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闸蟹运输存活率,跨省物流包装改良,降温保湿双保障,这些环节要注意

白鸽养殖 2025-02-21 14:51:45

大闸蟹运输存活率,跨省物流包装改良,降温保湿双保障,这些环节要注意

大闸蟹啊,可是一种特别受欢迎的美食,一到秋天,那可是满大街都弥漫着大闸蟹的鲜香。大闸蟹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那青色的外壳,蟹壳上有许多纹路,钳子和腿都很有力。它的价值可不仅仅体现在美味上,大闸蟹的养殖能给养殖户带来可观的收入,在一些大闸蟹著名的产区,像江苏阳澄湖、太湖等地,大闸蟹养殖成了当地重要的特色产业。据统计,阳澄湖每年大闸蟹的产值可上亿元呢。

养殖大闸蟹其实有不少痛点。就拿家养来说,不少农户都想自己养点大闸蟹改善改善生活。可大闸蟹的养殖可不容易,它对水质要求特别高。我在安徽有个朋友的邻居,想在家里的水塘里养大闸蟹,可没注意水质的酸碱度,结果大闸蟹长得不好,还有不少生病。就像南方的湿热的地区,像广东一些地方,如果想要养殖大闸蟹,和北方干冷的地区可大不一样。南方的湿热容易导致水体中的细菌病毒滋生得快,对大闸蟹的健康影响很大,而北方干冷的环境下,在冬季做好越冬防护也是一大挑战。像哈尔滨有个小型养殖场,刚开始养大闸蟹的时候,不知道冬季的特殊护理,结果损失了不少蟹苗。

从养殖场或者农场的角度来看,大闸蟹的养殖需要较大的场地,而且要种植水草给大闸蟹栖息觅食。像江苏一些大型的养殖场,会种植伊乐藻、轮叶黑藻等水草。伊乐藻比较耐寒,在冬季还能为大闸蟹提供一定的氧气,轮叶黑藻生长速度快,能快速繁殖,给大闸蟹提供丰富的食物。但不同水草之间的养护也有讲究,比如伊乐藻到了夏天如果不注意修剪就会疯长腐烂,影响水质,而轮叶黑藻对光照的要求比较高,光照不足就会生长缓慢。

当大闸蟹到了要运输的时候,问题又更多了。大闸蟹在运输过程中存活率是关键。很多跨省运输的大闸蟹,由于包装和运输条件不好,到目的地的时候就死伤惨重。我有个网友是杭州的,他曾经在网上买过从辽宁发过去的阳澄湖大闸蟹。那家店没有做好包装,运输过程又比较长,在路上就蒸发了,大闸蟹到了之后很多都不新鲜了,甚至有不少已经死了。

大闸蟹运输存活率低主要是因为运输环境的温度、湿度还有震动等因素。大闸蟹适宜的温度在15 - 20摄氏度左右,湿度也要保持在70 - 80%。如果在夏天运输,温度过高,大闸蟹会代谢过快,体能消耗大,时间一长就会死亡;在冬天运输,温度太低,大闸蟹又会被冻伤。

为了提高大闸蟹跨省物流运输的存活率,我们需要对包装进行改良,做到降温保湿双保障。首先是降温方面,可以使用冷链运输。在包装内放置一些冰袋,冰袋的量要根据运输的时间和距离来定。像短距离运输,几个小时的行程,可能2 - 3个小型冰袋就够了,但如果是跨省的长途运输,比如四川到福建,可能需要放置5 - 6个中等大小的冰袋。而且冰袋不能直接和大闸蟹接触,中间可以用湿润的海绵或者透气的棉布隔开,避免大闸蟹被冻伤。

保湿也很重要。可以在包装内放置一些湿润的海藻或者湿海绵。像福建的紫菜,在湿润的状态下是很好的保湿材料,它可以缓慢释放水分,保持包装内的湿度。同时,在包装上可以扎几个小孔,让大闸蟹能呼吸,但又不能让水分流失太多。

在养殖大闸蟹的过程中,不同的养殖规模和养殖方式也会影响到最终的运输存活率。从场景来说,如果是散养的话,大闸蟹的活动空间大,肉质可能更好,但在收获的时候会比较麻烦,而且成活率也可能受到野外环境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在江苏高淳的一些散养户,虽然大闸蟹的品质高,但是在收获季因为没有完善的捕捞设备,一些受伤的大闸蟹就没能及时处理,影响到运输的存活率。而养殖场的话,集中管理方便,但养殖密度要控制好。

不同品种的水草对大闸蟹养殖也有不同的影响。在北方,芦苇也是一种可以在大闸蟹养殖场地种植的植物,芦苇比较耐寒,在北方寒冷的季节能为大闸蟹提供一定的保护。而像金鱼藻,它的水下叶片茂密,能为大闸蟹在水下提供很好的隐蔽场所,在浙江、安徽等地的大闸蟹养殖场应用比较广泛。还有狐尾藻,它对氮磷的吸收能力强,能净化水质,适合在南方的富营养化水体中种植,像浙江嘉兴的一些湖泊养殖大闸蟹时就种植狐尾藻。

另外,不同的养殖时长也会给运输带来不同影响。如果是短期的养殖,大闸蟹的体型还小,体质比较脆弱,运输时的存活率就比较低。比如养了3个月左右的大闸蟹,很多脏器还没有发育完全,运输过程中容易受损。而养了1年以上的大闸蟹,各方面的机能都比较成熟,相对来说运输存活率会高一些。像在江苏兴化的养殖场,那些养了1年多即将上市的大闸蟹,在严格的运输包装下,运输到上海后的存活率能达到80%左右。

还有大闸蟹的性别差异也会影响存活率。母蟹在秋季会大量消耗体能来育肥蟹黄,这个时候的身体比较虚弱,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而公蟹相对来说身体状态会更稳定一些。我有个山东的朋友从江苏批发大闸蟹到自己所在的县城售卖,他就发现同样条件下,男蟹的存活率比母蟹要高10% - 15%左右。

从运输的时间因素来看,如果是3 - 4天的短途运输,运输条件的要求相对低一些,但如果是长达一周左右的跨省长途运输,就需要更完善的包装和保鲜措施。

大闸蟹在运输前的饲养管理也很关键。养殖户要对大闸蟹进行合理的喂食,在运输前一周左右要减少喂食量,让大闸蟹的肠胃处于空腹状态,这样可以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排泄物堆积,降低污染环境的风险。我在河南认识的一个养殖户,他在冬季运输大闸蟹到湖南之前,还会给大闸蟹提前补充一些维生素C,他说这样能增强大闸蟹的抵抗力。

大闸蟹运输的包装材料也很重要。除了传统的泡沫箱,现在也有一些新型的环保包装材料在试用。比如纸质的保温箱,它有较好的保温性能,而且可回收利用。但是它的成本相对较高,在一些小型养殖户或者物流不太重视的环节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从地域差异来看,南方的大闸蟹养殖户在运输方面可能更注重保湿,因为南方的环境比较湿润,一旦大闸蟹运输到干燥的北方,水分流失太快就容易死亡。而北方的大闸蟹养殖户在运输时对防冻的措施会更加重视,毕竟北方冬季的温度很低。

再看大闸蟹的捕捞时间对运输存活率的影响。如果是在清晨或者傍晚捕捞,大闸蟹的体力和活力相对较好,这个时候运输存活率会比较高。而如果是在中午气温最高的时候捕捞,大闸蟹容易中暑,运输时就容易出现问题。在江苏如东的一个养殖场,曾经因为没把握好捕捞时间,中午捕捞的大闸蟹在运输到苏州的过程中,就损失了不少。

大闸蟹的运输距离也会影响存活率。像在同一个省内的短距离运输,比如在浙江省内的运输,运输时间短,包装和保鲜要求相对不那么严格。但如果是从浙江到云南这样长距离的跨省运输,可能需要更复杂、更严格的保鲜措施,比如分层式的包装,在底层放置湿度调节材料,在中层放置大闸蟹,在上层设置透气装置。

在运输过程中的震动也对大闸蟹有伤害。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的颠簸会使大闸蟹之间相互碰撞,也容易让大闸蟹受伤。所以一些运输公司会采用专门的减震设备,比如在箱子里放置海绵垫,来减少震动。

不同的大闸蟹品种对运输存活率也有差异。像中华绒螯蟹中,湖蟹和河蟹在运输中的表现也不一样。湖蟹因为生活在比较平静开阔的湖泊环境,相对来说比较强壮,在运输中的存活率可能比生活在河口等水流复杂环境中的河蟹要高一些。

在水产养殖的发展历程中,大闸蟹养殖的发展时间并不长。三十多年前,还只是在江苏、浙江的一些局部地区有少量的养殖,当时人们对大闸蟹的运输几乎没有什么概念,就是简单地把大闸蟹装在竹篓里,用卡车拉过去,到了目的地大闸蟹的死亡率高得吓人。但是随着养殖面积的扩大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人们开始重视起大闸蟹的运输问题。

如今,大闸蟹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水产品。可是大闸蟹运输存活率这个问题仍然是制约它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就像我在广西的朋友想要尝尝正宗的江苏大闸蟹,可收到的大闸蟹总是有不同程度的死亡,这让消费者很失望。

那我们现在就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在综合考虑了这么多影响大闸蟹运输存活率的因素之后,如何才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大闸蟹跨省运输的存活率问题呢?是进一步完善包装技术,还是从养殖源头就开始做更多的调整,或者是从运输过程中的时间安排、震动控制等多方面进行更精细的管理?这是一个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