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财联社与环球网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日两度公开要求乌克兰举行大选,乌前总统波罗申科同步披露"10月26日选举计划",将泽连斯基政府推向舆论漩涡中心。
特朗普的政治施压
2月18日沙特吉达会议成为转折点,美俄高层闭门谈判长达7小时,乌克兰官员全程缺席引发泽连斯基公开抗议。次日特朗普在海湖庄园连续发声,先指责"乌克兰本可避免战争",继而抛出"必须立即选举"的论断。特朗普曾宣称"24小时结束战争"此次将矛头直指泽连斯基合法性——援引所谓"4%支持率"数据,强调乌克兰人应有选择领导人的权利。
美国总统特朗普(资料图)
需注意的是,基辅国际社会学研究所最新民调显示,泽连斯基实际支持率仍维持在23%左右。特朗普团队刻意忽略的是,乌克兰自2022年2月实施戒严令后,宪法明确规定战争状态下暂停选举。前美国驻乌大使泰勒指出,这种言论实质是为美俄谈判创造筹码,通过动摇基辅政权稳定性迫使乌克兰接受和谈条件。
波罗申科的重磅指控
前总统波罗申科2月16日向《乌克兰真理报》披露关键信息:执法部门、中选委及国有印刷企业已着手筹备10月26日大选。这位2019年败给泽连斯基的政治宿敌,指控现政府企图通过"三合一选举"(总统、议会、地方)清除反对势力。其提供的佐证包括:多所高校收到筹备投票箱指令,首都印刷厂突击采购特殊纸张。
值得玩味的是,波罗申科自身正面临叛国罪指控,其名下企业2022年被冻结资产。分析人士认为,这位前"巧克力大王"此时发声,既是对特朗普声明的策应,也是借势打破政治冰封状态。基辅政治风险咨询公司数据显示,波罗申科派系在乌西部仍保有12%的稳定支持群体。
乌克兰前总统波罗申科(资料图)
泽连斯基的困局
面对内外夹击,泽连斯基2月15日在慕尼黑安全会议强硬表态:"当前首要任务是生存而非选举。"但据乌克兰社会监测中心统计,民众对持续戒严的容忍度已从2023年的78%骤降至41%。特别是东部哈尔科夫地区,约63%受访者支持有条件恢复选举。
总统办公室内部文件显示,泽连斯基团队正多线应对:法律层面援引《战时状态法》第15条延期选举;舆论层面通过国营媒体强调"选举即分裂";安全层面则加强了对反对派人士的监控。但前最高拉达议员奥列尼克透露,已有17名地方市长联署要求解除戒严,鲍里斯波尔市长更公开警告存在"军事政变风险"。
地缘政治的角力场
美俄会谈后,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立即表态"泽连斯基任期已失效",与特朗普形成呼应。欧盟外长会议却紧急声明"任何协议须经基辅同意",法德意三国更派出联合使团赴乌安抚。值得关注的是,五角大楼2月20日突然宣布暂缓交付F-16战机,被视作对泽连斯基的隐性施压。
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报告指出,若乌克兰启动选举程序,俄方可能采取"有限军事收缩"换取有利政治结果。卫星图像显示,俄军在扎波罗热方向的装甲集群已后撤20公里,但顿涅茨克机场周边仍集结着4个机械化旅。这种"以退为进"的部署,显然在为可能的政治变局创造缓冲空间。
泽连斯基(资料图)
选举机器的启动征兆
尽管泽连斯基否认选举计划,但多个迹象显示政治齿轮开始转动:中央选举委员会官网2月17日意外更新服务器系统;国有邮政公司招标采购300吨防伪油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印刷厂新设24小时安保岗哨。更关键的是,最高拉达悄然成立特别委员会,开始审议《战时选举法》修正案。
根据乌克兰宪法法院解释,解除戒严需满足"无大规模军事行动持续90天"的条件。而总参谋部作战日志显示,过去三个月俄军攻势强度下降37%,特别是赫尔松方向已实现局部停火。这种战场态势变化,正在消解戒严令的存续基础。
这场由美俄博弈引发的选举风暴,正在重塑东欧地缘格局。当特朗普的"海湖庄园宣言"遇上波罗申科的"基辅爆料",泽连斯基面对的不仅是政治对手的挑战,更是整个国家战争叙事逻辑的根本转变。随着10月26日这个敏感日期临近,乌克兰的政治时钟已进入倒计时——无论这场选举最终是否举行,其引发的连锁反应都将深刻影响俄乌冲突的最终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