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特朗普政府的行政工作步入正轨,外界已经可以清晰看到他对第二任期内的执政规划,特朗普将对内实施改革,减轻美国政府财政压力、恢复右翼保守价值观;对外则奉行美国优先主义,以关税壁垒确保美国贸易利益。
这与特朗普第一任期内的执政策略非常相似,唯一有所不同的是,特朗普所在的MAGA派,此次已经能够压过共和党内的建制派,最高法院与众议院皆在特朗普掌控之中。相较于第一任期,特朗普拥有更大的权力,能够实施更为激进的政策。
而一项始于特朗普第一任期并延续至今的战略,就将受益于此,这就是特朗普政府所提出的所谓“印太战略”。
莫迪与特朗普会面
美国《国家利益》杂志,就在印度总理莫迪访美前夕刊文称,此次莫迪访问美国将是“确立美印大国关系的时候”,在如今大国竞争的时代,美印两国拥有着共同利益,印度想要“恢复”自身亚洲大国的机会,而美国需要印度这样的“强大盟友”来与中国抗衡。
为此,美印关系应该聚焦于所谓的“四大支柱”,即:国防合作与联合生产;能源安全与转型伙伴关系;双边贸易;以印度-地中海贸易为核心的“新黄金之路”。
以此为基础,美国与印度应当共同构建“新秩序”,实现“印太战略”的构想。
简言之,这就是一个美印两国共同“夹击”中国的构想,两国的制造业与双边贸易合作很明显是在针对中国制造业与商品出口;能源合作则是为了影响中国能源安全;“新黄金之路”更是在对标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其根本目的是将印度打造成中国的“替代品”与美国的“武器库”。
那么,这一野望真的能实现吗?美国与印度,是否能成为一对“亲密盟友”?
01.印度有意迎合美国
莫迪与马斯克会面
对于美国幻想中的“印太战略”,印度一直都有意迎合。虽然印度自身有不结盟传统,但还是加入了美国主导的“四边安全对话”,成为美国的“准盟友”。
利用这层关系,印度多次以“军事合作”的名义,引入美国军事力量干涉中印边境局势,导致两国边境谈判长期难以取得有效进展。
去年特朗普赢得大选之后,印度方面更是早早准备示好,早在去年12月,莫迪政府就传出准备降低特定商品关税,以迎合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
莫迪会面图尔茜·加巴德
特朗普上任后,印度总理莫迪更是急不可耐,在其上任仅一个月时就出访美国,13日抵达美国之后,莫迪立即会见美国新任国家情报总监图尔茜·加巴德,稍后又会见美国效率部长马斯克与特朗普。
在与特朗普会面结束后的联合记者会上,莫迪更是直接宣布,双方设定了到2030年将印美双边贸易额增加一倍以上,达到5000亿美元的目标;此外,为了“确保印度能源安全”,印美将重点发展油气贸易,同时增加能源设施投资。
莫迪提到的5000亿这一数字,已经相当接近中美双边贸易规模,颇有“取代中国”的意味,能源合作则明显是印度交出的“投名状”。此前,印度一直在能源领域与俄罗斯保持密切合作,还趁着欧洲能源危机倒卖二手能源,赚取大笔利润。
如今特朗普上台,有意重启美国国内的能源开采,莫迪以能源合作为重头戏,即有“弃俄投美”的诚意,又迎合了特朗普未来的政策方向,示好之意已然溢于言表。
印度P8巡逻机是美国对印军售的经典案例
在如此“两情相悦”的背景下,美印两国似乎能够真正走到一起,成为亲密盟友。
但政治往往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美印想要真正成为盟友,共同“夹击”中国,还面临着诸多问题。
02.美印之间问题重重
在本次莫迪访问美国的行程中,特朗普对待莫迪的态度非常有意思。
一方面,特朗普给予莫迪高规格礼遇,不但红毯接机,还选择情报总监与效率部长首先与其会面,凸显美国对印度“盟友级”的信任。在13日夜,特朗普还特地举办豪华晚宴,为莫迪此次访问添光增彩。
拜登时期,印度就加入了“四边安全对话”
但在莫迪抵达白宫前数小时,特朗普刚刚在白宫签署了一份总统备忘录,其内容是对美国的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白宫公布的一份事实文件中,还专门提到印度对美国出口摩托车征收100%关税一事。
在联合记者会上,特朗普更是特地提到,美国对印度存在接近100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强调美印两国要谈判解决这一“不平衡问题”,其手段包括美国加强对印军售与半导体等领域合作。
印度军工自身有着宏伟目标,进口军品将打压自身研发
也就是说,美国目前对印度的高关税十分不满,如果莫迪没有做出足够让步,很可能会面临美国100%的对等关税。对于内部松散、极度依赖高关税保护本国产业的印度来说,这无疑是晴天霹雳。
即便莫迪在关税问题上松口,也要为了平衡贸易而进口更多美国商品。如果将这些进口额补在消费品上,就有可能导致印度本就消费能力不足的市场产生混乱,同时阻碍莫迪的“印度制造”战略;将其补在能源上,印俄关系就会面临挑战;将其补在军售上,则同样会损害莫迪“印度制造”的政绩,并导致军队更受制于美国。
这对于想要保持“墙头草”地位,两头受益的印度来说,会是个艰难的抉择。
那么,如果莫迪选择吃下所有的亏,换取美国的绝对信任与帮助,印度有可能达成目的,取代中国甚至于美国“夹击”中国吗?
答案同样是否定的。
03.印度不可能成为“下一个中国”
对于印度来说,想要取代中国所需要的,远远不是讨好美国这样简单。
首先,印度需要解决自身的投资环境问题。以往印度以高关税阻碍外来商品,本身目的应该是吸引外企来印度本土投资,从而获得技术与产业积累。但在现实中,印度在吸引外资之后,反而出台各种政策“卡脖子”,阻碍外企盈利,要求外企将利润与技术都留在印度。这种抢劫式引资,已经给印度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2024年,印度的外资吸引成绩就堪称灾难,全年外资净流入仅26亿美元,距离印度“每年吸引1000亿外资”的口号相去甚远。
小米在印度的遭遇,是印度投资环境恶劣的一大证明
而中国相较于印度有更完善的法治环境、更强大的基础设施与更高效的供应体系,即便近年中国人力成本上浮,产供链优势仍能吸引跨国企业,近几年就有富士康这样在印度碰壁,选择加大中国投资的跨国企业。
此外,印度本身产业基础薄弱,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初级地位,对外出口依赖代工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决定了印度需要大量进口初级产品或原料,加工后再进行出口。
而中国,恰恰是印度最为重要的进口来源地。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24年中国对印度出口1204.8亿美元,同比增长2.4%;自印度进口179.97亿美元,同比减少3%。
这样一个对中国保持高额贸易逆差,依赖中国原材料与初级产品的国家,却想构建一条“印度洋-欧洲”贸易路线,取代中国的贸易倡议,简直是天方夜谭。
就连拉拢印度的美国,都“口嫌体正直”,一边寻找中国替代品,大喊要减少进口中国产品,一边扩大对华贸易。
同样是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24年中美贸易额为6882.8亿美元,同比增长3.7%;其中中国对美国出口5246.56亿美元,增长4.9%。
出口增长的事实,是政治宣传无法抹消的
事实证明,中国多年来对基础设施与供应链的建设,并非两句宣传能够抵消,只要美印之间没有建立起等同的产供链,中国就仍是全球最重要的制造业核心与供应链中枢。
至于将印度变成美国的武器库,则更不可能。我们只要看美国在俄乌冲突三年来的军工表现就能明白,美国已经不是那个撑起西方的军工大国,美国的产能供给自身与乌克兰尚且不足,更谈何武装印度。
美印两国与其像现在这样搞结盟、画大饼,还不如脚踏实地,切实经营好自身与中国的双边关系。毕竟如今已是全球化时代,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才是时代主流,保护主义与结盟对抗,最终只会带来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