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无奈引进的24架俄制苏-35战斗机现状:留也无用,扔也可惜

战线砍一砍 2025-02-09 10:06:24

2015年,中国以20亿美元的价格从俄罗斯引进了24架苏-35战斗机,这是中俄军事合作的重要成果之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批战机在中国空军中的地位却变得尴尬。如今,它们既无法完全替代更先进的歼-20和歼-16,又因高昂的维护成本和性能局限性而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那么,这批“鸡肋”战机的现状究竟如何?中国是否有可能将其转售给其他国家以缓解困境?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

一、苏-35的尴尬地位:留也无用,扔也可惜

自2015年交付以来,苏-35在中国空军中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尽管其机动性能优异,航程远,武器装备完善,但与歼-20、歼-16等国产第五代战机相比,苏-35在战斗力上明显处于劣势。此外,苏-35需要配备完整的俄制保障体系,这不仅增加了维护成本,还使得其日常运行费用远高于同级别的歼-16战斗机。

在实际使用中,苏-35的性能也未能达到预期目标。例如,在中俄联合演习中,苏-35的表现甚至不如歼-10C。此外,随着歼-20和歼-16的逐步成熟,苏-35在空军中的地位进一步下降,甚至被形容为“鸡肋”战机。

二、转售伊朗?俄方抛出橄榄枝,但前景堪忧

面对苏-35在中国空军中的尴尬处境,俄罗斯媒体曾提出将其转售给伊朗以换取石油。然而,这一提议并非没有问题。首先,伊朗目前正面临西方国家的严厉制裁,其经济状况并不允许大规模购买先进战机。其次,苏-35在俄乌冲突中的表现并不理想,甚至被称为“灾难战机”,这使得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吸引力大大降低。

更重要的是,俄罗斯自身也面临困境。由于俄乌冲突,俄罗斯的军火交易受到西方制裁的限制,无法向其他国家提供二手苏-35。因此,即使伊朗有意购买,俄罗斯也无法满足其需求。

三、苏-35的未来:技术沉淀与潜在用途

尽管苏-35在中国空军中的作用有限,但其仍具有一定的战略价值。首先,苏-35的技术沉淀对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引进苏-35,中国得以学习俄罗斯在雷达、航电系统以及矢量发动机等领域的先进技术。这些技术经验为后续研发新型战机提供了宝贵参考。

苏-35还可以作为训练平台使用。由于其机动性能优异,苏-35可以用于培养飞行员的高难度飞行技能。此外,在远海巡逻任务中,苏-35仍然具有一定的优势。

四、结论:如何解决“鸡肋”困境?

对于中国而言,苏-35的引进是一次重要的技术积累过程,而非单纯的战斗力提升。与其试图通过转售来解决困境,不如将其作为技术沉淀和人才培养的工具。同时,中国应加快自主研发新型战机的步伐,逐步减少对进口战机的依赖。

未来,随着歼-20、歼-16等国产战机的全面普及,苏-35的地位将进一步边缘化。但作为中俄军事合作的重要成果之一,这批战机的历史意义不可忽视。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它们将在中国空军的历史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1 阅读:115

战线砍一砍

简介:一起来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