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造神”陷阱,官媒发文辟谣,揭开了53岁刀郎的“真实现状”

司徒昼 2024-11-15 02:49:12

文|韬钤深处

编辑|司徒夜

最近,刀郎俨然被人们塑造成一位孤独的英雄。

他不被内地的主流音乐圈放在眼中,却一次次地打破世俗的桎梏,人们为之拍手称快。

而他的演唱会成为了“封神台”,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在现场为他欢呼,为他摇旗呐喊。

然而,在喧嚣的狂欢之下,等待着刀郎的却是一场捧杀。

被《纽约时报》报道是假的,“中国真正的音乐人”的评价更是假的。

世界纷纷扰扰,喧喧闹闹,什么是真实。

喧嚣的捧杀

到底应该如何评价刀郎?

至少肯定不是“中国真正的音乐人”这样的捧杀。

客观地说,他是一名十分优秀的音乐人。

他演唱会的火爆程度足以证明这一点。

也许你没听过刀郎的歌,更没去过刀郎的演唱会。

但你一定在短视频平台刷到过关于刀郎演唱会的消息。

你会看到,刀郎和歌迷一起泪洒现场。

你也会看到,台下的歌迷热情似火,跟着刀郎合唱一首首老歌。

你还会看到,刀郎的演唱会人气火爆,屠榜热搜,四海兄弟,为刀而来。

甚至,很多官方媒体也会“蹭热度”,报道刀郎的演唱会。

央视网文旅打头阵,用刀郎的歌曲作背景音乐,带头宣传这位传奇歌手。

可以说,在热搜方面,能和刀郎演唱会一较高下的,只有去年被曝出假唱的五月天了。

刀郎的粉丝们热泪盈眶,这一天,他们等了十年。

而“罗三碗”为了这一天也等了很久,同时也付出了很多。

如果他仅仅靠《2002年的第一场雪》《冲动的惩罚》这样的老歌复出,那么他的演唱会绝对不会如此火爆,还会被批评“炒冷饭”。

但刀郎用一首《罗刹海市》高调复出,再加上互联网之间流传的他和内娱之间莫须有的恩怨话题,热度一下子就起来了。

刀郎复出后,人们对他的追捧和营销近乎疯狂。

甚至传出了《纽约时报》高度评价他为“中国真正的音乐人”的消息。

但是,在网络之间流传的却全都是用显微镜才能看清的《纽约时报》的图片,似乎是有意地模糊处理。

此外,图片中的红色字体和《纽约时报》的常用字体并不一致。

答案就显而易见了。

官媒下场辟谣:这张所谓的《纽约时报》高度评价刀郎的照片是假的。

不仅如此,网上有很多关于刀郎演唱会的假消息。

很多人为了蹭流量,将其他歌手演唱会的照片拼接到刀郎身上,再加上鼓动人心的标题。

这不是捧杀是什么?

其实,以刀郎演唱会的火爆程度,是完全不需要这样的虚假营销的。

不顾一切地呐喊“刀神”的结果,只会是树大招风,人红招黑。

人人都知道刀郎的复出并不容易,那么就更应该珍惜现在的辉煌,而不是用假大空的消息捧杀。

从出道到现在,刀郎一直都存在争议。

但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除非他触碰红线,否则不会有人能撼动他在歌迷心中的地位。

十年了,刀郎已经不是从前的那个罗三碗了。

流浪的歌手

“你怎么听刀郎的歌啊?那么土!”

在之前,很多人对刀郎的评价一直和“土”挂钩。

在歌曲MV中,刀郎总是面色深沉,一顶黑色鸭舌帽遮住前额。

他穿着简单的外套,沾着灰尘的牛仔裤,用他那独具特色的沧桑嗓音唱着自己的歌曲。

刀郎的歌曲以民谣为主,旋律简单,却很容易直击人心。

他的歌词很简单,不追求黑深残,也不刻意堆砌辞藻,通俗易懂却饱含深情。

他的歌曲,像是诉说自己的经历,简单却富有力量。

刀郎的一生都在漂泊。

他出生于四川省,但天南海北都是他的家。

还没成年时,他就离开家乡,独自在天地之间漂泊。

重庆、西藏、海南、陕西......

漂泊像是他的选择,也像是他的一种宿命。

他四处流浪,最后来到新疆的风沙茫茫的戈壁。

他在这里组建了乐队,还娶妻生子。

但是没有安全感的日子依旧继续。

乐队分分合合,夫妻感情破裂。

事业上面也不顺利,他推出的一张专辑仅仅卖了两千多张。

回想儿时,他出生于文工家庭。

他和哥哥关系不洽,父母也没时间照顾他,音乐是他唯一的朋友。

17岁那年,自卑又敏感的他开始流浪。

如今成家立业,然后家破业荒。

他爱过,然后他沉默,继续在人海里漂流。

也许,流浪才是刀郎的天赋,而音乐则是他最美的追逐。

刀郎再次踏上旅程,独自一人行走在茫茫戈壁中,和维吾尔族的人民住在一起。

他说,这是让生命自然而然地融入到音乐创作中。

人情冷暖,悲欢离合,刀郎尝尽了人间百态。

当时的舞台,没有掌声,没有聚光。

只有刀郎那悬崖边缘不认输的倔强。

上天不会辜负任何一个向上努力的人。

他的技能日臻完善,风格日渐成熟,唱、词、曲样样在行,门门精通

2004年,经过沉淀后的刀郎不再沉默。

一张专辑,二百七十万张正版销量。

什么叫一鸣惊人,这就是一鸣惊人。

《2002年的第一场雪》风靡一时,很多出租车司机都一边开车一边播放这首歌曲。

但刀郎十分低调,每当听到有人播放这首歌曲,他转头就跑。

世界纷纷扰扰喧喧闹闹,但这一切与他无关。

这首歌带有一点点忧伤,一点点奔放,一点点的朗朗上口。

这三点,就构成了一首金曲神话。

走红之后的刀郎和李宗盛强强联手,推出了新专辑《喀什葛尔胡杨》销量再创新高。

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这位沧桑的歌手,称他为“唱片行业拯救者”。

但是树大招风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不被接纳的歌手

刀郎作为一名实力派歌手,在华语乐坛上却屡屡不得志。

那些在音乐领域有着更高成就的前辈似乎并不喜欢他。

杨坤曾评价他的歌曲:

“他有音乐吗?你认为他那是音乐吗?”

就连高晓松也跟着凑热闹,扬言称刀郎的音乐就应该丢进垃圾桶。

歌坛“大姐大”那英也曾公开点评:

“他(刀郎)不具备审美观点。”

“就是刀郎的这个销量呢,我又闭嘴了,的确我们谁都没卖过他,可是咱们不能光靠销量。”

这一切都表明,内地的主流音乐圈好像并不欢迎刀郎。

但刀郎对此没有任何抱怨。

曾经,有记者问:

“那英说听你歌的人都是农民,你怎么看?”

刀郎说:

“这个话是不是你亲耳听她说的?”

“没有是吧?”

“那就是空穴来风嘛。”

当时,有很多网友站出来支持刀郎,认为内娱是在故意打压他。

不管刀郎对此作何回应,不可否认的是,在遭遇主流音乐圈否定后,他逐渐隐退了。

他像是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蒙面侠客。

毫无迹象地走红,又毫无征兆地消失。

2012年,在隐退前的最后一场演唱会中,刀郎情到深处,潸然泪下。

他手抹眼泪,哭得像是一个孩子。

也许,只有苍茫戈壁和悠扬羌笛才能让他的内心获得片刻安宁。

多年之后,当那些打压他的人以为他缴械投降时,他又高调复出。

《罗刹海市》横空出世,席卷乐坛。

卷土重来

自《罗刹海市》发布以来,那些曾经不认可刀郎音乐的歌手都被卷入其中。

那英更是首当其冲,大量网友对着厨子摔碗,贴脸开大:

“那姐,《罗刹海市》好听,抽空去仔细听听呗。”

当刀郎高调举行巡回演唱会霸榜热搜时,那些不认可他的歌手的失败是必然的。

当时的那英不管是出于何种心态作出那样的评价,她绝对想不到自己会有这一天。

被刀郎的粉丝推到风口浪尖之上。

嘲讽、调侃、吐槽在网络上迅速发酵,妥妥的回旋镖。

“刀郎一朝归隐,十年霸道、刀锋出鞘:坤无言,峰无语,那无声,松无影......”

显然,很多网友在造神的同时,想当然地认为刀郎的新歌是他的复仇主题曲。

汪峰否定了所有的关于他贬低刀郎的传言,并对刀郎的新专辑作出了客观的评价:

“一张非伟大,但是相当不错的优秀专辑。”

既没有过高吹捧,也没有刻意博舆论好感。

汪峰的这番评论,体现出了其作为音乐创作人的专业素质和个人修养。

当刀郎新专辑《山歌寥哉》推出时,很多粉丝打着刀郎的旗号网暴那英、汪峰。

而这张专辑的核心优势讽刺抨击网暴现象,这何尝又不是一次机缘因果下全社会参与的行为艺术。

汪峰的评价十分中肯:

“以为刀郎的新歌是讽刺、贬低、复仇(某个人),才是非常严重的贬低刀郎。”

一直以低调著称的刀郎,他只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认可。

而他演唱会的火爆程度足以证明他得到了认可。

但他绝不希望自己被造神,被捧杀。

音乐即人生

刀郎既没有显赫的家世,也没有强势的资源。

他的成功,唯有努力而已。

西北风光、人间烟火、人情冷暖......

这些都是他的创作灵感。

他的实力已经得到了大众的普遍认可,不需要刻意强调。

更不需要通过“造神”和造谣来证明他的实力。

朋友,当我们来到刀锋演唱会现场。

会发现他穿着朴素的搭配,岁月在他的身上留下了许多痕迹。

刀郎就那样简单地站在那里,看尽潮起潮落,从容且淡定。

没有神秘的面纱,也没有强者的傲气,有的只是坦诚和微笑以及哭泣。

每当这个时候,也许我们才能感受到刀郎曾经的开心与痛快,忧愁和苦闷。

从沧桑的歌声中,我们能感受到来自西北戈壁的豁达与悲凉。

这是他的音乐,也是他的人生。

部分参考资料:

《顶端新闻》|《罗刹海市》火了,刀郎:以后不会回应

《中国新闻网》|音乐风云榜评委会议 那英"摘"花儿"砍"刀郎

网易号社区管理员|刀郎登上纽约时报头版?法新社辟谣: 系用2003年头版P图而成

1 阅读:20

司徒昼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