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西安三意社演出的新编秦腔历史剧《无字碑》,享用了一次审美和思考的盛宴。这个戏由罗周编剧、张曼君导演、侯红琴领衔演出。是一部具有历史品味、人生品味和文学品味的好戏。编导选准了一个皇权、责任和亲情交织的三合一切入口,将历史风云、命运纠葛、内心冲突、人生冷暖编织进戏剧冲突之中,聚光,然后放大,打开,推进,显微。

在新编历史剧创作中,历史评断和道德评断、感情评断的冲突,常常会逼着创作者在一种两难的境地中,设置和推进戏剧冲突,艰难择路而行。在武则天所处的中国古代礼教社会、宗亲皇权社会、男性话语社会,一位女性要登上最高权力的宝座,必然会牵动方方面面的对峙和角力,引发朝廷、社会、家庭的习惯思维和守旧势力阻障,引发人物自身感情世界的撕裂和苦斗。武则天一路博杀,黜子上位,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这样一个罕有的事件,像粒子加速器般,为戏剧冲突的展开、深化提升了速度和烈度。编导站在大历史观、大人道观的高度,展开武则天的社稷责任和人性光彩,实现了历史和道德评断的统一。

全剧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用几个层迭交织的高潮展示了武则天黜子上位的血色路径。这些高潮既构成情节内容和戏剧冲突的跌宕起伏,又是人物内心感情的汹涌激荡。病榻前,高宗李治与武后试探性的对白和唱腔,形成了她迈向宝座的第一次跨栏。被流放巴州的李贤给守丧的母后亲手烹饪蒸饼慰问,已经反目的母子双方,在权力与亲情试探性的对白和唱腔中,走向决裂,形成第二次高潮。第三个高潮,是新皇上李显继位之后,武后特意安排在金辔殿上演参军戏,借参军之口,揭露李显另有所图。接着武后细述管理国家之难,指责李显无能,难以担起中兴大唐的重任。第四个高潮,最后她佯将皇位交给李旦时,已被几位兄长的下场吓破了胆的李旦,跪地坚持不受,女皇上位。

病死了李治,流放了李贤,废黜了李显,吓瘫了李旦,武则天怀着“废黜天子,以保天下”的雄心,层层递进地坐上了龙椅。但这只是情节叙事告诉我们的,其实剧本非常深刻地揭示了武则天走向最高权力的深层原因,乃在于李家人已经不堪中兴大唐之职,只能“废黜天子以保天下”。应该说这是符合大历史观的。全剧最后浓墨重彩宣示的“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更是点睛之笔。大仁而不能不仁,这不也是符合大历史观、大道德观相结合的坐标吗?

在历史不能复现的地方,艺术大胆地迈开了自己的双腿,大步走进了生活的更深处。说《无字碑》的文学品位高,是指在跌宕的情节和丰富的动作、精美的唱词中,植入了人物的内心活动。人物在行动中都有着非常充盈、饱满的心理空间。情节和戏剧冲突,与人物内心,多线交织地构成了一个审美世界。但是,远不止于这个层面,更是指主要人物的内心世界中有着几乎不可缓解的矛盾和痛苦。在具体的戏剧情境中,武则天既是发难者,又是受难者,既施害于人,又受害于己。她进击时所射出的箭矢,伤及了四个男性的命运,最后其实都伤及到她自身。作为一位母亲,亲手将自己的丈夫儿女一个一个除掉,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怆痛?剧作者反复而充分地表现了她这种痛苦的、撕裂性的内心感情。她也差一点被亲情绊住了步子。在听到李贤自缢时,龙椅上的她几乎坐不稳。赶走了李旦,她又起身想把儿子追回来。她的道白何等情真意切:一旦取了(皇位),也便舍了(亲情)一一“弃舍了意绵绵贤淑柔顺,弃舍了情切切委婉温存,弃舍了为人妻同心交颈,弃舍了为人母乐想天伦,弃舍了娴雅浮云性,不顾生前身后名,都则为眺长空日月辉映,避不得迎风雪孤影独行。”她给狄仁杰说、也是给天下人告白:“罢了,贞观殿中,我失了先帝;慈恩寺中,失了贤儿;大明宫里,失了显儿;山陵之上,又失了旦儿!孤家寡人竟至于此、何至于此!”那是把自己常人的一切幸福,自己为女性的,为人母、人妻的一切快乐都戢害了,弃舍了!

这个以女性为主角,编、导、演亦大都系女性的艺术团队,从一种非常复杂的站位,审视再现了武则天这个人复杂的灵魂。甚至可以感到作为女性的创作者自己内心也陷入了与人物类似的复杂感情漩涡。编导演们对武则天有爱有恨,有肯定有保留,有同情有惋惜,有赞颂有反思。这种创作主体和客体共有的复杂性,是走向精品最好通道。说这个戏好看,既启思又打动人,广受观众欢迎,也盖于此吧。《无字碑》在艺术上还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以多重寓象贯穿全剧。它以“龙椅”“日月灵象”“无字碑”三个主要的符号构成寓象群,与戏剧故事、人物冲突相互纽结,贯穿始终。大幕一拉开,人物还未登场,便十分隆重地、仪式化地抬出了两把龙椅。此后又几次重复了龙椅由两把到一把的寓象。观众在些许的意外中,多少感觉到了这是作者的一个“包袱”。龙椅是权力的象征,也是权力分拆的暗示。龙椅是这出戏的主旨,也埋伏着欣赏悬念。

第二个寓象是横空而出的金碧辉煌的日月幻象,它象征天道。取意“日月交辉,并凌长空”,是女性掌权、亦即武则天上位的一个信号。“簒权”的“无德”与日月行空的天道,二者构成的矛盾贯穿全剧,贯穿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方面面。每当武则天在登基过程中有忧虑、有波折,这个日月的寓象便横空显现,给她以力量和责任,暗示她应该在登基路上坚定前行。武后与狄仁杰关于取名为“瞾”的那段解释:“日明凌空,光照万方”,更是明确宣示了她要站在天道一边。

当然,这个戏最重要的寓象应该是“无字碑”,它为全剧定名,为人物和故事定位,是这个戏的本体寓象,点题之笔。“无字碑”既是“有”,人与事都有确凿的历史史实,它今天还矗立在八百里秦川的乾陵之上;又是“无”,无法也无须说清道明的价值判断和感情纠葛。“有”是不可为而为,是不可言说而言说,“无”则是不可撰写不如不撰;不可言说不如不说。如武则天与狄仁杰对话所云,罢了,罢了,既无话可说,又无能为力,不如一个“无”字罢了!她唱道,“刻不尽千般酸苦强颜忍,刻不尽万钧责守一力擎!刻什么劝农桑、薄徭役、八方听命,刻什么崇教化、广言路、四海清平……”她要的是“于无碑处见谥碑,于无铭处诵墓铭!”是的,观众的确从无字碑上读到了叙赞她的宏大篇章。

在这里我们听到了“无”与“空”、“瞾”的交响,无即是空,不就是日月行空吗!“无字碑”真是全剧内容和神韵的一个精粹的“结核体”,或隐或现对情节和内心冲突作了全覆盖。编导以这三个寓象,对整个戏的“能指”作了精彩表达,更使我们在“能指”之外,感受到了非常深远辽阔的“意指”。它诱引观众进入审美再创造的境界,极有艺术魅力。

《无字碑》就这样为我们叙述了一个“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的故事,就这样解决了历史评断与道德评断的冲突,让天道战胜亲情纠葛和习惯势力。武则天的形象由此走向大历史大道德的境界,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