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议会选举的6月初,法国总统马克龙领导的复兴党遭遇了惨痛的失败,被极右翼政党“国民联盟”击败。面对这一失利,马克龙果断解散了国民议会,并迅速宣布提前举行新的议会选举,希望通过这样的举措来扭转颓势。
当地时间6月30日,法国举行了国民议会选举的第一轮投票。首轮的民意调查显示,马克龙领导的“在一起”同盟仅获得了20.3%的选票,远远落后于极右翼的“国民联盟”34%的得票率和左翼联盟“新人民阵线”28.1%的得票率。这一结果显示,马克龙的政治赌注并未如他所愿,从结果来看,他的策略毫无效果,失败的很彻底。
法三大派别的政见主张
马克龙领导的复兴党代表着中间偏左的立场,主张欧洲一体化、经济自由化和社会改革。他们致力于推动技术创新,以维持法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然而,这些政策在面对日益加剧的社会不平等和经济挑战时,显得力不从心。尽管马克龙政府推行了劳动法改革和税制调整等措施,意图激发经济活力和提高就业率,但却未能有效缓解民众的不满情绪。相反,这些改革引发了大规模的抗议,如“黄背心”运动,揭示了政策与民意之间的深刻鸿沟。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勒庞领导的国民联盟扮演着法国政治舞台上的极右翼角色。该党主张民族主义,强调反移民政策,并反对欧盟的过度干预。她主张通过经济保护主义措施,如退出欧元区并恢复法郎,以加强法国对经济政策的控制力。此外,她的强硬边境政策和反移民立场在经济困难和社会不安的地区尤其受到支持。勒庞的政策吸引了许多对现状不满的选民,他们期望通过彻底改革经济模式来解决法国面临的结构性问题。
另一方面,人民阵线代表了法国政治中的左翼力量,强调社会公平与正义。他们主张通过增加社会福利计划和财富再分配来缩小贫富差距,同时支持多元文化和包容性移民政策。人民阵线认为,通过加强国家在经济中的作用,可以有效应对新自由主义政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真正的社会团结和公平。他们的政策主张在社会底层和进步人士中获得广泛支持,认为只有通过系统的社会改革,才能缓解社会矛盾和促进全面发展。
为何极右翼力量突然赢得选民的青睐?这背后有两大主要原因:
首先,西方保守主义的复兴。随着全球大国竞争的加剧,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各国的民族主义和保守主义观念日益高涨。在这种大背景下,极右翼力量自然受到更多关注和支持。它们代表着对传统价值观和国家利益的强烈捍卫,吸引了那些对现状不满的选民。
其次,执政党误读了民意。特别是在俄乌战争爆发后,欧洲国家向乌克兰提供了数百亿欧元的援助。然而,这些行动并未为欧洲带来预期的经济回报,反而因切断与俄罗斯的经济联系而导致能源价格飙升,进而重创了欧洲经济。这种政策决策与大多数民众的期待背道而驰,尤其是他们对政府对俄罗斯敌视政策的不满。这种错配加剧了民众对执政党的不信任,为极右翼在选民中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总的来说,极右翼在欧洲获得更多支持的根本原因在于全球背景和经济环境的因素决定。
如果欧洲的极右翼力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可能会引发两个关键变化:
首先,欧洲的自主能力将大幅提升。法国和德国的极右翼政府,对于欧洲在国际事务中的立场将更加独立。他们更倾向于主张外交自主,尤其是在美国政策可能再次变得单边主义的情况下,欧洲将不再盲从于美国的意见。特别是如果美国再度出现像特朗普或拜登这样的领导人,将进一步加剧美欧关系的动荡和变数。
其次,俄欧关系可能迎来缓和,乌克兰危机可能出现新的变化。相较于现任的马克龙和朔尔茨政府,法国和德国的极右翼领导人更倾向于减少对乌克兰的军事支持。他们可能不愿与俄罗斯对抗,这可能导致乌克兰危机在欧洲政治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后出现戏剧性的转变。因此,此时的白宫应当是急得焦头烂额了。
马克龙该如何求生?
面对此局面,马克龙最明智的举措是与人民阵线建立联盟,共同对抗国民联盟的极右翼力量。人民阵线倡导社会公平与正义,与马克龙的中间偏左立场有一定契合。尽管在具体政策上存有分歧,但在对抗极端右翼的共同目标下,双方可以找到合作基础。
如果马克龙能与人民阵线结盟,并愿意作出一定政治让步以换取支持,这将有助于抵制国民联盟,同时在政治上建立更为稳固的联盟。历史上,法国领导人通过与左派结盟成功执政的案例并不罕见。前总统密特朗在1981年通过结盟左派成功上台,这证明了这一策略的可行性。马克龙可以借鉴这些历史经验,调整策略,寻求与人民阵线的合作。
马克龙与人民阵线的结盟可被视为对选民诉求的积极回应。这种联盟不仅有助于提升政府的合法性和公信力,还能通过共同推动社会改革来缓解民众的不满情绪,从而获得更广泛的社会支持。
马克龙必须认识到,单凭复兴党已无法在当前政治格局中取得决定性胜利。联合左派,共同应对困境,是他当前最现实、最务实的选择。只有如此,马克龙才能扭转局势,确保法国的稳定与发展。当前的挑战不仅是马克龙个人的考验,也是法国政治体制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