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天剥叶周期,暗藏玄机,高湿病害区,甘蔗防螟虫蛀茎技巧
在那些广袤无垠的高湿病害区,甘蔗种植一直是农民们的心头大事。一到收获的季节,看着那一根根粗壮的甘蔗,本应是满心欢喜,可很多时候却因为甘蔗被螟虫蛀茎而损失惨重。你知道吗?在一些传统的甘蔗种植区,因为螟虫蛀茎问题,产量甚至能下降两成甚至更多。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啊,多少辛辛苦苦的劳作,就因为这小小的螟虫,成果大打折扣。
就拿我老家在华南的一个小村子来说吧,老李家在这村子里种甘蔗好些年了。老李以前总觉得,只要把甘蔗种下去,好好浇水施肥就行,哪知道这甘蔗的病虫害问题这么难搞。有一年,老李家大片大片的甘蔗地都被螟虫盯上了。那螟虫啊,就像一群看不见的“小恶魔”,悄无声息地钻进甘蔗茎里,把甘蔗的茎吃得千疮百孔。
甘蔗这东西,在很多地方的种植方法和注意事项都有点不一样。比如说在华北,因为气候比较干燥,种植甘蔗的挑战就多了去了,像缺水问题就很麻烦。在华南的这些高湿病害区,气候湿润,病菌啊,虫子啊,就特别容易繁殖。说到这儿,就得聊聊甘蔗的种类了。常见的甘蔗品种像黑皮甘蔗,汁水多,糖分高;还有一种叫紫皮甘蔗,口感比较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比较冷门的甘蔗品种,比如红皮甘蔗,它的茎杆颜色红得就像红宝石一样,在一些小众的市场上还挺受欢迎的;还有竹节甘蔗,长得特别像竹节,口感清甜爽口;还有绿皮甘蔗,口感比较嫩滑。在这些不同的甘蔗品种里,黑皮甘蔗在高湿病害区比较常见,但也最容易受到螟虫的侵害。
老李说,以前他就觉得,不管是不是高湿病害区,甘蔗种下去了,就等着收获呗,哪知道这螟虫这么厉害。他还说,他有一次去邻村玩,看到邻村种得比自己家还好的甘蔗,就问邻村的人有啥秘诀。邻村的人说,他们在甘蔗生长期间,有个五天的剥叶小周期。
这个五天的剥叶周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啊,甘蔗在生长的时候,叶子会越长越多,如果不及时剥掉一些,那些叶子就会让甘蔗地变得很闷热潮湿,就像给螟虫创造了一个“养老圣地”。这高湿病害区本来湿度就大,再加上这些叶子把阳光都挡住了,甘蔗地里的空气都不怎么流通了。这样的环境,对甘蔗来说可不是啥好事儿。这就好比一个人住在又闷又热的房子里,很容易生病。老李一开始不以为然,他觉得自己这么多年种甘蔗,从来没因为剥叶子这点小事儿出过问题。
直到有一年,老李发现他的甘蔗地里螟虫越来越多了,而且甘蔗的长势也不如以前。他心里可着急了,就去问村里的老把式。老把式告诉他 ,“你看看你,五天的剥叶周期都不做,甘蔗地像个蒸笼似的 ,螟虫可不就爱待在这儿了吗?”老李这才恍然大悟。
这时候啊,老李就想起了邻村的做法。他就开始尝试着按照五天一个周期剥叶子。刚开始的时候,老李还怕这样会伤害到甘蔗呢,心里就像揣了只小兔子似的,七上八下的。可是没想到 ,这剥了叶子以后啊,甘蔗地里一下子就敞亮多了。阳光能透进来,空气也流通了,整个甘蔗地就像换了一副新面貌。最神奇的是,没过多久,发现螟虫的数量真的减少了。
还有一个地方的网友分享,他们在那个高湿病害区的小农场里,种的是竹节甘蔗。他们发现,在甘蔗生长到大概一个月左右的时候,除了做好剥叶工作,还会检查甘蔗茎的状况。他们会顺着茎杆仔细查看有没有一些小小的孔洞 ,这可能是螟虫要来“安家”的前奏。如果发现了,就赶紧采取措施,虽然没有用药,但通过一些物理的方法,比如用泥巴把那小孔洞给糊起来 ,让螟虫没办法继续往里面钻。
再说说紫皮甘蔗吧,有种植户发现,这种甘蔗在生长的时候,需要更多的光照。在七天左右的时候,就要对甘蔗的种植密度进行稍微调整 。如果植株之间的间隔太小了,紫皮甘蔗就长得不挺拔,还容易引发病虫害 。而像红皮甘蔗,在生长到十五天左右 ,要是遇到连续的阴雨天气 ,就得在甘蔗地里多开几个排水口。不然的话 ,一积水,甘蔗很容易就染上病菌 ,被螟虫攻击的概率也会增大。
对于高湿病害区种甘蔗 ,除了五天剥叶这个周期以外 ,在甘蔗苗刚种下去的两三个星期的时候 ,就要特别注意防治病虫害 ,因为这个时候甘蔗苗比较脆弱 。到后面再慢慢加强管理,比如定期给甘蔗地除除草,让甘蔗能更好地吸收养分 。这每一项工作都环环相扣 ,可一点都不能马虎 。
其实不管是哪种甘蔗,在高湿病害区种甘蔗 ,都要多关注甘蔗的生长情况 ,不能偷懒 。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 ,就像老李一样 。而且不同地域种植甘蔗的方法也要有所区别 ,不能一概而论。
甘蔗种植确实是个有学问的活儿啊,尤其是高湿病害区。这些看似简单的管理技巧,其实都蕴含着不少门道。那么问题来了,在你了解到的甘蔗种植过程中,有没有其他因为环境因素而导致产量影响的因素,或者是你听说过的一些其他有效的防治病虫害的民间小妙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