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诺贝尔奖是诸多领域学者梦寐以求的奖项,很多学者为了这个奖项争得头破血流。
而她却为了自己的祖国拒绝领取诺贝尔奖项,甚至不惜“抛夫弃子”隐姓埋名30年,他还被人们称为是“真正的中国脊梁”。

那么她究竟是谁呢?她又有何等的贡献呢?
王承书的求学之路这位为了祖国而放弃诺贝尔奖的人叫作“王承书”,1912年出生,生于湖北武昌的一户普通人家中。
王承书十分热爱学习,从小就在父母面前展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对此父母也是十分的支持,于是便在王承书该上学的年纪便将其送到了县里的小学读书。

起初王承书的成绩还是比较差的,分数不管怎么提都提不起来,直到在小学的一节课上她听说了一位女物理学家“居里夫人”她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王承书,自此之后她便将居里夫人认作是自己顽强拼搏,刻苦钻研的榜样。
与此同时,她体内的那股不服输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也在这一刻展现了出来,她为了自己的学习成绩能够变好,他比别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

渐渐地,她的成绩从班里的中等位置一路升到了班中第一名,即便已经如此她依旧会特别努力地学习。
然而,如此高强度的学习让打小体弱多病的王承书在六年级的时候病倒了,无奈只好休学了一年。

到了升学考试时,王承书不顾家里的反对毅然决然地参加了考试,最终王承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县里最好的初中。
就在升初三时,王承书再次病倒,在经过一年的休学后再次参加了升学考试,父母以为王承书这次不会再像小学那会那样再次成功了。

结果没想到,王承书再次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县中最好的高中。
1930年高中毕业之后,王承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燕京大学的物理系,王承书所在的班级中一共有13名学生,她是这个班中唯一的女性。
在经过四年的筛选淘汰后,班里只毕业了四名同学,王承书为榜首,对此老师还亲自为她颁发了金钥匙奖。

毕业后的王承书并非就此止步而是继续在燕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硕士学位,并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硕士学位证。
后来,王承书在老师的邀请下留在了学校任教,并担任了物理系助教,在此期间里,王承书还申请了前往美国留学的机会。
1939年时,王承书在昆明遇到了从英国学成归来的张文裕,两人一见钟情,没过多久便结了婚。

1941年,苦苦等候的王承书终于等到了申请通过的消息,没过多久王承书便踏上了前往美国求学的道路。
1941年8月,王承书来到了美国密歇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在乌伦贝克教授的指导和合作下完成了多篇有关稀薄气体动力学方面的重要论文。

1944年王承书以优异的成绩拿下了密歇根州立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之后在此学校从事博士后工作。
不仅如此,王承书在后来还担任了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院一职,甚至曾两次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工作。
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让远在美国的王承书燃起了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这一刻她决定回到祖国,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之中。

当王承书下定决心回国之后,她意识到美国是绝对不会如此轻易地将自己这个在高级研究所工作过的人回国的。
正当她不知道该如何办才好时,她突然看到了从家乡寄来的邮包,这时她突然有了主意。
他将和物理有关的书籍和资料分别装入到了300多个邮包中,分批次地将这些邮包从美国寄往北京,这种方法很好地避免了美国政府的检查。

1956年,王承书也回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祖国,刚下飞机的王承书就被中国现在翻天覆地的变化所震惊。
看到这样的变化后,王承书下定决心,要用十分的精力和百倍的热情工作,还要将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奉献给祖国。
很快,王承书便被分配到了近代物理研究所理论研究室工作,同时在北京大学物理系讲授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知识。

同年,上级希望王承书能够从事铀同位素分离的工作,这个工作对于40多岁的王承书来说无疑是个艰巨的任务,毕竟这是自己从未接触过的领域。
在经过短暂的思考后,她便接下了这一任务,因为这个任务交给谁都不好做,并且自己现在是刚回国没多久,对所里还没有出过什么力,所以便选择了接下这个任务。之后的时间里王承书便开始悄悄地准备了起来

由于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在1960年撤走了所有的专家,这让中国第一个分离铀同位素用的气体扩散工厂面临严峻的形势。
这时上级找到王承书希望她隐姓埋名挑起这一重担。王承书陷入了沉思。

在经过短暂的思考后,她还是觉得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于是她抛弃现有的工作和幸福的家庭,隐姓埋名投入到自己从未搞过的铀同位素分离工作中。
不管做什么基础知识永远是最重要的,于是王承书便决定在扩散厂具备启动条件之前,抓住有限的时间培训理论队伍和工厂的运作员工。

在这期间里王承书一直都是与大家一起学习、一起上课、一起讨论问题。
在当时,工厂分批次启动方案的研究是动台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是在经过王承书带领的级联理论小组的大量计算和多年的实践经验的积累下。终于得出了一个随时间变化的理论曲线。
1963年,第五批工厂启动,在这关键的时刻张文裕回国了,然而王承书还没来得及与他见面就去到工厂与大家一同核对理论曲线和实测曲线的数据了。

次年元旦,在大家的努力下,为提前完成功绩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装料计划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64年,国家为了适应对浓缩铀需求的增长,于是便下达研究大型扩散机的任务,并任命王承书为总设计师。
作为完全由中国设计、制造的大型扩散机,走总理曾两次知识要抓紧研制定型。

但由于特殊时期的到来,导致研制进度一拖再拖,直到70年代后期大型扩散机的设计才定型。
1978年,王承书被调到了直属机关从事组织、领导和培育人才的工作中。
在这期间,王承书还在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并亲自站到讲台上讲课和探讨。
不仅出色地为工厂解决了出现的理论难题,还培育出了很多的优秀科研人员。

同时,还在铀同位素分离理论领域中进行了开拓性工作,并且还为此事业的各个阶段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80年,为了表彰王承书这些年的无私付出,便任命其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的职位。
在工作结束后,王承书抽出了更多的时间来陪伴自己的家人,从而弥补这三十年所缺少的陪伴。

1994年6月18日,王承书在家人的陪伴下安然逝世,享年82岁。
结语王承书是一位为了祖国而抛弃诺贝尔奖的杰出人物。从小就展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的他,凭借勤奋刻苦的努力和不服输的精神,一路攀登学业的高峰。
即使在面临疾病和困难时,他都能坚持奋斗,取得优异的成绩。他在海外留学时,也毅然决然回国,为祖国的建设默默奉献。
王承书以隐姓埋名的方式继续从事核能研究,为中国的核工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一位爱国者和奋斗者的典范。
他的一生充满了奉献和坚持,他的事迹将永远激励着后人。王承书的离世是对整个国家科学界的巨大损失,但他的精神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愿他安息!
是男还是女还没搞懂,小编的水平值得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