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写诗耽误的大画家王维,留下了一幅“水墨画之祖”

翰墨南朝国画 2023-04-06 11:17:18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大诗人,同时也是大画家和音乐家。 他出生于一个世代为宦的大家族,本人的政治生涯却是几起几落,其中还在安禄山的伪政府中任过伪职。到了后来,对于政治他已然是深深地厌倦了,所谓“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遂隐于终南山脚下的辋川别业,或参禅打坐,沉湎于一种孤独的静观生活;或与朋友裴迪等一道悠游于山水之间,以诗句相唱和。 在这个时期,禅悟成了他精神生活的核心。 他参禅和游冶的成果之一,就是写下了著名的《辋川绝句》,其中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中野果落,灯下草虫鸣”这样一些句子,虽然简短,但却可反复地琢磨体味。在体味中,我们对什么是禅,也会约略有一些直观的认识了。

王维的画,可以与他的诗句互参。

他的绘画,人物、佛像、山水都有所涉猎,不过,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还是他的山水画。他的画和诗一样,都可看作是禅理的显现,在一呼一吸之间,真意自在。 他的雪景画有独到的成就,所谓“笔力尽怒,善于水墨图出雪景山水”,这与他终年待在终南山,对那里下雪的日子有特殊的敏感有关吧。 可惜的是,他的真迹已不复得见,我们只能通过后人的摹品来体会其中的三昧了。

王维是中国文人画的一个源头,那些历史上文人画风的鼓吹者,总是适时地搬出他来为自己张日,像南北宗的首倡者董其昌就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

文人画,不讲究形似,和院体画不同的是,不以对眼前之物的准确摹写为能事,而是更注重心境的传达。 慧能说:“直指人心。.”庄子说:“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指的就是认识不能停留在感官的表层,而是要深入到心的没有阻碍的自由感应这个层次上来。 只有在达到心之本明的状态下,意识才可自由地反映出事物本真的样子。 文人画画的是心像,提取的是事物的本质,而不仅止于外形上的精细刻画,因此,文人画是讲性灵的画,和中国传统中的庄禅精神有着深刻的联系。 王维曾为慧能写过墓志铭,以禅论画的董其昌祖述王维,也算是有的放矢的。

这幅《雪溪图》,就是件颇有禅味的作品。

我们看到,在画中,雪后的村庄显得分外宁静。 山上、地上、树木、房屋、拱桥,远处、近处,到处都是积雪,白色的返照浮动着,只有水墨渲染出来的溪水和两岸的白色形成了深刻的对比。 寒意笼罩着周遭的世界,近景的山脚在雪中静穆而冷寂,远景中缓缓的坡石则像浮出水面的冰一样晶莹。 左下角的木拱桥,落在上面的雪还没有人迹,这好像是通向这个自成一体的世界的一条道路。 正是经由此,眼前的景物和一个更广漠的看不见的世界勾连在一起。 作者借用这座桥,把一个局部的画面和自然的整体连接起来。 而把画面分割成两部分的溪水,浮动在画面的中心,黑得透彻,像一面镜子,反映着雪后的世界。这是一种深不见底的光明,是谷纳一切的虚空,就像画家的内心世界,因其通透而反映丁事物的本来面猊。 而就是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那溪上的小舟,正在寒伶的水面上无声地划过,人活动的痕迹出现了。除了船上撑篙的舟子,我们还看到了那几个白色屋顶下的寥寥人影,他们是不是正坐着,寓目于雪中的溪水和山坡呢?而那个雪径上行色匆匆的人,正没入远处,是走向暮色中的家,还是走向一个更迢遥的远方?这里,王维用了诗歌的反衬手法:“鸟鸣山更幽。”有这几个活动着的人,在显出了时间之流的经久的同时,更烘托出了雪天的寒冷和寂静。“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在弃绝了一切与道体无关的目的之后,由一点而及其余,人生的真味终于在一种反观内照中显现出来了。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东坡这样说。我们不妨把自己当作画中的那个旅人,走着走着,也许就会理解苏东坡话中的意思了.

0 阅读: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