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才女”柴静:远赴美国产子,遭全网谩骂,走到今天不怪旁人

灯火珊处 2024-11-30 16:14:39

前言

她曾是知名央视主持人。

然而,却因为说错一句话差点毁掉自己的事业。

一时之间,光鲜亮丽的主持人成为舆论口诛笔伐的“对象”。

观众指责她“崇洋媚外”。

那么,“销声匿迹”9年后的她过得怎么样?

01

1976 年,她出生在山西晋南的小城临汾。

柴静可谓是出生就赢在起跑线,在人均“半文盲”的年代,她出生于高知家庭。

父亲从医,母亲执教,可算是书香门第。

就连住的都是祖上传下来的大宅子。

柴静的妈妈是位坚强的女人,不仅能够担负起家中大小事务,还刻苦读书,成绩优异。

19 岁那年,柴静的母亲当上小学教师。

后因教学业绩突出被评为山西省第一批特级教师。

不久又被任命为临汾某小学校长。

在这期间,柴静的妈妈结识了善良执着的父亲。

柴静两岁时,母亲开始教她识字,用纸板做成识字卡片,做成项链让柴静拨弄着提高学习兴趣。

4 岁时,柴静进入小学,母亲把她带到自己任课的班级,让她坐在最前排接受教育。

稍大一点,母亲就为柴静订阅各种儿童报刊,还腾出一间小屋子当书房。

每天放学回家,柴静都会坐在小书房看小人书。

13 岁时,柴静接触到广播。

从此,她的心里就梦想着长大做一个电台广播主持人,过上和身边人截然不同的生活。

1991 年,15 岁的柴静到湖南长沙读大学,对广播的喜爱依然不减,最喜欢听音乐排行榜和谈心节目。

后来她鼓起勇气,写信给湖南经济电台红极一时的主持人尚能表达自己做主播的想法。

面试通过后,她开始做她的第一个节目 ——《另一种声音》。

整个暑假她没有回家,留在长沙做节目,吃最便宜的方便面度日。

大学毕业后,柴静凭借独特嗓音和主持功底,在湖南广播电视总台主持节目《夜色温柔》。

但由于节目在午夜播出,很多人不看好。

可柴静凭借知性的主持风格圈粉无数,短短一年就成长为湖南艺台综艺部的中坚力量。

为弥补非科班出身的差距,她努力学习,三年后成为部门副主任。

柴静并不满足于此。

她放弃在湖南广电的声誉和地位,到北京广播学院进修电视编辑,一边进修一边成为《三联生活周刊》的记者。

1998 年,受湖南广电邀请主持节目《新青年》,凭借出色的表现在一众人中脱颖而出,被著名电视人陈虻看中。

柴静辞去湖南广电工作,前往中央电视台,与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搭档。

刚进央视,她自信提出的节目策划方案被推翻。

但她越挫越勇,多次修改方案,联系各方获取新闻题材。

2003 年,柴静作为央视栏目《新闻调查》的出镜记者,参加了《北京 “非典” 狙击战》,成为第一批深入非典一线的记者之一。

她无惧危险,3 天 6 次进入隔离区近距离采访,被评选为 “2003 年中国记者风云人物” 之一。

此后,柴静陆续主持节目《面对面》《24 小时》。

2009 年,她选择主持改版后的评论类节目《看见》

然而,柴静这个人真正意义上 “大火” 起来,是在她的纪录片《穹顶之下》第一季上映之后。

新颖的想法、独特的拍摄视角都将这部纪录片和柴静这个人推向了高潮。

但也因其中言论备受争议。

02

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虽然初衷是为了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

但其中却存在数据真实性的问题。

在影片中,柴静使用了一些令人震惊的数据来强调中国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然而这些数据经过加工和夸大,与国内的实际数据相差甚远。

例如,柴静信誓旦旦地说中国空气污染问题是世界第一。

但实际上,按照人均计算,我国的污染程度甚至连前排都排不上。

第一名应该是印度。

这种罔顾事实的数据引用,无疑引发了大众的质疑。

柴静在纪录片中的言论也引发了大众的不适。

她不仅使用虚假数据,还用西方双重环保标准批判中国环境问题。

言语中倾向西方,给人一种贬低中国的感觉。

比如,她将中国的污染问题抬高到世界第一的位置,严重夸大了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北京的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纪录片走出国门,很容易就在国际社会之中败坏中国的形象。

此外,柴静在片子的开头表示自己的女儿得了肿瘤,并暗示这是由于雾霾的影响,但后面却完全不提这件事,也没有任何证据出现。

这无疑是在糊弄人。

面对大众的质疑,柴静甚至拒绝向大众道歉,这种趾高气扬的态度更加激起了民愤。

这种罔顾事实的数据引用,让大众对其作品失去了信任。

随着争议的不断扩大,官方不得不出面将《穹顶之下》从各大平台陆续下架。

柴静的其他作品也因她的负面形象受到影响,在国内的传播和影响力大大受限。

形象崩塌柴静从央视名嘴沦为争议人物,“公知女神” 称号不再,被贴上 “假爱国” 标签,形象一落千丈。

曾经,柴静凭借在央视的出色表现和勇敢无畏的精神,成为备受尊敬的媒体人,被称为 “公知女神”。

然而,她的一系列争议行为让她的形象彻底崩塌。

赴美产子、在纪录片中使用夸大数据和歪曲事实的手法、站在西方立场与国内专家观点格格不入等行为,让大众对她的看法发生了巨大转变。

她将女儿的病因简单归咎于我国的空气,却不提自己孕期的不当行为也可能是病因之一。

这种推卸责任的做法令人不齿。

此外,她在呼吁环保的同时自己却开着高排放的跑车到处跑。

这种言行不一的行为更是让网友们愤怒。

她的形象从曾经的 “女神” 变成了人人喊打的 “过街鼠”,失去了大众的支持和信任。

03

此事之后,柴静就很少再出现。

后来得知消息时,她已经移居国外。

那么柴静如今的生活究竟怎样呢?

外界对柴静移居海外后的具体生活状况知之甚少。

但从偶尔透露的片段来看,她似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平静,享受着简单平凡的日子。

然而,她在国外拍摄的作品未引起关注。

比如她在文化话题上进行的探索,所拍摄的纪录片似乎并没有像以前的作品那样引起轰动。

甚至可以说有些惨淡。

曾经凭借《穹顶之下》引发广泛关注的她,如今在国外的作品却反响平平。

这种巨大的落差让人唏嘘不已。

在日本核废水排放问题上,柴静的沉默也引发网友讨论。

作为曾经的环保斗士,她在面对如此严重的环境问题时选择了保持沉默。

这让人们对她的动机和立场产生了质疑。

有人认为她的双标行为令人失望,曾经坚定地呼吁环保,如今却对日本核废水排放视而不见。

这种沉默也让她的 “环保斗士” 形象遭遇滑铁卢。

曾经的光环逐渐褪去。

或许柴静有自己的考量,但她的沉默无疑让人们对她的看法发生了改变。

总之,移居国外后的柴静,生活看似平静,却也充满了争议和质疑。

未来她会走向何方,我们不得而知,但她的经历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思考。

04

柴静的故事引发我们对公众人物责任的反思,在社会责任和个人追求之间应取得平衡。

她的经历是时代变迁下公众人物与公众之间复杂关系的缩影,其跌宕人生究竟是时代浪潮裹挟还是个人选择使然,值得我们思考。

柴静曾以其出色的新闻工作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而备受瞩目。

但后来却因一系列争议行为而陷入困境。

她的经历提醒我们,公众人物在追求个人目标的同时,不能忽视自己的社会责任。

从柴静的成名之路来看,她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在新闻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然而,在《穹顶之下》引发争议后,她的形象开始崩塌。

作品受限、形象受损,最终选择移居国外。

但在国外,她的生活也并非一帆风顺。

作品未引起关注,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沉默也引发了质疑。

公众人物的言行对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他们应该更加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行为和言论。

柴静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选择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命运,也会影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在社会责任和个人追求之间,公众人物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又要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柴静的经历也让我们思考,在当今社会,公众对公众人物的期望越来越高。

公众人物不仅要有出色的才华和能力,还要有良好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他们的言行应该符合社会的价值观,为社会树立榜样。

结语

总之,柴静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反思。

我们应该从她的经历中吸取教训。

在追求个人目标的同时,不忘自己的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免责声明】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

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