段进行打压,其力度丝毫不减,以此来稳固自身的统治地位。
故而,待汉文帝离世后,西汉开国功臣集团已然式微,难成气候了。并且,在那场七国之乱画上句号之后,老刘家的那些诸侯王,亦是风光不再,没了往昔的势头。
再说朝中的大臣以及那些世家大族的情况吧。要知道,在那个时候察举制都还未曾出现呢,所以即便有部分人能够跻身到高层的位置,但实际上这部分人的数量也是相对比较少的。
就这帮人所具备的实力来讲,实际上他们也是没办法与窦家相对抗的。
因而,在汉武帝刚刚登基的时候,窦家身为外戚家族,便呈现出了一家独大的情形。窦太后作为窦家掌控大权之人,顺理成章地就握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
当然了,最为关键的一点,还得是汉武帝初登皇位之时年龄着实太小啦。那时候汉武帝登基,仅仅才十六岁,要是搁在如今的话,这个年纪也就刚刚踏入高中校园呢。
因此,在汉景帝即将离世之际,已然明确地做出了这样的安排:待自己驾崩之后,得先让太后出面辅助朝政。直至汉武帝长大成人,完全具备亲政的能力之时,再逐步地把权力交接给他,让其得以真正掌控朝政。
这类情况着实算不上新奇。就拿古时的秦始皇来说,在其刚刚登基的时候,权力便是由他的母亲赵姬代为掌管的。由此来看,彼时对于两位太后掌控权力这件事,众人基本上都未曾提出什么异议。
汉武帝正是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之下登上皇位的。
窦太后对汉武帝这个孙子,实际上是颇为支持的。毕竟那时窦太后的两个儿子都已然离世了,如此情形下,窦太后别无他选,也就只能给予自己的孙子支持了。
再者说,在汉景帝的诸多儿子里,刘彻着实是表现最为出众的那一个,由他来承继皇位无疑是最为合适的。相较而言,汉景帝其余的儿子,各自都存在着一些欠缺之处,难以与刘彻相比拟。
如此盘算一番的话,窦太后似乎除了给予汉武帝支持之外,确实也不存在别的什么选择了。
不过在这之后,汉武帝成功登上皇位,而这祖孙二人之间的关系,就渐渐变得十分微妙起来了呢。
其主要缘由在于,窦太后与汉武帝二人在思想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异。
窦太后是在秦末汉初之际出生的,那时战乱频仍,她的成长伴随着诸多战火纷飞的岁月。随着她慢慢长大,汉朝实现了天下的完全统一,成功削除了异姓王,自此之后,天下迎来了太平之景,不再有往昔那般的战乱纷争。
与此同时,在汉朝刚刚开国的时候,采取了以黄老思想来治理国家的策略,实行的是无为而治的方式。彼时的汉朝,整体呈现出一种高度自由化的态势。而且那时的法律,相较而言是较为宽容的。
只要处于法律底线之上,那么无论你从事何种行为,只要未触犯法律,大体来讲,是不会有人来对你加以管束的。
就在如此情形之下,西汉步入了吕后称制的时期,随之而来的还有声名远扬的文景之治。在这长达数十年的光阴里,西汉政府一直秉持无为而治的理念,相应地,社会经济也开启了飞速发展的进程。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那种所谓的无为而治,实际上是存在着弊端的。
在西汉时期,依照当时高层所秉持的统治理念来看,只要普通百姓不触犯律法,那基本上做任何事情都是被允许的。就这样,随着时间推移,发展到文景之治的后期阶段,民众们的种种行为渐渐变得越来越超乎人们的想象,不断刷新着大家的认知。
此外,由于西汉政府长期对基层疏于管理,使得地方豪强势力得以迅速崛起。在不少地方,这些豪强所拥有的影响力极为可观,甚至已然超过了当地政府所具备的影响力。
这类事物无一不是极为重大的社会隐患,其就如同潜藏的炸弹一般,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罢了,迟早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冲击与危害。
因此,在文景之治那个时期,有一小部分具备远见卓识的社会精英人士,已然着手思索该如何去解决这一问题了。而在这些人里面,最具典型代表意义的,当数声名远扬的策论家贾谊,还有曾身为汉景帝老师的晁错二人。
他们所提出的解决办法是这样的,那就是对汉朝一直以来所秉持的治国思想做出改变。原本汉朝极为推崇黄老思想,而现在要将其变更为推崇儒家思想,这意味着要给全天下人原本拥有的自由,添加上一定的束缚了。
这便是后来汉武帝所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最初形态。其根源就在于此,后来发展成了那样具有重大影响的举措,而这最初的样子就是所提到的这般情况呢,它可以说是该著名历史事件在早期呈现出的模样了。
后世对于这一解决方案其实争议颇大。它虽成功解决了社会过于自由的状况,可与此同时也添上了一副枷锁,致使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再也无法重现。
事实上,不只是在后世存在相关情况,即便在汉朝真正做出独尊儒术这一决定之前,汉朝的高层群体,乃至整个汉朝的思想界范围内,都实实在在有着极大的争议呢。
窦太后与汉武帝,恰恰处在这场争议的两个对立端点之上。
窦太后有过经历战乱的过往,由此便觉得黄老思想更为可取。她心里明白,推崇无为而治虽说会引发不少社会问题,可这般做法,能让天下愈发太平,也能使老百姓的日子过得相对舒坦一些。
与之相较而言,刚登上皇位的汉武帝,是更为偏向于支持将思想更换为儒家思想的。毕竟汉武帝初登大位,正值年富力强之际,心中满是抱负,一心想要有所作为,所以在思想层面上便更倾向于支持儒家思想这一改变。
并且,汉武帝从一出生起,所目睹的便是汉朝呈现出的天下太平之景象。在他的认知当中,无为而治这种治理方式实际上是弊端要多于益处的。
单纯依靠沟通,常常难以直接化解这种思想层面存在的分歧。毕竟双方皆是出于为国家好的初衷,可谁又能确切地保证,自己所做的选择就必然是最为妥当的呢?谁也没法如此笃定。
如此一来,矛盾便在双方之间开始滋生了。
汉武帝在登上皇位后,立刻就盘算着要有所作为、开展一番大事。但他心里也很清楚,当下自己的奶奶极具权势,相当强势。他明白,倘若无法获得奶奶的支持,那他所谋划的改革之事,是决然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于是在接下来的安排中,汉武帝采取了一个较为折中的办法,便是把身为外戚的窦婴和田蚡,擢升到汉朝统治阶层的最高位置。其中窦婴尤为突出,直接就被汉武帝提拔担任丞相这一要职了。
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实际上是主动去维护了其奶奶与母亲的利益。不过呢,他所着力提拔的这两位外戚,他们可都是立场极为坚定的改革派人士,并且,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更加倾向于支持儒家思想呢。
另外,汉武帝还擢升了赵绾与王臧这两位儒家学者。他们二人堪称汉武帝的心腹之人,在朝堂之上,常是作为汉武帝的代言人,替其发声表达观点呢。
在提拔相关人员一事上,窦太后并未过多加以阻拦。不过随后,汉武帝的举措愈发激进,没多久便着手召集更多的儒家学者,就修改国家礼制这一事宜展开讨论。
事情发展到这般田地,窦太后再也没法稳坐如钟了,心里开始着急起来,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绪,毕竟局势的演变已经到了让她无法淡定视之的程度,她着实是坐不住了。
窦太后是愿意给予汉武帝支持的,她内心也盼着自己的孙子能够干出一番大作为来。然而,在窦太后的认知当中,如此迅速地开展制度方面的改革举措,这对于整个国家的稳定局势而言,是起不到什么有利作用的,反倒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于是在此之后,窦太后便展开了对新政的阻挠行动,不管是明面上还是背地里,她都没闲着。凭借着自己所拥有的听政大权,窦太后着手对汉武帝的改革进程加以限制,使得改革的速度无法按照汉武帝预期的那样推进下去。
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汉武帝以及那些迫切期望推行改革的儒家学者,显然是无法容忍这种状况的。他们急切地想要改变现状,面对相关情况,内心的那份难以忍受之情自是不言而喻的。
于是,在汉武帝正式登上皇位一年有余之际,那些儒家学者终于展开了行动,向着窦太后发起攻势。以赵绾、王臧等人为首的一帮大儒,公然上书陈情,提出应当收回两位太后的听政之权。如此一来,往后汉武帝便无需再向后宫进行通告,能够自行径直作出决策了。
这些儒家学者一上书,窦太后顿时火冒三丈。她当即就宣称,那两人纯粹是欺世盗名的家伙,还妄图用谣言来迷惑皇帝。随后,窦太后又吩咐底下的大臣,去搜罗那两人贪赃枉法的相关证据,一门心思地往这两人身上抹黑、泼脏水。
与此同时,窦太后也向汉武帝施加压力,强令汉武帝把那两个人给抓起来才行。
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汉武帝终究没能扛住,只得暂且把那两人关进监狱。随后,此二人入狱不久,便都在狱中离世了。
在经历了那场风波以后,汉武帝心里明白得很,只要祖母窦太后尚在人世,自己想要开展大刀阔斧的改革,那是根本没可能的事儿。于是乎,接下来汉武帝便完全收起了自身的锐气,行事变得极为低调,并且对窦太后的吩咐那可都是言听计从的。
毋庸置疑的是,在背地里,汉武帝一直都在悄无声息地培植属于自己的力量,不动声色地积极筹备着一切,其目的便是为了能够在日后顺利地将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窦太后见汉武帝这般识大体,心里的怒火也就慢慢消了下去。其实呢,窦太后并非不支持汉武帝,只是不希望他如此迅速地推行新政罢了。等到汉武帝不再提及新政相关事宜后,窦太后便又转而支持起汉武帝来了。
数年过后,汉武帝悉心培养的人手日益增多,势力渐渐发展壮大起来。而极具传奇色彩的窦太后也走到了人生尽头,与世长辞。窦太后离世一年之际,汉武帝果断采纳董仲舒的提议,正式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举。待推行儒家思想满一年后,汉武帝又发起马邑伏击战,由此正式拉开了与匈奴作战的大幕。
总体来讲,汉武帝刚登上皇位之时,自身地位还没完全稳固下来,就急匆匆地着手推行改革举措,也正因如此,最终遭到了窦太后的压制。不过话说回来,窦太后并非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反派人物,她仅仅是在政治见解方面和汉武帝存在着不同罢了。
此外,窦太后对汉武帝的打压,其实也不见得全然是坏事。就从后续的历史演进状况来瞧,正是窦太后施加的这份打压,反倒促使汉武帝得以进一步成熟起来,其处理各种事务的手段也变得越发高明了。
汉武帝最终能成为名垂千古的一代帝王,这其中窦太后所起的作用着实不容忽视。倘若当初没有窦太后对他的扶持,又或是缺失了窦太后那些适时的打压,汉武帝是否还能成就那番千古帝业,这还真的很难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