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郁脾虚最难治?中医提醒:情绪调理才是关键一步

张知识 2025-04-17 03:23:2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你可能没想到,平时总说的“心情不好”“老想事儿”“动不动就没胃口”,背后真藏着一身病。更让人意外的是,这病还不是小毛病,真要拖下去,肝也伤了,脾也虚了,整个人都像泄了气的皮球,干啥都提不起劲儿。

好多老百姓都觉得身体不舒服就吃药,没胃口就补脾,睡不着就养心,肝火大就喝点菊花茶。可你知道吗?这些症状背后,往往是肝郁脾虚在作怪,而问题的根本不在脾、不在胃,也不是肝本身出了啥大毛病,而是情绪卡住了。这病最难治,不是药难配,是人难劝。

老百姓常说:“人活一口气,气顺了啥都顺,气堵了吃啥药都不顶用。”这话听着糙,可真有理。中医里讲的“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要是气一堵,肝就不疏了,脾也不运了,啥毛病都跟着来了。

先说说这“肝郁脾虚”到底是个啥病。简单说就是肝气郁结,久而久之影响脾胃功能,导致脾虚气滞,百病缠身。人会觉得胸闷、易怒、胃口差、大便不成形、睡不香、心烦意乱……这不是一两天的事,是日积月累“想”出来的病,真不是“吃”出来的那么简单。

说个身边的例子。有个四十多岁的男人,干装修的,手艺不错,可就是脾气大,爱钻牛角尖。家里点小事都挂在心上,动不动就发火。后来开始吃不下饭,肚子胀,晚上睡不着,跑了好几家医院,查不出啥大毛病。最后找了个中医老先生一看,说你这是肝郁脾虚,得先把心里的疙瘩解开。

这话听着玄,其实一点不玄。肝是管情绪的,脾是管消化吸收的,这俩一搭伙,互相掣肘,问题就大了。你心里老堵着气,肝疏泄功能就乱了,气不通,血不活,脾胃就跟着遭殃。脾一虚,吃啥不香、没劲儿、脸色差,全来了。

可咱们很多人,还是习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动不动就找药吃,吃点理气的、健脾的,刚开始可能还凑合,可时间一长,药也不管用了。为啥?因为根儿没挖出来,情绪是这病的“病根”,你不正视它,光靠吃药,等于捂着锅盖烧水,迟早炸锅。

有个挺有意思的数据,前几年某三甲医院做过统计,来看胃肠科的病人里,有六成以上查不出明确器质性病变,但症状却明显。这些人共同特点就是:压力大,情绪差,爱想事。这说明啥?说明很多所谓的“胃病”,其实是“心病”。

再说回来,肝郁脾虚这病,看着“虚”,实则是“实”中带“虚”。肝气郁结是“实”,脾气虚弱是“虚”。这就像一个家里,一个人太强势,一个人太软弱,结果天天吵架,家也不得安宁。治这病也一样,不能光补脾,也不能光疏肝,要一手托天,一手托地,调和阴阳,气顺则身安。

可这调情绪的事,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难在没人教你咋调,简单在老祖宗早就教会我们了。你看农村老人有时候吵完一架,转头就说“算了算了,吵一架又不掉块肉”,这话听着糙,可一琢磨,全是智慧。很多病,不是吃坏了,而是气坏了;不是做累了,而是想多了。

情绪要调,首先得认清,自己不是铁打的。啥事都想操心,啥人都想管,最后累的是自己。你看农村那些五六十岁的老大娘,天天乐呵呵地干农活,晒太阳,唠家常,虽然没啥保健品,但精神头足,身子骨硬朗。为啥?因为她们不胡思乱想,活得通透。

说到这,有人可能问,那到底怎么调情绪?这事儿还真不能用“鸡汤”糊弄过去。中医讲“七情致病”,喜怒忧思悲恐惊,哪个情绪过头都能伤身。尤其像思虑过度,最伤脾;怒气压抑,最伤肝。所以情绪调理,得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是得学会“放”。有些事放一放,天没塌;有些人看一看,也不是非得较真。咱老话咋说的?“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第二是得“动”。气郁的人,要动起来。不是说非得跑马拉松,哪怕是村头转一圈,种几棵菜,晒晒太阳,都能把那股子闷气散出去。肝主筋,喜条达,郁久了就得疏。

第三是得“说”。别老憋着,找个信得过的人唠唠,哪怕是骂几句,也比闷在心里强。你看城里人去心理咨询,农村人找邻居唠嗑,说白了,都是一种“情绪排毒”。

中医治肝郁脾虚,常用柴胡、白芍、茯苓、党参、甘草这些药材,讲究的是疏肝解郁,健脾养胃。但药再好,也不如人自己开窍。身上的病,很多时候是心里的结,药到不了的地方,只能靠自己。

你要是总觉得“我这人没毛病,就是心烦”,那你就得警惕了。肝郁脾虚不像感冒发烧那么明显,它是那种“慢慢耗你”的病。一开始是胃口差,后来睡不好,再后来整个人都没劲儿,就跟泄了气的皮球似的。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点,这病很容易在更年期、压力大、长期失眠的人群里出现。尤其是女性,情绪波动大,思虑重,生活琐事多,一不留神就中了招。

咱农村有句老话:“要想命长,不气不慌。”看似简单,其实道理深得很。人这辈子,吃亏不是病,生气才要命。你看那些老寿星,哪一个不是心宽体胖、笑口常开?

所以说,调情绪不是玄学,是硬道理。你不信情绪能致病,那是你还没真病过。一旦真到了肝郁脾虚的地步,整个人像掉进了棉花堆,四肢沉、脑子堵、心里烦、眼里干,药也吃了,觉也睡了,就是不见好,那才叫折磨人。

咱们普通人,没必要研究太多深奥的医理,但得听得懂“老理儿”。气顺了,百病消;气堵了,啥都不好办。你再忙,也得抽空给自己“松松绑”,你再累,也得让脑子“歇歇脚”。

治病不是光靠医生,得靠自己通透。咱们小时候看过的老中医,总说一句话:“药是死的,人是活的。”有时候一个道理想明白了,病就好了一半。

别再以为肝郁脾虚是小毛病,也别老想着吃两副药就好。身体这杆秤,最怕的不是不吃不喝,是心里拎不清。活得太紧绷,迟早要崩;想得太多,啥事都难过。

所以啊,咱今天唠这么多,说白了就是一句话:心宽一寸,病退一尺。情绪调好了,肝脾自然就跟着好,哪儿还用那么多药?

参考资料:

1. 《中医内科学》第10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 《黄帝内经》原文及注解,中华书局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网发布的科普资料

4.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临床研究数据分析

5. 《情志致病机制研究进展》,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0 阅读:71