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琼有澶渊之功,却名声不显。但真宗对其宠信不衰,且功劳泽后人

公子灵均 2023-02-18 10:46:11

导语:澶渊之盟的签订,结束了宋辽两国20多年的频繁战争,为两国带来了110多年的和平。在宋辽两国的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然而提起“澶渊之盟”,人们最多的是想到寇准的贡献和功劳。却对宋初名将高琼的澶渊之功,却知之甚少。高琼虽名声不显,但却对促成“澶渊之盟”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贡献。且后来宋真宗对其依旧宠信有加,更是遗泽后人。

高琼 画像

宋太祖统一南方后,即开始积极筹备北伐燕云之地。为此宋太祖专门设立了封桩库,用以储备钱财。并说道:“以我二十匹绢购一契丹首,其精兵十万,止不过费我二百万匹绢,则契丹尽矣。” 表明了宋太祖不惜代价收复燕云之地的决心。

宋辽争锋

到宋太宗时期,连续对辽国进行了几次大规模攻伐,可惜都以失败而告终,收复燕云显得遥遥无期。此后,北宋改变对辽国策,采取战略防御。

宋太宗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宋辽开通互市,并且北宋令边军不得无故滋事,挑起战端。然而此时的辽军在军事上仍取攻势,且攻宋势头极猛。八月派兵伐宋,十月攻沙堆驿,破狼仙,败宋军于益津关。十一月拔满城,下祁州,陷新乐,破小狼山砦,纵兵劫掠。次年六月,辽国大将耶律休哥又大败宋军于泰州。

面对辽国日益凶猛的攻打,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北宋两次遣使赴辽求和,均遭拒绝。因此,要让辽国坐到谈判桌前,缔结宋辽合约。宋军就必须在战场上挫败辽军兵锋。

因此,澶渊之役能否打败辽军,就成了能否促成宋辽议和的关键所在。

宋军攻城战 剧照

宋真宗亲征辽军,驾临澶州

但屡遭挫败的宋军,此时早已士气萎靡,军无斗志。皇帝能否亲临前线鼓舞士气,又成了宋军能否胜辽的关键所在。

其实,辽国连年用兵,大举攻宋。不过是想以兵逼和,并且夺取关南故地而已。对于辽国的目的,宋真宗心中极为清楚,因此对于辽国数次派遣使臣王继忠使宋议和之举,宋真宗曾对宰相毕士安言:

彼以无诚请盟,然得请之后,必有邀求。若屈己安民,特遣使命遗之货物斯可也。所虑者,关南之地曾属彼方,以是为辞,则必须绝议。朕当治兵誓众,躬行声讨耳。

以此说明宋真宗清楚的认识到,要想使辽国真心实意的议和,就必须先重创辽军。宋真宗自己也有亲征之意,只是态度并不坚决,而且朝中大臣也意见不一。

宋真宗 剧照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八月二十二日,边关奏报,契丹大举入侵。宋真宗召集群臣时说道:“累得边报,契丹已谋南侵。国家重兵多在河北,敌不可狃。朕当亲征决胜。卿等议何时进发?”

宰相毕士安主张,皇上不必亲征,只要驾临澶州即可。但澶州城小,无法驻扎大军,进发之期,要从长再议。宰相寇准主张皇上应尽快驾临澶州。枢密使王继英认为此时重兵云聚河北,皇上应该驾临澶州,以壮军威,以振军心。宋真宗何时出行驾临澶州,在朝廷大臣的争论中迟迟不决。

辽国20万大军已经从定州突破唐河防线,攻占阳城。后兵分三路,直逼澶、祁二州,边关告急军情一日五报。宋真宗大惊之下急忙问计于寇准,寇准力谏宋真宗立即亲征,前往澶州前线。可就在关键时刻,宋真宗却动摇了,不想亲征了要回后宫。寇准急忙拽着宋真宗言道:“陛下入则臣等不得见,大事去矣,请毋还而行。”

寇准 剧照

于是宋真宗决议亲征,召集群臣商议方略。这次的廷议更加热闹了,王钦若主张迁都金陵,陈尧叟主张迁都成都。众多大臣不议退敌方略,却要弃中原而退守江南。

宋真宗再次问计于寇准,寇准向宋真宗言道:

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诛也。今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不然,出奇以扰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远地,所在人心崩溃,贼乘势深入,天下可复保邪?

宋真宗听了寇准的分析,不再想迁都之议。坚定了御驾亲征澶州的决心,并决定立即出发。

宋真宗銮驾刚到韦城县,辽军攻势更猛,已有强渡黄河深入之势。宋真宗在韦城不敢再进发了。这时随行大臣又重提迁都金陵,以避辽军兵锋。宋真宗更加迟疑不决起来,打起了退堂鼓。寇准向宋真宗分析利害,让宋真宗坚定亲征澶州的决心。可宋真宗听后还是犹豫不决。

高琼 剧照

其实,宋真宗真正所担心的是自己御驾亲征能否保证打赢,自己的人身安全能否得到保障。寇准即使说的再有道理,毕竟是个文臣,纸上谈兵而已。此时武将的看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更具说服力了。

高琼促成真宗亲征之行

寇准也意识到了宋真宗的心思,所以就出去找到高琼,拉着高琼向宋真宗谏言。高琼向宋真宗分析,辽国远道而来,其势必不长久,如今大军云集河北,御驾亲征必定建功。若弃京城而逃亡江南,必定军心涣散,将士逃亡,江山社稷将危如累卵。并且最后说道:“陛下即幸澶州,臣等效死,契丹不难破。”

通过以通晓军政闻名的武将高琼,向宋真宗分析局势后。宋真宗大惊之下,再次坚定亲征的决心。高琼真正坚定了宋真宗亲征辽军,驾临澶州的决心,功劳甚大。

寇准 剧照

就在宋真宗从韦城出发,前往澶州时。辽军已经到澶州城下,并且从东西北三面合围澶州北城。宋真宗抵达澶州南城后,不打算再渡过黄河驾临北城,就想驻扎在南城以壮军威。

寇准和高琼力谏宋真宗渡河到澶州北城,亲临真正的前线鼓舞士气。在场的冯拯为了附和宋真宗的意思,当场呵斥高琼不得无礼。高琼听后当即不客气的回应:“君以文章为大臣,今虏骑充斥如此,犹责琼无礼,君何不赋一诗,咏退虏骑耶!”当即把冯拯说的哑口无言。

宋真宗最后采纳了寇准、高琼的谏言,前去澶州北城,但是走到黄河浮桥时,却又犹豫不前了。高琼当即又对宋真宗说了,如今已经走到了这里,还有什么疑虑的呢?宋真宗这才进入龙辇继续前行,最后进入澶州北城,登上城楼,竖起黄龙大旗。

宋真宗 剧照

城下宋军将士看到皇帝后山呼万岁,士气如虹,军心可用。在与辽军交战中杀死辽军大将萧挞凛,使得契丹退兵。后经过多轮洽谈,签订“澶渊之盟”。

由此可见,在“澶渊之盟”中高琼功不可没。正如《宋史》中对高琼的评价“真宗澶渊之役,高琼之功亦盛矣。”

恩宠不绝,家族昌盛

也正是高琼的澶渊之功,奠定了高氏家族在宋朝长盛不衰的显赫地位。宋朝皇帝鉴于五代十国时期,武将权力过大而导致政权颠覆频繁的教训,推行“重文轻武”的国策。使得武将地位低下,受到压制,同时升迁缓慢。

但高琼却是个例外,高琼最终官至检校太尉、忠武军节度使,封爵卫国公。并且遗泽后世,使高氏家族在北宋地位显赫。

“女中尧舜”高滔滔 剧照

在签订“澶渊之盟”后,起到重要作用的大臣,毕士安病死,寇准被罢相,贬至陕州任知州。唯独高琼,宋真宗对其信任有加。

景德二年,步军司长官葛霸因病重辞去职务,宋真宗就让殿前都指挥使高琼兼领步军司。高琼却上奏宋真宗说:

“臣衰老,傥又有犬马之疾,则须一将总此二职。臣事先朝时,侍卫都虞候以上常至十员,职位相亚,易于迁改,且使军伍熟其名望,边藩缓急,亦可选用。”

宋真宗看完高琼的奏章后,对于高琼老成谋国之言深感认同,随即采纳高琼的建言。

在景德三年七月时,高琼得了重病,宋真宗听闻后就要前往高琼府上探望高琼。被王钦若流言攻讦,宋真宗才没有前去。但高琼依旧被宋真宗信任,高琼死后被宋真宗追赠侍中,追封卫王,谥号“烈武”,可谓升迁死后荣宠至极。

高琼的14个儿子、12个女儿、63个孙子、145个曾孙,及后世子孙大部分均出仕为官,且不少人任显官要职,受封王公爵位。正是高琼所建立的功勋,及在朝中的威望和地位。使高氏家族与开国名将曹彬家族联姻,高琼之孙高遵甫娶曹彬之孙女。生下的女儿高滔滔更是被从小养在宫中,后成为宋英宗的皇后,并且历经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三朝,两度垂帘听政,被誉为“女中尧舜”。

高琼 剧照

公子结语:

在宋真宗御驾亲征,驾临澶州这件事上,虽然后世认为寇准居功至伟。但高琼同样立下大功,正是高琼几次在关键时刻,坚定了宋真宗的信心。才在澶渊北城大败辽军,杀死辽军大将萧挞凛,从而促成“澶渊之盟”的签订。为宋辽两国百年和平立下汗马功劳。

其后更能依旧被宋真宗信任,身居要职。退休时被授予检校太尉、忠武军节度使之职才让他辞官归养,死后更是极尽哀荣。其家族长盛不衰,更出了一位“女中尧舜”的太皇太后高滔滔。

正是高琼的忠心王事,不贪恋权势,尽职尽责,成就了赫赫功勋,更造就了富贵显赫的高氏家族。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