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儿子把自己的“班主任”娶回了家,并且还生了宝宝。妈妈高调地四处炫耀却被怼:你连辅导员和班主任都分不清?
全网笑疯后陷入深思……
从教室到婚礼殿堂
近日,广西一位00后小伙子高调地官宣结婚证,妈妈林女士更是乐得笑开花,在当今剩男剩女数量节节高升的当下,才23岁的儿子就结婚了。

更为开心的是儿子竟然把自己当时的“班主任”给娶回家了,在她的认知里,老师很了不起,那“班主任”更是个大人物,足以见得儿子的本事大着呢!
不过,网友的一句话却让这场喜事瞬间翻车——“阿姨,你分得清辅导员和班主任吗,你儿子娶的是辅导员?”
林女士被质疑得云里雾里:莫不是上演了一出“狸猫换太子”的戏?
她转而迅速反应过来:管他辅导员还是班主任,反正是儿子上大学时的老师,老厉害老优秀就是!
原来,林女士所说的这位“班主任”,实际上是她儿子读大学所在班的辅导员。年龄只比她儿子大3岁,刚留校任教不久。
林女士误将“辅导员”当作“班主任”,这也能理解。因为在她的认知里,班主任就是管班务的。
只是她并不知道,在大学里,已经没有“班主任”这个角色了,被取而代之的是辅导员。
不知者不为过,评论区网友们的嘲笑,就当个笑话。至于网友直呼“这届家长急需补课”类的,这不吃一堑长一智,以后就知道了。
其实按民间“女大三,抱金砖”的说法,已足够林女士开心得四处显摆炫耀了。
人活得开心、充实、有坚持、有毅力,从而获得幸福感,不就是冲着一个信念而去的吗?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场乌龙背后,不仅是一场代际认知差异的闹剧,更揭示了家庭教育中亟待正视的深层问题。

攀比现象
在妈妈看来,对儿子的教育是成功的,因为在升学竞争激烈的当下,儿子能一路过关斩将跨进高等学府,已经是佼佼者了。
那种母凭子贵的自豪感、优越感,换了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感受。
更何况,儿子娶回了“大学班主任”,学历高,工作又体面,四里八乡传开去,还不狠狠“光宗耀祖”一回。
在亲朋好友面前,那种荣光与自信,还真不是一般的人做到不嘚瑟、显摆、炫耀、津津乐道的。
特别是如今快节奏的社会,人们的心变得浮躁,形成了以物质、荣誉、名气等,去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从而促成了盲目攀比的风气。
特别是老家的春节期间,个个衣锦还乡地暗暗憋着一股劲:穿着打扮要名牌,恨不得把全部家当穿在身上;没钱也要贷款,买辆名车开回去露个脸。
林女士作为80后,对“大学老师”的崇拜源于传统观念中的“稳定”与“社会地位”。
她晒儿媳时强调:“她是老师,有编制!”这种价值观投射,不仅是老一辈对子女婚姻“实用性”的执念,而且是一种荣耀的象征。
林女士的炫耀,折射出许多家长将子女婚姻视为“面子工程”——职业、学历、家境成为量化幸福的指标。

认知错位
辅导员≠班主任!
班主任这个角色,出现在中小学校园里,主要负责教学,引导学生专注学习、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处理班务等。
在大学里很少有班主任这个角色,即使有,通常由专业教师担任,其主要职责侧重于学生的学业指导,如帮助学生了解专业课程体系、制定学业规划、指导选课等,也会关注学生在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解答和帮助。
而辅导员则是大学里主要负责学生日常管理、班务杂活,并不担任教学。
妈妈的炫耀与打脸,是一场教育认知的“错位战”,从“班主任”到“辅导员”的认知鸿沟里,也足以看出她对儿子的教育,参与度并不高。
正如人们所常说的,父母对孩子来说,应该是“关心孩子飞得累不累的人”,而林妈妈却成了“关心孩子飞得高不高的人”。
据有关调查数据表明,仅12%的家长能准确说出子女大学的专业名称,更不要说能理解高校里的管理体系了。
这也给我们家长一个提醒,我们不要忙着“晒孩子”、“晒幸福”,而是要与孩子构建亲密关系,做到有效沟通。
如心理学家所言:“父母的终极使命,是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孩子,而非符合自己想象的孩子。”

如何定义成功教育?
这场闹剧的终点,恰是家庭教育的起点,我们该如何定义“成功教育”?
对家长
教育的成功,不在于子女是否考上“名校”,是否功成名就,是否实现社会阶层跨越,是否找到的高攀对象。
而在于孩子是否具备独立人格,是否理想有追求,是否善良有爱,以及是否有经营幸福的能力。
对社会
教育的成功,不在于孩子高人一等、优秀卓越、轰轰烈烈干出惊天动地的大事。
而是在于孩子有合作意识,能与人构建友好联结,能活出自己生命张力的同时,为他人和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结语
或许,真正的“成功教育”,是父母能与孩子并肩站在信息时代的狂轰滥炸下,能淡定如初地笑着对彼此说:
“我可能不懂你的世界,但我永远尊重你的选择。不管如何,我都会支持你!”
今日话题:
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你的看法对我很重要,请在评论区留言,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